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只因吃一块红烧肉,就被儿媳白眼,她连夜离开儿媳却后悔了

发布时间:2025-08-22 17:30  浏览量:8

家这个字,写起来简单,过起来难。多少人家的餐桌上,一双筷子夹起的不光是菜,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分和怨气。老人帮着带孩子,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这年头,婆媳之间那点事,就像锅里的油星子,稍不留神就会溅起来烫着人。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一块肉,都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生活就是这样,明明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到头来却谁也理解不了谁。

01

初春的北京城,天气还有些料峭。沈淑兰站在厨房里,熟练地切着土豆丝。刀在案板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声音她听了大半辈子,早就习惯了。

她今年六十八岁,退休前是个小学老师。三个月前,儿子建民把她从老城区接过来,说是让她帮着带带孙女小雨。小雨刚上一年级,正是需要人照看的时候。

这个周六的傍晚,儿媳顾晓宁破天荒地早回了家。她提着一袋子菜进了厨房,对沈淑兰说:“妈,今天我来做饭,您歇着吧。”

沈淑兰有些意外。这三个月来,顾晓宁很少进厨房,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她放下手里的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不用不用,我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妈,您就歇着吧,我想给建民做顿好吃的,他最近工作压力大。”顾晓宁说着,从袋子里拿出一块五花肉,“我做个红烧肉,他最爱吃这个。”

沈淑兰点点头,走出了厨房。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孙女小雨在茶几上画画。小丫头画得认真,小舌头都伸了出来。

“奶奶,你看我画的小兔子。”小雨举起画纸,脸上满是期待。

“画得真好,跟真的一样。”沈淑兰摸摸孙女的头,心里暖暖的。

厨房里传来炒菜的香味,红烧肉特有的甜香味飘了出来。沈淑兰不由得咽了口口水。说实话,她也有两个多月没吃过红烧肉了。儿媳说要省钱,家里很少买肉,即便买也是瘦肉多。

晚饭时间到了。一家四口围坐在餐桌前。顾晓宁把那盘红烧肉端上来,放在沈建民面前:“多吃点,补补身体。”

沈建民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真香,还是你的手艺好。”

沈淑兰看着那盘油亮亮的红烧肉,筷子不由自主地伸了过去。就在她夹起一块肉的时候,她看到了顾晓宁的眼神。

那是一个很快的动作,眼珠子往上一翻,嘴角微微一撇。虽然只是一瞬间,但沈淑兰看得清清楚楚。顾晓宁很快又恢复了正常,低头吃着自己碗里的青菜。

沈淑兰的手停在半空中。那块肉就挂在筷子上,油汁都快滴下来了。她感觉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慢慢地把肉放回了盘子里。

“妈,您怎么不吃?”沈建民问道。

“我,我今天胃口不太好。”沈淑兰勉强笑了笑,夹了些青菜放进碗里。

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机械地扒着米饭,一块肉都没有再碰。那盘红烧肉就摆在那里,香味一阵阵地飘过来,可她就是吃不下去。

饭后,沈淑兰帮着收拾碗筷。走到厨房门口时,她听到里面传来顾晓宁的声音:“你妈最近胃口真好,什么都要吃一口。”

沈建民的声音响起:“她年纪大了,想吃就吃呗。”

“我是说着玩的。”顾晓宁的语气里带着些许不耐烦,“你也不看看,这个月咱们已经超支了。你妈买菜从来不看价格,什么贵买什么。”

沈淑兰站在门外,手里的碗差点滑落。她深吸一口气,悄悄地走开了。

02

夜深了,沈淑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偶尔传来汽车驶过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她想起这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刚来的时候,顾晓宁还挺客气的,嘴上一口一个“妈”叫得亲热。可慢慢地,她发现儿媳妇变了。

早上她起来做早饭,顾晓宁会说:“妈,不用做我的,我去公司吃。”晚上她等着一家人吃饭,顾晓宁又说:“妈,您先吃,我要加班。”

