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新加坡这13所小学食堂没小贩了!家长吵翻天!
发布时间:2025-09-06 15:43 浏览量:1
椰子谢谢各位衣食父母的喜欢!^_^
为文章点上 “在看” 、 分享 、 点赞 哦~
中午12点的钟声响起,新加坡某政府学校的学生们像往常一样涌向食堂。但与往日的喧闹不同,今天的食堂显得有些异样——几个熟悉的摊位上再也看不到那些忙碌的身影,卖椰浆饭的陈阿姨和炒粿条的林大叔,在这个新学期都没有回来。
"我要一份鸡饭,不要辣椒。"五年级学生小明习惯性地走到最角落的摊位前,却看不到熟悉的安哥安娣。他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等了好一会儿才去了隔壁的面包摊位买了个三明治。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孤例。根据新加坡教育部最新数据,目前至少有13所小学正面临严重的小贩人手短缺问题。
因此,明年1月起,这13所中小学将采用中央厨房供餐模式,这是一项试点计划,此前已在尤索夫依萨中学等学校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健康且多样化的餐食选择,同时应对学校食堂运营的多种挑战。
目前,已经有学校给家长发出校长信,提前告知这一重要变化。根据规定,中央厨房营运商在小学必须提供至少一份不超过2元7角的正餐,中学则为3元6角。
一项数据显示,新加坡小学食堂摊位的空缺率正在持续攀升。2023年,约有8%的食堂摊位处于空置状态,较2019年的5%显著增加。这13所小学正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代表。
可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部预测,如果当前趋势持续,再过几年,面临小贩人手短缺的学校可能会增加到30所。
新加坡学校食堂小贩的经营困境
卖粥卖了22年的陈阿姨上个月终于决定退休。"每天要凌晨3点起床准备食材,我的腰腿已经吃不消了。"她一边擦拭着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炊具,一边叹息道,"最让我难过的是,找不到人接手这个摊位。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了。"
陈阿姨的经历正是新加坡小贩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的一个缩影。2020年,新加坡小贩文化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新加坡向外界介绍自己的一张重要名片,如今却在校园食堂里面临悄然消失的窘境。
"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问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陈玉玲指出,"现在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有空调的工作环境、固定的工作时间,以及更高社会认可度的职业。"
但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食堂小贩的逐渐减少,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确实的。
新加坡中小学规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只能在校内食堂解决吃饭需求,摊位的减少必然会让他们的选择更少。届时,会不会出现孩子因找不到想吃的食物而选择饿肚子的情况,没人能知道。
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教育部推出了中央厨房配餐系统。这或许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无奈之举。
为了保证孩子吃得好,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一系列严苛的标准,并且为孩子们提供了智能热食自动贩卖机的选项,孩子们也有叻沙、炒饭、意式千层饼等选择。
新加坡教育部发言人近期表示:"中央厨房模式不仅能保证食物的质量和安全,还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所有中央厨房都必须获得SS590认证(新加坡食品标准),并定期接受食品安全审计。"
一家中标的专业营养餐公司负责人也向外界展示了他们的操作流程:
"我们聘请了5名专业营养师和20名厨师,每周设计28种不同菜式。所有餐食采用 blast chilling(快速冷却)技术,在烹制完成后30分钟内将温度从70摄氏度降至4摄氏度,确保食品安全。"
然而,这种现代化解决方案也引发了争议。新加坡小贩协会会长王先生表示:"我们理解教育部面临的难题,但希望不要完全用中央厨房取代传统小贩。小贩文化不仅是关于食物,更是一种社区联结和新加坡特色的体现。"
家长与学生的真实心声
对这一变革,家长们的反应出现了明显分歧。
"我最大的担忧是孩子吃不到现做现卖的食物,"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学生家长李女士说,"而且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能否照顾到不同孩子的口味需求?"
已经有家长在小红书上发文表示,认为中央厨房提供的食物满足不了孩子的口味需求,正在考虑给孩子准备好食物带去学校了。
另一位家长张先生则持支持态度,前提是中央厨房的标准维持一致。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已经有学生反馈说这些餐食并不好吃,需要放学后去校外解决用餐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的早上7点-下午1、2点期间(以中学生课程表为例),他们很有可能要饿着肚子上学......
