当贺兰山遇见烟火气,怀远夜市如何用美食写就一部活着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9-06 15:52  浏览量:1

暮色像打翻的砚台般洇染了整片天空时,我循着人间烟火的气息踏入怀远夜市。霓虹灯带如游龙蜿蜒盘踞在街巷上方,将青石板路照得流光溢彩,空气里浮动着孜然与羊油交融的醇香,混着糖炒栗子的甜糯、烤肉串焦脆的噼啪声,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味觉之网。这座被夜色宠溺的市集,此刻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舒展着筋骨,恍若千年丝路上驼铃摇醒的绿洲商栈,又似黄河水滋养出的丰饶谷仓,将所有关于西北的豪迈与细腻都熬进了这锅滚烫的生活里。

穿过熙攘的人群,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那家挂着“辣糊糊”金字招牌的老店。铜锅里翻滚着猩红的辣椒油,宛如岩浆涌动,木耳、豆腐、土豆在浓稠的酱汁中沉浮跌宕,像是被施了魔法的精灵跳着狂野的舞蹈。老板娘麻利地舀起一勺浇在刚出锅的宽面上,热气裹挟着呛人的辣意直冲鼻腔,逼得人眼眶发烫、泪水涟涟。我攥着竹筷搅动这团炽烈的云霞,忽然想起西夏王朝那些戍边的将士——他们是否也曾围坐在篝火旁,用这样辛辣的食物抵御塞外的严寒?碗沿蒸腾的水汽模糊了玻璃窗上的倒影,却让历史的轮廓愈发清晰:贺兰山下的烽燧连天,黄河渡口的孤帆远影,都化作了这一碗人间烟火里的苍凉与壮阔。

转角处的牛肉饼摊前永远排着长龙。师傅揉面的手臂肌肉虬结如古柏根雕,面团在他掌心辗转腾挪,渐渐抻成薄如蝉翼的圆饼。铁板上滋啦作响的油花溅起细小的光点,像散落的星子坠入凡尘。当第一块烙至金黄酥脆的饼坯被铲起时,围观的人群不约而同发出赞叹。咬下的瞬间,肉汁顺着齿缝迸射而出,混合着麦香与椒盐的气息在口腔炸开,恍若听见了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的蹄声——那些驮载着丝绸瓷器的队伍,想必也曾在这样的香气中暂歇脚步,让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慰藉。饼屑簌簌落在粗陶碟里,竟与千年前某位行脚商人留下的残渣重叠成相同的形状,时光在这里打了个旋儿,把过往与当下揉成了同一块面团。

沿着烟火气最浓的那条小巷深处走去,烤蛋摊主老马的身影宛如一尊青铜雕塑。他守着祖传的炭炉已逾三十载,布满老茧的手指翻飞如蝶,将鹌鹑蛋整齐排列在铁丝网上。火焰舔舐着蛋壳表面,勾勒出细密的裂纹网络,如同龟甲上的甲骨文诉说着古老的预言。待到蛋白微微焦卷、蛋黄颤巍巍地晃动时,撒一把香菜末的动作恰似画龙点睛。剥开的刹那,热气裹挟着蛋香扑面而来,恍惚看见党项族牧民策马扬鞭掠过草原,马背上驮着装满禽蛋的皮囊;又似看见商旅们围坐在驿站土炕边,就着热腾腾的烤蛋畅谈天下大事。如今这些故事都沉淀在焦香四溢的蛋白里,化作舌尖触碰时那抹微妙的回甘。

夜市中央的戏台上,秦腔艺人正抖擞精神唱着《三滴血》。胡琴声穿透层层叠叠的帐篷,惊起了檐角悬挂的灯笼穗子乱颤。台下观众或倚着货架站立,或蹲坐在马扎上,手里攥着半截羊肉串听得入神。卖酸汤饺的姑娘趁着间隙擦拭额头汗珠,眼角余光仍追随着台上的水袖翻飞。这场景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描写的汴京瓦舍勾栏,只是少了几分精致考究,却多了几分粗粝真实的生命力。当演员扯着嗓子喊出最高亢的那一句时,整个夜市仿佛都被注入了魂魄,连飘荡在空中的油烟都跟着节奏扭动起来。

