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卢辉的诗意世界 纪红军
发布时间:2025-05-22 21:57 浏览量:1
邂逅卢辉的诗意世界
纪红军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间,诗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2025年4月21日上午10点,河北的“侉妞”在《先锋》诗刊第240期,为我们带来了一份诗意的惊喜——中国诗人卢辉的8首短诗。这些诗作原载于《芒种》2024年11期,如今在诗刊上原创首发,一经亮相,便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读者的心田。
卢辉,这位身兼诗人、诗评家等多重身份的文学创作者,有着丰富的经历与深厚的文学底蕴。他是高级编辑,也是三明学院的客座教授,还是香港文艺杂志社的签约作家。在诸多文学组织中,他也有着重要的身影,是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会员,并且编著了《中国好诗歌》。他的主要著作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等九部之多,重要作品在《文艺报》《光明日报》《诗刊》《十月》等众多知名刊物上绽放光彩。他还收获了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第三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等诸多奖项,现居于美丽的厦门。
卢辉的这8首短诗,构成了一组别具韵味的《颜色:放慢了速度》组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组诗,探寻其中的诗意奥秘。
在《火凤凰里的人》中,新年的脚步渐近,世界被大雪覆盖,呈现出一片白皑皑的景象。在这广袤的时间与空间里,仿佛一切都聚焦在一个特别的人身上。雪花似被圣诞树滋养,格窗里的靴子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人们仿佛能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那火凤凰里的人,被众人托举着,用火柴梗搭建起希望。她通红的小手、发亮的眼睛、飘逸的毛发,在洁白雪花的映衬下,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让雪花都沿着她手中最后一根火柴的方向,原路返回,仿佛要回到温暖与希望的源头。
《边城》一诗,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一只装有酒水的碗,一碟牛肉丁,从刀口下来的瞬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古道上马儿失蹄的场景。小旅馆里,打铁的、背枪的、跑马场的、穿马褂的人们来来往往。掀开门帘,那小碎花步、笑脸和好身段,如同跳动的音符,与拾级而上的灯盏一起,在三更时分游走。木地板吱吱呀呀,东门的灯笼,曾经见证过马蹄的雄风。楼上的主人沉默时,万物却依旧在奔跑,一枚铜钱静静等待着一碟花生米,时光就在这动静之间缓缓流淌。
《白塔村》没有高耸的塔,不习惯抬头的村民,却习惯在庄稼地里支起一顶斗笠。村里的小河沟,孕育着池潭,几只昆虫背着十里稻香,仿佛在进行一场争先恐后的比赛。那些习惯柴草的人,在晚年时习惯收留柴犬,几根毛竹、三分地,草木堆成霜,勾勒出一幅宁静而质朴的乡村图景。
《我一直比你大》中,时间在眼神里流淌。站在街头,倾听着对方关于快乐或饥饿的话语。时间如同坐着的人们,前方有人吆喝,像小蝌蚪带着尾巴,一个挨一个地往下游荡。在这过程中,“我”终于清晰地看见,自己一直比对方大,如同空气遇到云,会有奇妙的变化。
《向隅》描绘了沙漠的孤寂。在那里,没有往来的行人,只有来回的风。被沙砾选中的骆驼,如同无水行舟,在连绵千里、起起伏伏的沙丘间前行。沙丘如浩瀚的立方,驼峰的方程,长河乘以落日,大漠乘以孤烟,构成了沙漠独特的运算与景象。
《宏村》里,打补丁的稻草人走进了寓言,在太阳底下团结着。夜晚,一块白色的影像布吸引了村里的大人小孩和几只柴犬。天黑时犬吠声声,天明总会到来。没有马蹄的男人,心中却有疾风。风过之后,浅草长成大路。走过太阳,走过山涧,听惯溪水的人,不分昼夜,用水晒石头,用谷子睡粮仓。醒来时,风吹芦苇,人人皆似芦花,充满了诗意与禅意。
《雨,怕被雷声打断》中,雨本在云里,打开后便落在瓦片上。在木头房里,在锅台前,想象着屋顶的瓦堆满雨粒,却无人一起串珠珠。无数的雨珠挂在瓦棱上,而“我”仿佛只是一根柱子,一阵风,在雨中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孤独。
《搬个冬天来坐坐》,深冬时节,叶子落落大方地飞过,满头银发般的姿态,跟着深冬走天涯。抵达田畴的叶子,或许就是来年的雨。浓浓的烟味爬到墙上邀小影,加剧着冬的幽静。坐在冬天里,房间也变得慷慨。此时,若有一杆装文字的枪,瞄准秋蝉,看月亮弯腰。接近三更,一生的恭候在钟摆下,抬头间,该送走的一切都尘埃落定,经年累月的寻找,停歇在脸庞,听岁末吱吱响动,天音打开,万家灯火从眼角汩汩流下,那是岁月与情感交织的画面。
卢辉的这8首短诗,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它们或描绘生活场景,或抒发内心感悟,或展现自然风貌,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字里行间感受诗歌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