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反应也同样各异。四年级学生阿米娜说:"我特别喜欢以前卖啰喏(Rojak)的安娣,她总是会多给我一些酱料。现在的饭盒虽然很漂亮,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而六年级学生Tom则有不同看法:"其实这样更好,不用排长队,而且每天都有新花样。上周我还吃到了墨西哥卷饼,以前从来没有在食堂见过。"
为缓解学生的适应问题,似乎有一些学校组织了试吃活动,让学生投票选择最喜欢的菜式。获胜的菜式将被纳入常规菜单。但成效如何目前尚未有答案。
新加坡教育部的措施
面对各方的关注,教育部强调中央厨房系统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小贩。"我们正在实施多项措施支持传统小贩,"教育部官员表示,"包括提供启动资金补助、设备升级补贴,以及灵活的租约安排。"
事实上,新加坡教育部一直不断修订学校食堂食物定价指南,提供定价的指导方针,确保学生负担得起食物,摊主也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意。学校方面也会定期检讨价格,摊主若觉得售价难以维持,可向校方提出,学校会评估起价的要求。
为了让摊主不用负担太多营运成本,据悉,新加坡学校食堂摊档目前的每月租金介于5至15新币之间!等于是白租出去!学校食堂摊贩需要承担的只有人工(如果有请人)、水电费以及食材等成本而已!
但这并不能阻止小贩们经营摊位面临的种种挑战。目前,小贩们的艰难处境被分为以下两点:
①学校食堂运营时间有限
众所周知,新加坡中小学一年有至少近3个月的假期,在此期间校内只有很少客源,因此开门营业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另外,即使是在学期内,新加坡中小学因为下课时间比较早,摊主们一天只能卖一顿饭,一周最多5天......周末假期都没生意,收入相当有限。
②食材成本不断飙升
物价上涨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新加坡物价上涨的幅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让很多商家无以为继。
过去几年,学校食堂的摊位所卖食物的售价的涨幅,都无法跟上物价涨幅,这进一步打击了摊贩们继续营业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要求所有中央厨房必须保留新加坡特色美食。"我们规定每周必须提供至少10种本地传统美食,从中式的粥面到马来式的椰浆饭,再到印度式的煎饼,确保学生能够继续体验新加坡多元饮食文化。"
此外,一些学校还推出了创新举措。如聘请退休小贩担任顾问,指导中央厨房厨师烹饪地道美食;组织"小贩文化日"活动,邀请传统小贩到校现场制作食物;甚至开设烹饪工作坊,教学生制作本地美食。
新加坡学校食堂改革让人深思
这场变革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快速现代化的新加坡,如何平衡效率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社会学家陈教授指出:"新加坡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既想要现代化的便利,又舍不得传统的温度。学校食堂的这场变革,实际上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缩影。"
教育部官员表示,正在考虑一个混合模式:"未来可能会保留部分传统摊位,同时辅以中央厨房系统。对于一些技术要求高、准备过程复杂的菜品,可能更适合由中央厨房统一制备。"
一些家长也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导师制,让老师傅指导中央厨房的年轻厨师?"家长建议道,"或者开发一个认证体系,确保传统味道能够得到保持?"
随着下午放学钟声响起,学生们背着书包走出校门。食堂工作人员开始清理场地,并回家准备第二天的餐食。无论是坚守的传统小贩,还是新加入的中央厨房,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下一代新加坡人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同时不忘本地的饮食文化根源。
在宏茂桥的一所小学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的未来图景:两个传统摊位与中央厨房配餐点并肩而立。卖水粿的安哥仍然每天凌晨开始准备食材,而学生们也可以从中央厨房选择国际化的健康餐食。
"这也许就是新加坡式的解决方案,"校长微笑着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不选择取代,而是寻找融合之道。我们的学生既应该知道Rojak的正确发音,也应该学会享用藜麦沙拉。"
这场始于13所小学的食堂变革,正在悄然重塑新加坡的饮食教育图景。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新加坡人正在重新思考: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可以改变,以及如何让变革成为传承的另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