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愚公”移沙:大漠治沙人镌刻的干部成长真经

发布时间:2025-05-23 10:31  浏览量:1

在甘肃的荒漠中,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农民王银吉用二十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移沙造林。没有轰轰烈烈的“政绩工程”,没有引人注目的“亮点汇报”,有的只是一把铁锹、两峰骆驼和年复一年的坚持。他的故事,恰恰给当下一些年轻干部的“镀金式”基层经历上了一课: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刷履历”,而是“墩实苗”。

基层不是“跳板”,而是“磨刀石”。1999年春天,王银吉治沙的第一锹挖下去时,他就知道这是一场需要数十年坚持的持久战。梭梭苗种下去,至少要五六年才能初见成效;要让荒漠变绿洲,更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正是当前一些年轻干部最缺乏的品质。现实中,有的年轻干部把基层锻炼视为“镀金”过程,追求“短平快”的显绩;有的刚到一个岗位就急着“出新招”“创亮点”“忙汇报”,生怕“板凳坐得太久”影响晋升;还有的患得患失,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调回机关”。对照王银吉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些浮躁心态显得尤为刺眼。年轻干部要明白,基层不是简历上的“一行字”,而是能力的“试金石”。真正的成长就像梭梭苗在沙漠中扎根,需要时间的沉淀。在基层“墩苗”,就要墩出这样的定力: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甘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政绩不在“材料里”,而在“土地上”。在一些干部忙于“造盆景”“写总结”时,王银吉的“政绩”肉眼可见——二十年前的光秃沙丘,如今已被花棒、梭梭、榆树、沙枣树等植物覆盖,筑起了一道绵延的“绿色城墙”。王银吉治沙不是为名利,而是出于最朴素的愿望:“我是农民的儿子,决不让沙漠埋掉家。”当种植的苗木初见成效后,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乡亲们,带动周边村民一起治沙。这种心系群众、造福乡梓的情怀,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写照。反观一些年轻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心却浮在上面。有的把乡村振兴当“打卡签到”,有的把走访群众当“拍照留痕”,还有的与群众说话“不在一个频道”。这样的“墩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年轻干部应追求“做一件成一件”,而非“说一件虚一件”,真正把心贴近群众。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增进感情、获得智慧。只有把根深深扎进基层的沃土,才能汲取成长的养分,最终枝繁叶茂。

坚守“笨功夫”,才能练就“真本领”。治沙初期,王银吉面临重重困难:没有资金,他就卖掉家里的牲畜;缺乏技术,他就主动向武威市、凉州区的林业专家请教;人手不足,他就动员全家老小齐上阵。但正是这种“笨功夫”,让他掌握了治沙的真本事——哪片沙地适合栽种、哪种苗木耐旱抗风,哪样栽种才能提高成活率,他了如指掌,通过自创的“沙木枪”种植苗木,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成功用最少的投入换来了最大的生态效益。这种“脚下沾泥、手上磨茧”的实干精神,对年轻干部特别有借鉴意义。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存在“三怕”心理:怕接触矛盾,怕跟群众打交道,怕解决棘手问题。要么指望上级给政策、给资金,要么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就是不会立足实际想办法。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年轻干部要像王银吉那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把挑战当机遇。既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又要培养“解剖麻雀”的耐心,在实践中练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