她带小雨去公园玩,刚出门半小时,顾晓宁就打电话来:“妈,别走太远,小雨该做作业了。”她想给小雨买点零食,顾晓宁又说:“妈,别惯着孩子,吃多了零食不好。”

最让她难受的是,有一次她在客厅看电视,声音开得稍微大了点,顾晓宁从房间里出来,什么都没说,直接把遥控器拿过去,把音量调小了。那个动作,就像她是个外人似的。

沈淑兰侧过身,看着床头柜上的闹钟。已经凌晨两点了。她坐起身,披上外套,轻轻地走到窗前。

外面的路灯昏黄,把树影拉得很长。她想起自己在老城区的那套房子,虽然旧了点,小了点,但那是她的家。在那里,她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买什么菜就买什么菜。

她又想起今晚那个白眼。那么快,那么轻蔑,就像她是个讨饭的,偷吃了主人家的东西。

沈淑兰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她用手背擦了擦,心里做了个决定。

凌晨三点,她悄悄地起床,从衣柜里拿出一个旅行包。她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光,摸索着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

她拿起手机,想了想,又放下了。走到书桌前,撕了张纸,写道:“我回老房子住几天,不用担心。”

她把纸条放在餐桌上,用茶杯压住。又回头看了看这个住了三个月的地方,轻轻地叹了口气。

推开门的时候,她格外小心,生怕吵醒了家人。楼道里很安静,她提着包,一步一步地往下走。每一级台阶都像是在她心上踩了一脚。

出了小区,她在路边等了很久才打到车。司机师傅是个中年人,看她这个点出门,多问了一句:“大姐,这么晚去哪儿啊?”

“回家。”沈淑兰说。

“这不是回家的点啊。”司机师傅笑了笑。

沈淑兰没有接话。是啊,哪有人凌晨三点回家的。可她就是想回去,回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车子在夜色中穿行。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偶尔能看到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沈淑兰靠在车窗上,看着外面飞速后退的景物,心里空落落的。

到了老城区,天还没亮。她摸黑上了楼,掏出钥匙开门。门锁有些生涩,好一会儿才打开。

屋里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她打开灯,到处都是灰尘。茶几上,电视柜上,窗台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

她放下包,坐在沙发上。沙发套还是她亲手做的,花布的图案都褪色了。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是五年前照的,那时候小雨才一岁,被她抱在怀里,笑得可甜了。

03

天亮了。沈建民起床后发现母亲不在,急忙去敲门:“妈,妈,您起来了吗?”

没有回应。他推开门,床铺整整齐齐的,人却不见了。他赶紧叫醒顾晓宁:“晓宁,我妈不见了。”

顾晓宁揉着眼睛:“什么?怎么会不见了?”

两人在家里找了一圈,最后在餐桌上发现了那张纸条。沈建民拿起纸条,手有些发抖:“妈说回老房子住几天。”

“这大清早的,怎么突然就走了?”顾晓宁皱着眉头。

沈建民赶紧拨通母亲的电话:“妈,您怎么一声不吭就走了?我去接您回来。”

电话那头,沈淑兰的声音很平静:“不用了,我就是想清静几天。你们好好上班,不用管我。”

“妈,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您跟我说。”

“没有没有,你们都挺好的。我就是想一个人待几天,过几天就回去了。”

挂了电话,沈建民坐在沙发上发愣。顾晓宁在旁边说:“妈可能是想家了,让她住几天就回来了。正好我最近忙,你也知道公司的情况。”

沈建民点点头,心里却不是滋味。

沈淑兰这边,放下电话就开始打扫卫生。她系上围裙,拿起抹布,一点一点地擦拭着家具。灰尘呛得她直咳嗽,但她心里却觉得踏实。

擦完客厅,又擦卧室。换了床单被罩,把窗户打开通风。忙活了大半天,房子总算有了点人气。

下午,她去了趟菜市场。老城区的菜市场她熟,哪家的菜新鲜,哪家的肉好,她都知道。

“哟,沈老师,好久不见了。”卖菜的老张认出了她。

“是啊,去儿子那住了一段时间。”沈淑兰笑着说。

“怎么又回来了?”

