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女战士刘万寿》第十二章,兴修水利出力献策|作者 闫向真
发布时间:2025-08-29 08:25 浏览量:4
《红军女战士刘万寿》
第十二章,兴修水利出力献策
作者 闫向真
农村组织兴修水利是保障农业生产,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要鼓励农村地区开展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同时,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需要对农村水利设施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当地水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水利工程技术。需要广泛发动群众的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农村有效地组织兴修水利,不仅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甘肃省古浪县是国家级贪困县,地处干旱半山区的甘肃古浪县裴家营公社石坡大队六个生产队,基本上“十年九旱”的状况,人们靠天吃饭,吃粮没有保障,吃饭靠国家返销粮,花钱靠政府救济,生活没有保证,就连人畜的饮水都成为大问题。
做为石坡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的母亲刘万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十分着急,时刻惦记老百姓的温暖与疾苦。如何想办法解决,是摆在大队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头等大事。必须千方百计想办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想尽一切办法解决。
以石坡大队1965年兴修水利第一期(太阳沟至石坡梁村)工程为例,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如走访水源地群众,找明白人了解情况,请教县水利局有关专家,听从内行人建议,在此基础上集体讨论研究,形成决议后便不折不扣地执行。
在石坡大队修水第一期工程初期,有人当母亲的面说“我和你打赌,如果你们修水成功,我在手心里给你们烤一只骆驼吃”,意思很明白,这是天方夜谭的事,不可能成功。修水工程开工后,母亲抓质量、抓进度、抓安全,按时完成了修水任务。事实胜于雄辩,打赌人不得不承认“共产党人能、刘万寿书记行”,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母亲敢做敢为的风格,是她在红军时期养成的。她每当决策一件事情,善于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工作时即坚持民主又做事果断,办事雷厉风行。
(刘万寿参加古浪县人代会部分代表合影)
想起1965年母亲领导全大队社员群众修水的事,有许多神话般平凡而有趣的点点滴滴,真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石坡大队总共修了三次水,前后花了四五年时间。
参加石坡大队修水工程的西水沟生产队村民刘生红说:“我都参加了,当时正是十七八岁,年轻气壮的时候。工地上的苦活、累活、重活、险活,都干过,挖渠修路、打眼放炮,背石板镶水渠,打洞子修桥梁,凡是能干的活都干过。”
(刘万寿六十年代照片)
第一次是1965年给石坡生产队修水。石坡队靠近昌灵山,地势高,人口多,分散居住在一座山梁上,因此也叫“石坡梁”。梁下靠东的深沟里虽然有自流的泉水,但山高路陡,吃水困难,取水全靠肩挑、人抬、牲口驮,一个来回得一两个小时,社员群众盼水修水的愿望非常迫切。
时任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母亲,率先带领有关人员寻找水源,而水源地选择在石坡南面昌灵脚山下有个叫卧龙沟半山腰的地方,路程距石坡村有十二三里。这里地势高落差大,有利于引水。
石坡大队组织六个生产队的青壮劳力一百多号人,吃住在水路经过的沟口队,进行集中会战。吃的方面,当时都是集体供应粮大锅饭,一般是每天早上半斤炒面,中午山药米面条,下午黄米稠饭,定量供应,数量有限,但能吃饱。住的是沟口人家空闲的窑洞,有的有炕,有的没炕,没炕的铺上麦草就是炕,铺盖都是自带的。
身为大队书记的母亲,身先士卒,以身做则,吃住在工地,社员群众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有困难就上,有方便就让。想为老百姓所想,急为老百姓所急。她以实际行动奋战在一线,社员群众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当领导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也是母亲参加革命工作后养成的一贯工作方法。