走到尽头处的醪糟摊子旁,白发苍苍的主人正在给年轻人讲述往事。他说年轻时跟着父辈赶着毛驴车走西口,沿途靠的就是这一坛坛自酿的米酒解乏御寒。月光下的六盘山巅,狼嚎声与酒坛碰撞的叮当声交织成独特的夜曲;黎明前的黄河渡口,浑浊浪涛拍打船舷的节奏恰合着舀酒的动作。如今孙子接过了这门手艺,却在传统配方里加入了枸杞、红枣等新食材。老人舀起一勺温热的醪糟递到我手中:“尝尝看,是不是比从前更甜了些?”入口绵软微醺间,竟品出了岁月沉淀的况味——那些背井离乡的艰辛、白手起家的坚韧、子承父业的温情,统统融进了这琥珀色的液体里。

子夜时分的夜市愈发狂欢。卖凉皮的小贩敲着梆子招揽顾客,清脆的声音惊飞了屋檐下的夜枭;涮羊肉的铜锅咕嘟作响,蒸汽模糊了对面食客脸上的油光;甚至还有胆大的少年踩着滑板穿梭于人群之间,带起一阵裹挟着各种香味的旋风。我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光海,忽然觉得每个摊位都是一盏灯笼,照亮了平凡生活的角落。那个卖糖画的老人笔下生出蛟龙凤凰,孩童举着作品欢跑时撞翻了邻桌的酸梅汤;穿汉服直播的女孩举着自拍杆走过烤馕铺前,镜头里闪过金黄酥脆的画面;几个外国游客笨拙地模仿着当地人用筷子夹饺子的模样,引得周围阵阵善意的笑声。所有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拼接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最生动的文化图谱。

东方既白时,早市开始接管这场盛宴。卖豆浆的大嫂掀开木桶盖,乳白色雾气升腾而起,与渐淡的星光融为一体。我刚买了份韭菜盒子准备离开,回头望见清洁工已在冲洗满地狼藉。水流过之处,昨夜残留的食物残渣打着旋儿消失在排水沟里,却把油脂映成了彩虹的颜色。晨曦中的怀远夜市褪去了夜晚的浓妆艳抹,露出清水芙蓉般的本相——那些斑驳的桌椅、磨损的招牌、墙角滋生的苔藓,都在诉说着日复一日的故事。而我知道,当夕阳再次西斜时,这里又将苏醒成另一番模样,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饮食史诗。

走在归途的路上回味这场盛宴,舌尖仍残留着百般滋味。辣糊糊的热烈、牛肉饼的厚重、烤蛋的精巧……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打开时光隧道的门闩。透过这些烟火气缭绕的窗口,我看见贺兰山岩画前的先民围火而舞,看见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卸鞍小憩,看见黄河岸边的渔夫收网归家。千百年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对抗饥饿与孤独,唯独对美味的追求始终如一。怀远夜市就像座活着的博物馆,收藏着市井百态、人间冷暖,也见证着一座城市的生长脉动。

如今再忆起那个灯火阑珊处的身影——或许是位白发老者就着腌萝卜喝闷酒,或许是个年轻母亲温柔地喂孩子吃藕粉,又或许是两个老朋友碰杯时的会心一笑。这些平凡到极致的画面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是历史长河中最恒定的浪花。当我们捧着滚烫的食物暖手时,其实也是在触摸文明的温度;当我们为某个笑话开怀大笑时,不经意间已参与了文化的传承。这便是市井的魅力所在:它从不标榜伟大,却以最质朴的方式承载着人间烟火与千秋大业。

晨光熹微中回首望去,怀远夜市渐渐隐入薄雾之中,唯有袅袅炊烟勾勒出朦胧轮廓。但那些镌刻在味蕾上的记忆、烙印在心底的温度,早已成为旅行中最珍贵的行囊。我知道终有一天会遗忘某些细节,可每当舌尖泛起熟悉的滋味时,定会想起这个让星辰都沉醉的地方——在这里,美食是通往灵魂的密道,而人间烟火永远比传奇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