“想家了呗。”

她买了些青菜,又买了两个鸡蛋。掏钱的时候,她算了算,这些菜够她吃两天了。退休金虽然不多,但一个人过日子绰绰有余。

回到家,她简单地做了个西红柿鸡蛋面。坐在自己的小餐桌前,虽然冷清了些,但心里舒坦。没人管她吃什么,没人嫌她做得不好,也没人给她白眼。

晚上,孙女小雨打来视频电话:“奶奶,您去哪儿了?我想您了。”

看着屏幕里小雨稚嫩的脸,沈淑兰的鼻子一酸:“奶奶在自己家呢,过几天就去看你。”

“奶奶,我今天语文考了一百分,老师还表扬我了。”

“真棒,奶奶的小雨最聪明了。”

“奶奶,您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做的饭没有您做的好吃。”

这话让沈淑兰心里一软。她正要说什么,视频那头传来顾晓宁的声音:“小雨,该写作业了。”

视频就这样断了。沈淑兰拿着手机,呆呆地坐了很久。

04

一个星期过去了。沈淑兰渐渐适应了独居的生活。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上午去菜市场买菜,下午看看电视或者织织毛衣。日子虽然平淡,但也自在。

这天,老同事方素英来看她。两人是多年的老友,退休后还经常联系。

“淑兰,你怎么一个人住这儿了?不是去儿子家了吗?”方素英一进门就问。

“住了一段时间,想回来清静清静。”沈淑兰给她倒了杯茶。

两人坐在沙发上聊天。方素英说起最近的事:“前几天我还看到你儿媳妇发朋友圈呢,说婆婆做的糖醋排骨特别好吃,还配了图。”

沈淑兰愣了一下:“她发朋友圈了?”

“是啊,我还点赞了呢。”方素英拿出手机,“你看,就是这条。”

沈淑兰接过手机一看,确实是顾晓宁发的,时间是三天前。她赶紧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顾晓宁的朋友圈,却什么都看不到,只有一条横线。

她被屏蔽了。

这个发现让沈淑兰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原来儿媳妇早就把她当外人了,连朋友圈都不让她看。

方素英看她脸色不对,关心地问:“淑兰,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沈淑兰勉强笑了笑。

送走方素英后,沈淑兰坐在沙发上发呆。她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是因为她花钱大手大脚?可她买菜都是挑便宜的买。是因为她做饭不好吃?可小雨明明很爱吃她做的菜。

她想起那个白眼,想起厨房里的那番话,想起被屏蔽的朋友圈。所有的细节都在告诉她一个事实:儿媳妇不欢迎她。

这天夜里,沈淑兰做了个梦。梦里她回到儿子家,推开门却发现家里变了样。她的东西都不见了,她住的房间变成了储物间。顾晓宁冷冷地看着她说:“这里不是你的家。”

她惊醒了,一身冷汗。看看时间,才凌晨四点。她再也睡不着了,起来烧了壶水,坐在窗前发呆。

天快亮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雨的视频电话。

“奶奶,我好想您。”小雨的眼睛红红的,像是哭过。

“怎么了宝贝?这么早给奶奶打电话。”

“妈妈昨天晚上哭了。爸爸也不高兴。奶奶,您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沈淑兰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怎么会呢,奶奶最疼小雨了。”

“那您为什么不回来?”

“奶奶,奶奶有点事要处理。”

“奶奶骗人。妈妈说您生气了,不想理我们了。”

沈淑兰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在这时,视频那头传来顾晓宁的声音:“小雨,你在干什么?”