从沟口生产队往南走,通往卧龙沟的路都是沙河路,是由昌灵山的山水常年冲刷而成的,沙沟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道路弯弯曲曲,非常难走。人们上下工,走得最多的就是这五六里沙沟路。修渠的路随渠修在半山腰上,施工前要先修路再修渠,遇到石头多的地方还要用钢钎铁锤开山辟路。山腰上的路主要是用人工架子车拉送石料和黄胶泥。拍石板,拉石头,送黄胶泥,常要翻山过沟,三个人一辆架子车,上坡的时候拉的拉,搡的搡,还用绳子在旁边帮着拉;下坡的时候鞧的鞧,拽的拽,再用绳子后面扽。山高路陡,虽然当时没发生什么人员伤亡事故,但架子车翻下深沟摔得七零八落的惊险情景还是时常发生。
(战友吴兰英刘万寿1965年合影)
有一次,几个胆大的小伙子,收工回来的时候,为图高兴,在半山腰的下坡路上,嘻嘻哈哈地用一连串架子车“开火车”,没想到转弯的时候操纵失控冲下山坡,拌坏了好几辆架子车,幸亏人跳得及时,没发生事故。为此,受到大队书记母亲严厉批评,她把一个成分高的小伙子骂得直哭鼻子,说“富农成分的坏思想影响了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好在当时工地上有专门负责修理的木匠,还有做铁活的铁匠,栓车排子,修车辕条,换轱辘,补车胎,随坏随修,还有备用的架子车,坏掉几辆,并不影响第二天的出工干活。
在修渠的过程中,为了省工,人们在道路旁边的半山上,每隔一定距离,挖一个方坑池子,用来存放黄胶泥。办法是把山上炸下来的干黄胶泥拉到坑里泡上水,泡好后再由各队调去的妇女们用短把的木头榔头敲碎砸绵,直到柔软的像面团一样,没有核桃胡为止,再用手做成长一尺、宽五寸、厚五寸的黄胶泥墩墩。做好后,就近送到渠边施工。挖好的水沟深七尺,宽一米,由技术行当的人把黄胶泥放进沟底踏平,铺上砸好的碎石,用大一点的石头砌好帮子,两边灌上胶泥,最后石板盖顶,黄胶泥密封。这样,一步步修下来,一条完整的引水槽就修成了。
(七十年代刘万寿照片)
最后,通水试渠,试渠成功后,就可以回填土方,整个引水渠就大功告成了。石坡引水工程,不但解决了石坡队的吃水困难,也顺便解决了沟口队的用水难题。
为此,也增添了母亲为后两次修水的信心,鼓舞了广大社员群众的士气,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的信任度。
今天,在往昌灵山的路上,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山坡上留下的方坑遗迹。想想当时,在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的坚强领导下,社员群众,真是不怕苦,不怕累,从春干到秋,常年吃住劳动在工地上,生活条件那样苦,劳动强度那样大,仍然干劲十足,劳动之余,还非常乐观。拔腰、蹬棍、拧钩钩、驮垛垛……其乐无穷。
第二次是1967年给西水沟生产队修水。西水沟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生产队,大部分人家居住在一河两岸,中间是一条大沙河。这条河向南通往昌灵山下的两条水沟。西水沟吃水就在五里之外的西面水沟里。因此就叫“西水沟”。一头驴,两只桶,一付鞍子,一个灌水小木桶,驮一趟水来回至少大半天,一年四季不知要驮多少回,人们对水的期盼是多么渴望!
西水沟人也曾为吃水奋斗过。在庄子南边用人工开挖了一个大口井,木轮架在井口上,把土装在芨芨筐里一筐一筐用人往外拉,不知挖了多少天,也不知挖了多少米,不知流了多少汗,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只见来来回回拉绳的路上变成了一道深槽。井里不见湿土,只见干土,挖着挖着还出现了黄沙,井壁松软开始塌方,人们再也不敢挖了,满心的希望美好的梦想最终失望而破灭了。
“石坡梁”下的东西沟里虽然有水,但都是自流的蚂蚁水,水量并不大。为了引更多的水,在母亲的提议下,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在东西两条水沟交汇的沙河里——“龙王庙”嘴下会战开挖截引工程,把地下散流的蚂蚁水聚起来形成大的水流向下引。春天,沙河里水流复苏,不发洪水,是开挖的最好时节。会战时用尖子、铁锨、钢钎挖出一条东西宽30米左右,南北宽约10米的深沟,沟底要挖到看见黄胶泥为止,中间遇到石壁的地方,就用炸药从中炸开几个洞,能让底下的水冒上来。
截引沟挖好后,就在沟的中间用黄胶泥砌上长约30米左右,宽约两米左右的两道石头墙,名叫“阻水墙”。南面阻水墙上留下许多进水的方孔,北面阻水墙上只留一个水孔,用来向下引流,然后用盘炕的办法中间支好支点,再把大石板盖在支点和两道截引墙上,拿黄胶泥封好顶部,把开挖的壕沟填平,截引墙就成功了。
