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西夏:被强蒙逼得放狠话决战贺兰山,歪打正着弄死一代天骄?

发布时间:2025-07-14 03:46  浏览量:7

西夏灭国灭族是一个谜。

成吉思汗之死也是一个谜。

唯一能说明的是这“两个谜”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那就是,一个不屈服只能放狠话,一个气得暴跳如雷誓要没了西夏国。

这个谜,1000年后的今天,再次让这个曾经铁血西北的西夏国之谜步入世人眼帘:9座王墓,200多座墓碑……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成为中国第60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许,就因为这片黄沙之地下,浸染着千年的沧桑、战火,以及那些沉甸甸的故事。

据《蒙古秘史》记载,事实上,蒙古先后派兵攻打西夏共计有6次之多,其中,有5次是成吉思汗亲自率队攻打。

最初,迫于蒙古的强大,成吉思汗遣使西夏,西夏立马就怂了,立马把一个名叫“察哈”公主献给了成吉思汗当小妾。

且还答应蒙古:一旦蒙古对外有战事,西夏必鼎力相助,且还愿意给蒙古提供战马、骆驼等物资。

可当成吉思汗攻打西边的花剌子国的时候,西夏并未出一兵一卒一物,理由是西夏穷,士兵战斗力不强,直气得成吉思汗大怒,随后在征服花剌子国后,调转马头就攻打西夏。

见无可避免,西夏不得不撂下狠话说:“你们蒙古人若想厮杀,我们在贺兰山有帐毡,有骆驼。你们可以向贺兰山那里厮杀。你们蒙古人若想要金、银、缎匹、财物,那你们可以到西凉来攻打我们的城池。”

如此狠话一撂下,成吉思汗再也无法压下自己的怒火,决定就算是损兵折将,也要去将这句话的狠劲灭掉。

于是,成吉思汗传下圣旨:“立刻攻打西夏,只要是在吃五谷杂粮的,都要全部杀掉,直到杀绝种!”

言外之意,就是除了婴儿之外,都统统都杀掉。

随后,蒙古开启征服西夏的残酷战争爆发。

公元1038年,36岁的李元昊在现在的银川市称帝,首都成为兴庆府,定国号为“大夏”,又称“大白上国”

鼎盛时期疆域涵盖现在的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广大地区,与宋、辽鼎足而立。

但李元昊称帝后,当时东北较弱的女真族,就是后来的金超立刻就承认了西夏国的合法性,但长期作为大宋王朝朝贡的附属国,宋朝宋景祐皇帝并不承认他这个皇帝。

这个直气得李元昊放下狠话:“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由此,李元昊与宋朝公开决裂,对宋朝发动了多次进攻,并组建其强大的骑兵军团,在如今的延安地带对宋朝发动了“三川口战役”,在现在宁夏的固原附近发动了“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直接打得大宋王朝宋神宗的60万大军满地找牙。

由于西夏逐渐强大,余期接囊的辽国害怕西夏做大做强,于是发动与西夏的战争。

当时,辽兴宗亲自率10万铁骑“御驾亲征”西夏,辽军当时战斗力也堪称爆表,“10万大军渡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夏400里”。

李元昊直接抵挡不住,立马向贺兰山深处退守。

但李元昊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在撤退的时候,一边采取“坚壁清野”策略,不给辽军留一颗粮食、一只牲畜。一边采取示弱求和的方式麻痹辽军。

1044年,正当辽兴宗意气风发,但却人困马乏时,李元昊算好天气有沙尘暴,在“河曲”这个地方,突然向辽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史称“河曲之战”。

这一战,直接杀得辽军尸横遍野,10万精锐大军尽数被杀,直杀得辽国的驸马爷和数十个大臣被俘虏,最后,在辽军将士的死命护主下,辽兴宗只带着几个亲信逃回辽国。

这一战,李元昊击败了辽兴宗的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格局。

西夏虽然赢得了战争,却也耗尽了财力,而且破坏了与辽、宋的贸易来往,弄得物资紧缺,民众怨声载道。

李元昊只好再向宋朝求和,以求得到粮食、布匹等物资。

大局奠定后,李元昊贪图享乐,还把自己儿子,也就是太子的媳妇抢过来当皇后,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李元昊之后,西夏平凡换皇帝,政局不稳,导致国力逐渐衰弱。

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定都现在的黑龙江哈尔滨,国号为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了辽朝。

女真崛起后,长期与辽国作战,因西夏与辽国“和亲”是亲戚,且是抗宋的“盟友”,起初,西夏与金朝还算友好,但后来得到蒙古的支持,就对金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金夏战争”。

在这10年之战中,双方损失都很大。

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如果连金、宋抗蒙,或许历史会因此而改写,但遗憾的是,西夏一直坚持“附蒙抗金”策略,一心想消灭金朝,导致自己逐渐衰弱,最后则直接被蒙古灭国吗灭族。

4.被血腥屠城:灵州被杀30万,都城被杀80万,党项人被杀绝种

1205年3月,成吉思汗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仇人,亲率大军攻破西夏力吉里寨,也就是现在的中卫县”。

这一战,不但“大掠人民及其骆驼”,且还攻破了西夏的战略要地

1226年,已先后灭掉今伊犁河以西的西辽和花剌子模王国的成吉思汗,亲自统兵10万攻打西夏,希望一举灭掉西夏王朝。

1226年6月,蒙古铁骑攻打灵州,当时,西夏由老将嵬名令公亲自率军迎战——因是灭国灭族之战,西夏将士无不拼死相搏,蒙古骑兵死伤惨重。

见如此抵抗,成吉思汗勃然大怒,立刻亲自指挥大军攻伐。最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蒙古军队终于攻破灵州城。

进城后,蒙古铁骑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

史书记载:夏民“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一时间,灵州城内30万居民被杀。

1127年,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只得派出使节,请求成吉思汗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这时,也即1227年7月,此时的成吉思汗,因在征途中于六盘山区清水县西江身患重病,眼看丧命。

弥留之际,成吉思汗便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等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兴庆府所有军民全部杀光。”

不久,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县行宫。

蒙古军怀着复仇心理秘不发丧,诱得西夏末主献城投降,遵成吉思汗遗嘱,断然将其杀死。

随后,蒙古铁骑对西夏全境进行了复仇性的血腥屠杀:仅西夏都城兴庆府,就有超过80万居民被屠杀,党项民族也从此灭绝。

西夏彻底灭亡。

最后,虽然西夏灭亡了,但“我不杀伯仁却因我而死”。

歪打正着,如果不是蒙古与西夏不死不活的灭国灭族之战,换一种方式,说不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会陨落。

但事实就是这样,成吉思汗纵横大漠数十年,灭族无数,终究在灭西夏之时,在没有上战场、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蹊跷而亡。

这不仅是成吉思汗的命运,也是西夏的命运。

如果成吉思汗不灭西夏,或者缓一缓,或者和谈,或许不是这样的结果。而西夏,如果不以卵击石硬抗,不导致成吉思汗死亡,或许,西夏即使难逃灭国,但或许也不会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