画面一晃,顾晓宁的脸出现在屏幕上。她看起来很憔悴,眼圈发黑,明显是没睡好。

“妈,您还好吗?”顾晓宁的声音有些沙哑。

“我很好,你们不用担心。”

“妈,要不您回来吧。小雨很想您,我们都想您。”

沈淑兰看着儿媳妇疲惫的脸,心里有些动摇。可想起那个白眼,她还是硬起心肠:“再过几天吧,我这边还有些事。”

挂了电话,她坐在那里发呆。也许她真的该回去了,毕竟小雨需要她。可是,回去之后呢?还要看儿媳妇的脸色吗?

05

一个月过去了。沈淑兰去医院做例行体检。在医院大厅里,她意外地遇到了顾晓宁的闺蜜林佳。

“阿姨?”林佳惊讶地看着她,“您怎么瘦了这么多?”

确实,这一个月,沈淑兰瘦了不少。一个人吃饭没胃口,加上心情不好,人自然就瘦下来了。

“最近没什么胃口。”沈淑兰笑了笑。

“晓宁不是说您回老家探亲了吗?怎么在这儿?”林佳疑惑地问。

沈淑兰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儿媳妇对外说她回老家了,连实话都不愿意说。

“我,我刚回来。”她含糊地说。

林佳看她神色不对,也没有多问。两人在医院的休息区坐下聊了会儿。

“晓宁最近压力特别大。”林佳叹了口气,“她们公司在裁员,每个部门都有指标。她作为产品经理,压力更大。听说这次要裁掉百分之三十的人。”

沈淑兰吃了一惊:“这么严重?”

“是啊,互联网行业不景气。而且建民的单位也在改革,听说要下岗一批人。晓宁都愁得睡不着觉了,上次见她,人都憔悴了。”

“建民的单位也要裁人?”沈淑兰更惊讶了。儿子在国企工作,她一直以为很稳定。

“是啊,现在哪个单位都不容易。”林佳摇摇头,“晓宁说他们房贷压力很大,要是两个人都失业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沈淑兰听得心惊肉跳。她完全不知道儿子儿媳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他们从来没有跟她说过这些。

从医院出来,沈淑兰心事重重地回了家。她打开存折,看着上面的数字。这些年省吃俭用,她存了二十三万。原本想着给儿子留着应急,或者以后给小雨上大学用。

她想起儿媳妇憔悴的样子,想起林佳说的话。也许,他们不说,是不想让她担心。也许,那个白眼不是嫌弃她,而是另有原因。

可是,她又想起被屏蔽的朋友圈,想起儿媳妇说她花钱大手大脚。这些又怎么解释呢?

沈淑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心里像有两个声音在争吵。一个说:“他们有困难,你应该帮帮他们。”另一个说:“人家都不欢迎你了,你还上赶着干什么?”

最后,母亲的心还是占了上风。不管怎么说,建民是她儿子,小雨是她孙女。她不能看着他们有困难而不管。

她找出电话本,翻到一个号码。这是她以前的学生小刘的电话,他现在在银行工作。

“刘老师,我是沈老师。”

“沈老师!好久没联系了,您身体还好吗?”

“挺好的。小刘,我想问你个事。”

她把情况简单说了一下,问能不能帮忙打听打听儿子贷款的事。

小刘很热心:“沈老师,您放心,我帮您问问。”

第二天,小刘就回了电话:“沈老师,我打听了。您儿子确实在申请贷款,但是因为收入证明的问题,银行这边有些犹豫。如果有担保人或者能提供其他资产证明,会容易些。”

沈淑兰想了想:“如果我给他转一笔钱,可以吗?”