接着,按出水的位置,规划渠线,开挖水沟。和石坡引水工程半山腰上的位置相比,西水沟的渠线顺着沙河比较平坦,容易干活,但开挖的过程一点也不轻松,沙河里全是石头,要用尖子一点一点刨,刨酥了再用铁锨一锨一锨往外挖。一个青壮劳力,一天要挖一丈长、三尺宽、七尺深的一条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使用黄胶泥方面,由于运输方便,再没有沿路挖坑,而是把黄胶泥炸下来,集中堆放在一个水坑里泡好,人穿上靴子用脚翘绵,再用架子车拉下来直接镶渠。
修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复与挫折。春天过去,进入夏天时,一天深夜,由于下大雨突发山洪,已经修好的半成品水沟全被洪水冲毁,堆在沙河里的石头黄胶泥也全部冲走,洪水过后的河道里留下了大大小小无计其数的黄胶泥圆球,一片狼籍,需要重新施工,从头再来。
自然灾害面前,在母亲的带领下,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统一思想,统一步伐,统一行动,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坚强领导。干部和社员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泄气,打起精神,一鼓作气,在上述如此艰苦条件下,最终把水顺利地修到了西水沟的家门口。
实践又一次证明,母亲在自然灾害与重大困难面前不低头,是经得起考验真正的共产党员。关键时期,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群众党员先锋模范的肯干作用。西水沟引水工程,彻底解决了西水沟历史上人畜饮水人挑驴驮的历史!
(刘万寿八十年代照片)
这两次修水成功,更加鼓舞了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和社员群众的士气与信心,也进一步提高了母亲在干部社员群众心目中的信任感,更加坚定跟着大队书记刘万寿干事不会有错,她在十里八乡、古浪县境内、乃至河西走廊的知名度更高了。
第三次是1968年给马家梁、新井生产队的修水。马家梁队是石坡大队最东的村庄,新井队是石坡大队最北的村庄。
从位置上说,石坡大队六个生产队从昌灵山西边太阳沟队开始,依次往下从南到北是沟口、石坡,西水沟、新井,五个生产队正好在一条直线上,全长三十里地。最北的新井就位于昌灵山和海子滩中间地段的百草滩上,唯有马家梁队在西水沟东面四五里的山梁上。
从地形上说,太阳沟、沟口、石坡靠近昌灵山,算是高山区,西水沟、马家梁、新井靠近海子滩,属于浅山区。全大队占地面积大,南北距离长,公社、大队干部宣传政策,传达指示,徒步行走,挨个儿走完,往往需要一周时间。
从吃水状况讲,新井是全大队人口最多、吃水最困难的生产队。原来全队几百口人根本无水吃,吃水要到十里之外的关爷庙、石坡梁下面的泉沟里去驮、去拉。“有女不嫁新井男,只因新井吃水难”,是新井无水历史的真实写照。后来人们打了一口井,为了纪念这口新打的井,就把村庄起名“新井”。但井里的水量很小,只能供给人少量饮水。过了几年,水越来越少,不愿屈服的新井人民,准备重新打井,解决吃水。不幸的是,在折除旧井木板的时候,井壁塌方,井下施工的一名社员被活活埋在井底,无法施救而最终遇难。这成为新井人民吃水历史上永远的心痛伤疤,永远难忘的辛酸悲伤。
母亲当时亲临现场办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找出原因,长远计议,鼓劲打气,增添信心。她号召各生产队社员群众,要顾全大局,团结一心修水,不仅出自自身吃水的实际需要,也是长远种地的需要。太阳沟、沟口、石坡等生产队,不但要种家门的山地,还要远到百草滩、省道308线附近种滩地。全力以赴修水,是全大队干部群众人心所向。
这第三次修水工程,不仅要远距离规划取水,修路,开沟;还要翻山过沟,架桥梁,打洞子,施工难度非常大。要从昌灵山下东边的新泉沟引水经过马家梁,再到西水沟,最后到新井,路程距离至少二十里地以上。
“新泉沟”,是昌灵山下靠东的一个分支山沟,这里山泉溪流,水草丰美。山上留有许多过去人们住过的废弃破旧窑洞,施工的人们就住在这些窑洞里。
据传说:过去昌灵山下有个大户财主,为了霸占这块地方,不让外人牲畜羊只占用这里的水源,于是动起了邪念。一天深夜,他独自背了一捆羊毛,拿上钢钎锤头和铁锨,偷偷来到这里,在一处泉水冒得最欢的地方停下来,放下羊毛和工具,先把羊毛塞进泉眼,再用钢钎和铁锤狠狠地往里钉,一直把所有的羊毛牢牢地钉进泉眼不再出水,最后又用铁锨在远处挖上草皮盖在泉眼上,用脚踏实之后悄悄溜走了。此后,往日那口出水最欢的“老泉”不見了,半山上、山脚下却冒出了许许多多新的溪流、新的泉水。天长日久,沟里那口“老泉”再也没见现身,“新泉沟”自然而然就被周围的人们叫开了。
修水,人们最希望的是找到一处理想的水源地。在大队书记母亲的带领下,施工的人们挖来挖去,最终没有找到那传说中的“老泉”,最后只能把许多“小泉”截引汇流往下修。