“那当然可以,有了流水,银行会更放心。”

挂了电话,沈淑兰下定了决心。她去银行,把十五万转到了儿子的账户上。备注她想了很久,最后写的是“单位改革补偿金”。

她不想让儿子知道这是她的钱。她了解儿子的性格,如果知道是她的养老钱,肯定不会要的。

06

转完钱后,沈淑兰心里轻松了些。她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至于以后,走一步看一步吧。

她又托人帮儿媳妇打听工作的事。她认识的人不多,但也有几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的孩子。她一个个打电话,请他们帮忙留意。

有一天傍晚,她去超市买东西,路过儿子家的小区。她站在小区门口,远远地看着。

正巧,顾晓宁带着小雨从补习班回来了。小雨蹦蹦跳跳的,手里拿着一张画。

“妈妈,你看,老师说我画的奶奶最像了!”小雨举着画给顾晓宁看。

顾晓宁接过画,仔细地看着:“画得真好。等奶奶回来,我们把这幅画送给她,她一定会很高兴的。”

“妈妈,奶奶什么时候回来啊?”

“快了,奶奶在老家有事要处理,处理完就回来了。”

“我想奶奶了。奶奶做的红烧肉最好吃了。”

顾晓宁摸摸女儿的头:“是啊,妈妈也想吃奶奶做的红烧肉了。”

沈淑兰躲在树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捂着嘴,不敢发出声音。看着儿媳妇牵着孙女的手走进楼道,她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

她在原地站了很久,直到天完全黑了才离开。

回到家,她给自己煮了碗面条。面条煮得有些烂了,她也没什么胃口,勉强吃了几口就放下了。

这时,手机响了。是沈建民。

“妈,您最近还好吗?”

“挺好的,你们呢?”

“我们也挺好的。妈,我跟您说个事。”沈建民的声音有些激动,“我们单位的改革方案出来了,我因为业绩好,可能要提拔了。”

“真的?那太好了!”沈淑兰由衷地为儿子高兴。

“就是要先培训三个月,培训期间工资会少一些。但培训完就能上岗了,工资会涨不少。”

“这是好事啊,培训就培训,工资少点没关系。”

“妈,还有个好消息。晓宁她们公司虽然在裁员,但她被留下了,还加了薪。”

沈淑兰愣了一下:“是吗?那真是太好了。”

“妈,您什么时候回来?小雨天天念叨您。”

“再等等吧,我这边还有些事。”

“妈,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好,您生气了?”

“没有没有,别多想。”

挂了电话,沈淑兰坐在黑暗中。原来儿子儿媳的工作都保住了,那她的担心就是多余的了。可为什么他们之前不告诉她呢?是不想让她担心,还是真的把她当外人了?

07

两个月过去了。这天早上,沈淑兰接到儿子的电话,声音很急:“妈,小雨生病住院了,您能回来看看吗?”

她二话没说,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往医院赶。

到了医院,推开病房的门,小雨正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看到奶奶,小雨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奶奶!”

沈淑兰快步走过去,把孙女搂在怀里:“奶奶在呢,奶奶在呢。不哭啊,乖。”

顾晓宁站在旁边,眼圈也红了。她瘦了很多,脸色蜡黄,看起来很憔悴。

沈建民把母亲拉到走廊里,哽咽着说:“妈,对不起,我们不该瞒着您。”

“瞒着我什么?”沈淑兰疑惑地问。

沈建民深吸一口气:“妈,晓宁她,她查出了甲状腺有问题,可能需要做手术。”

沈淑兰心里一惊:“什么时候的事?”

“两个多月前。医生说要控制饮食,不能吃油腻的东西。那天她做红烧肉,是专门给我做的,她自己一口都不能吃。”

沈淑兰愣住了。她想起那天晚上,顾晓宁确实一块肉都没吃,只吃了些青菜。

“那她为什么……”沈淑兰想问为什么要给她白眼,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沈建民继续说:“她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公司裁员,她怕丢工作。我的单位也在改革,虽然最后是好消息,但当时谁也不知道。她每天都睡不着,医生还说她这个病跟压力大有关系。”

“那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

“晓宁不让说。她说您年纪大了,不想让您担心。而且,而且她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这个家,挺愧疚的。”

沈淑兰的眼泪流了下来。原来那个白眼,不是嫌弃她,而是儿媳妇在羡慕她能吃红烧肉。原来儿媳妇的冷淡,不是不喜欢她,而是自己压力太大,无暇顾及。

这时,顾晓宁走了出来:“妈,您进来吧,小雨一直叫您呢。”

沈淑兰跟着走进病房。顾晓宁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妈,这个给您看看。”

沈淑兰接过笔记本打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账,每一笔都写得清清楚楚。买菜多少钱,水电费多少钱,小雨的补习班多少钱……

她翻着翻着,看到了几笔特殊的支出:“给妈买的钙片,128元”,“给妈买的羊毛衫,356元”,“妈的降压药该买了,预算150元”……

沈淑兰的手颤抖起来。原来儿媳妇一直在关心她,连她的用药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些东西,都是儿媳妇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的。

“妈,那天晚上您离开后,我真的后悔了。”顾晓宁的眼泪流了下来,“我不该什么都自己扛着,让您误会了。其实我一直都很感激您,帮我们带小雨,操持家务。是我太要强了,不想让您看到我们的窘迫。”

沈淑兰抱住儿媳妇,两个人都哭了。

沈建民这时说:“妈,还有件事要跟您说。前几天我账户上突然多了十五万,备注是单位改革补偿金。可单位根本没有这笔钱。妈,是不是您……”

沈淑兰擦擦眼泪:“那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就收着吧。”

“妈,这怎么行,这是您的养老钱。”

“钱是身外之物,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小雨在病床上说:“奶奶,妈妈每天都看您做的菜的照片,还学着做呢!但是做得没有奶奶好吃。妈妈说,等您回来,要跟您学做红烧肉。”

顾晓宁不好意思地说:“妈,我把您屏蔽朋友圈,是因为我总是发一些抱怨工作的内容,不想让您看到了担心。我真的不是……”

“我知道,我都知道了。”沈淑兰握住儿媳妇的手,“是我太敏感了,太爱胡思乱想了。”

08

小雨出院后,沈淑兰跟着回了儿子家。房间还是原来的样子,她的东西一样都没动。床头柜上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小雨画的奶奶的画像。

晚饭时,顾晓宁特意做了红烧肉。这次,她也夹了一块放进嘴里。

“医生说偶尔吃一次没关系。”她笑着说,“妈,您也吃。”

沈淑兰夹起一块肉,这次,没有人给她白眼了。肉很香,但她的心情却很复杂。

这两个多月的独居生活,让她明白了很多事。她发现自己其实很享受那种自由。不用考虑别人的作息时间,不用担心做饭合不合口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也明白了,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摩擦是难免的。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差异。

饭后,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小雨依偎在她怀里,沈建民和顾晓宁坐在另一边。画面很温馨,但沈淑兰心里清楚,有些东西已经变了。

那晚,顾晓宁来到她房间:“妈,对不起,都是我不好,让您受委屈了。”

“别这么说,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沈淑兰拉着她的手,“晓宁,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妈,您说。”

“我想还是回老房子住。”

顾晓宁愣了:“妈,您还在生我的气?”

“不是的。”沈淑兰摇摇头,“我是真的想有自己的生活。你们也需要自己的空间。这样对大家都好。”

“可是小雨需要您啊。”

“我可以经常过来。或者小雨放学后去我那里,等你们下班了再接她。周末我们一起吃饭。这样既能照顾孩子,大家又都有自己的空间。”

顾晓宁沉默了很久:“妈,是不是我们真的让您很难受?”