新泉沟工程,渠线长,地形杂,水源地到马家梁,经过的是高山峡谷,沙沟河道,上游的渠线在沙河,下游的渠道在河岸。马家梁到西水沟,全是丘陵地形,要穿山打洞,要架桥过河。打过的山洞有三条,一条是黄家屲隧洞,另一条是东窑窑隧洞,还有一条是西水沟隧洞,最短的几百米,最长的几千米,穿过最高的山头在东窑窑,洞口到山顶,足足几十米。隧洞宽两米,高两点五米,两头开挖,同时施工,中间汇合。人们白天黑夜轮流换班,用煤油灯照亮,用镢头尖子刨挖,用架子车推土。
在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坚强决策和母亲的协调下,县水利局派来的工程师,和本地的“土专家”联合测算,负责技术把关。洞子打通后,连接黄胶泥水槽的是县水利局支援的水泥预制管,接头用黄胶泥封好,做到不渗不漏。
渠过林家沙河的时候,需要跨200多米的空间距离,河底到渠的高度40多米,先要在底部架好通洪水的大水泥管子,接着修梯形土坝,最后在坝上挖渠道,砌水渠。整个通水土桥,说实话,是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推出来的,是用杵头一夯一夯杵出来的。更是干部群众的汗水一点一滴浇铸起来的。
新泉沟水利工程顺利通水后,引起古浪县轰动,县上组织全县机关、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召开现场观摩大会,学习老红军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万寿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先进事迹。一时间,母亲刘万寿的名字响彻古浪大地、乃至河西走廊、甘肃省,她的大名和先进事迹还被登上了《甘肃日报》。
在大队党支部书记母亲的领导下,领导班子团结,广大社员群众吃苦肯干,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石坡大队三处共长三十九公里地水利工程的顺利完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解决了全大队两千多人的吃水问题,解决了几百头大牲畜、几千只羊的饮水困难。石坡,西水沟,新井三个生产队还开发水浇地菜园子,种上了蔬菜,栽上了杏树,还拥有了少量的水浇庄稼地。长期缺水的人们,第一次吃上了生产队分给的新鲜蔬菜,第一次收获了自产的丰收果实,人们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笑容。
回顾石坡大队历时五年三次兴修水利的艰难历程,这是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母亲领导的结果,是勤劳勇敢的石坡人民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精彩演绎,是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带领家乡人民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生动体现。也是石坡大队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今天,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继承弘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追逐美丽梦想,努力创造无愧于家乡人民的新业绩。
参考资料:《石坡修水记》刘生红张万忠
作者简介:闫向真,甘肃古浪县人,1951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共产党员,从军20年,历任技术员、技师、工程师,站政治处干事,计算机队副教导员、教导员,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司令部训练处参谋、处长,正团职上校军衔。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学习雷锋“标兵”,五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科技优秀论文散见于《科学技术情报与信息》。1996年转业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历任环翠区支公司副经理,威海市公司营业部副经理。2011年退休。2023年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威海市分公司评为退休干部“榜样力量”的先进个人,并推荐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山东省公司。近几年,偶有作品刊登在互联网文学平台。2025年1月主编、著《心中的丰碑》上下册两本书,由香港科学技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