“不是难受,是不自在。晓宁,这不是你的错,是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年纪大了,有自己的习惯,改不了了。你们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理解。”

“妈……”

“你看,咱们分开住这两个月,虽然有误会,但也让彼此都明白了对方的不容易。有时候,距离产生美,这话是有道理的。”

09

沈淑兰还是搬回了老房子。这次不是逃离,而是选择。

每周一三五,她去儿子家帮忙做饭,接送小雨。周末,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平时,她有自己的生活,跟老友聚会,去老年大学学画画,日子过得充实。

顾晓宁的甲状腺问题,做了个小手术就好了。她经常给婆婆发信息,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次,沈淑兰能看到她的朋友圈了。

沈建民培训结束后,顺利升职。他每个周末都会开车接母亲去吃饭,饭后再送她回去。

小雨在两个家之间跑来跑去,很是开心。她说:“我有两个家了,奶奶家和爸爸妈妈家。”

表面上看,一切都很和谐。但沈淑兰心里清楚,那种真正的亲密感,再也回不去了。就像一个打碎了又粘起来的花瓶,虽然还能用,但裂痕始终在那里。

她不怪任何人。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误会和遗憾。重要的不是避免所有的误会,而是学会接受和原谅。

有时候,她会想起那个晚上,那块没吃成的红烧肉。如果当时她没有看到那个白眼,或者看到了但没有放在心上,事情会不会不一样?

但她也明白,即使没有那块红烧肉,问题还是存在的。那个白眼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是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顾晓宁的后悔是真心的。她经常说:“妈,要是当初我把实情告诉您就好了。”

但沈淑兰觉得,即使当初知道了实情,她可能还是会选择搬出去。因为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还有自由和尊重。

现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也许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最适合的。大家都有了喘息的空间,反而相处得更好了。

春节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沈淑兰擀皮,顾晓宁包,沈建民和小雨在旁边帮忙。其乐融融的画面,像极了那张全家福。

顾晓宁包了个特殊的饺子,里面放了块红烧肉:“妈,这个饺子是给您的,补偿您那天没吃到的红烧肉。”

大家都笑了。沈淑兰也笑了,但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

吃完年夜饭,沈淑兰还是回了自己的老房子。儿子要留她住下,她摆摆手:“我还是回去睡得踏实。”

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烟花,她想起老伴还在世的时候,每年春节都会放鞭炮。那时候,儿子还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她成了老太太。生活就像一列火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点,到站了就得下车。

10

三年后,沈淑兰七十一岁了。

她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身体还算硬朗。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去公园锻炼,上午去老年大学,下午在家看书或者织毛衣。

小雨已经上四年级了,个子长高了不少。她经常会在放学后去奶奶家写作业,等爸妈来接。

“奶奶,我们老师说,下个月有个画画比赛,我想画您。”小雨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好啊,奶奶给你当模特。”沈淑兰慈爱地看着孙女。

“奶奶,您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住啊?”

这个问题,小雨问过很多次了。每次沈淑兰都是笑笑说:“奶奶喜欢自己的小窝。”

这天傍晚,顾晓宁来接小雨。她现在已经是部门总监了,事业发展得很好。

“妈,明天周末,我做红烧肉,您一定要来啊。”

“好,一定去。”

母女俩相视一笑。这些年,顾晓宁学会了做红烧肉,虽然味道还是比不上婆婆做的,但她一直在努力。

送走她们,沈淑兰回到厨房,给自己煮了碗清汤面。简简单单的,配了个荷包蛋。

吃着面,她想起了很多事。想起那个深夜的离开,想起两个月的独居生活,想起医院里的真相大白。

如果时间能重来,她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

她想了想,觉得可能还是会离开。因为有些事,必须要经历过才能明白。就像那块红烧肉,不是吃不吃的问题,而是背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生活啊,就是这样。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不断的妥协和适应。误会可以解开,但伤痕还在。原谅很容易,忘记很难。

窗外,夕阳西下,把老房子照得金黄。沈淑兰坐在窗前,看着墙上的全家福发呆。

照片里的人都在笑,笑得很灿烂。那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未来会因为一块红烧肉,改变了这个家的格局。

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不是大团圆的喜剧,也不是撕心裂肺的悲剧,而是带着遗憾继续向前走。

她站起身,收拾碗筷。明天要去儿子家吃饭,她打算做个她拿手的糖醋排骨,小雨最爱吃了。

至于那块没吃成的红烧肉,就让它留在记忆里吧。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