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17亿天价判赔背后,中美自动驾驶产业的竞赛与隐忧

发布时间:2025-08-08 10:36  浏览量:2

当地时间8月1日,美国佛罗里达州陪审团对特斯拉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致死案的裁决,如惊雷般划破自动驾驶行业的平静。

这起耗时6年的案件,最终以特斯拉承担33%责任、支付2.43亿美元(约17.48亿元人民币)赔偿金收尾。尽管马斯克已宣布上诉,但这一判例无疑会成为全球自动驾驶历史上的里程碑。

聚焦中美这两个全球智能驾驶产业的核心战场:一边是美国以判例推动责任边界明晰,一边是中国以政策加速商业化落地;一边是Waymo与特斯拉的技术角力,一边是百度、文远知行等企业的场景突围。这场横跨技术、法律与市场的急行军,正在太平洋两岸以不同的方式展开。


政策擂台:美国的“法案”与中国的“意见”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至今,全球已逐渐演变为中美两强竞争的格局,其他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在政策引导、法规和技术标准推进还是市场应用方面,都早已被远远甩在身后。而智能驾驶的狂飙突进,始终伴随着政策法规的竞跑。中美两国在政策和法规节奏与内容设计上的差异,折射出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从起步时间来看,美国领先于中国。

美国的自动驾驶立法可追溯至2011年,内华达州《AB511法案》首开公共道路测试许可先河;2013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HTSA)发布的《关于自动驾驶汽车法规的意见》,更是全球首个明确L0-L4分级标准的政策文件,为行业定下早期框架。

中国虽起步晚于美国4年(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智能辅助驾驶方向),但政策密度显著更高。截至2025年7月,国家层面已出台近20项核心政策,形成了覆盖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体系。

从政策内容来看,中美两国都在不断完善智能驾驶安全与责任的相关规定。

美国在早期就对安全评估要点等进行了梳理,而中国在近年针对新兴的自动驾驶数据出境、不同等级责任主体等新问题的规范更为及时。美国侧重于特定技术(如V2X)的大规模部署规划,中国则更强调车路云一体化的综合发展模式。美国注重营造宽松监管环境,中国则从产业体系构建、商业化推动、企业准入试点等多维度发力,更为具体和全面。

不同的政治及产业环境下,中美智能汽车政策在国家与地方的协同性方面大有不同。

美国呈现“地方领跑联邦”的特点,40多个州各自出台法案,在测试许可、责任认定、车辆改造限制等方面各有侧重,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佛罗里达州明确制造商责任、密歇根州允许无驾驶员车辆测试。相对来说自主性较强,但标准不一也导致了跨州运营壁垒。

中国则采取“国家定调+地方细化”的策略,全国范围内政策监管、执行更为集中和统一,地方在遵循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在系统性和前瞻性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北京支持自动驾驶用于公共交通、上海目标2027年L4载客超600万人次,地方在统一框架下聚焦特色场景,既保证了监管一致性,又激发了区域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法规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约束效力层面,中美两国差距明显。

美国更倾向于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案”“准则”构建制度体系,从内华达州《AB511法案》、佛罗里达州《自动驾驶汽车法案》等州级立法,到联邦层面的《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和《自动驾驶法案》,均以立法形式明确核心内容。

而中国政策文件多以“意见”“指南”“规划”为主要载体,如《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这类文件更侧重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框架性设计,以指导性和前瞻性为主,在强制力上相对柔性。


Robotaxi竞赛:中国的“量”胜与美国的“质”优


与政策法规上的各有千秋不同,在自动驾驶最前沿的Robotaxi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更加“如胶似漆”,目前已形成“双雄争霸”的格局,竞争焦点各有侧重。

美国当地时间6月22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宣布,特斯拉Robotaxi在美国奥斯汀南部启动运营,并称这一刻是“十年艰苦工作的顶点”。以此为关键节点,大洋彼岸的Robotaxi竞争格局不再是谷歌Waymo一家独大。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Robotaxi商业化也加速进入快车道。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多家企业展示了Robotaxi技术成果并提供试乘服务;上汽智己L4级Robotaxi联合享道出行与赛可智能,启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至浦东国际机场的L4级Robotaxi专线试运行;奇瑞汽车携与文远知行、锦江出租联合开发的L4级Robotaxi正式亮相;文远知行宣布旗下Robotaxi获得沙特阿拉伯首张自动驾驶牌照;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时代智能与T3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Robotaxi发展;哈啰联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成立上海造父智能,正式入局Robotaxi赛道……

在已经集结了特斯拉、谷歌Waymo、百度萝卜快跑、滴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多个强势玩家的基础上,Robotaxi领域愈发热闹起来。但顶级的较量绝不止于参与者的“数量”,在Robotaxi覆盖广度、运营规模、商业活力等更能反映发展“质量”的关键参数上,中美之间同样“较劲”。

从覆盖广度来看,中国Robotaxi的城市布局更为密集。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但根据公开信息,全球范围内至少已有超过20个城市开展了Robotaxi运营服务,中国数量明显高于美国。

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例,截至2025年5月,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合肥、阳泉等15个城市开展运营。另一个强势参与者文远知行在国内的广州、北京、南京、苏州、鄂尔多斯等城市也布局了Robotaxi。

美国的Robotaxi则主要由Waymo和特斯拉运营,Waymo目前已在旧金山、凤凰城、洛杉矶、奥斯汀、亚特兰大等5个城市为公众提供完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特斯拉将Robotaxi首站设在得克萨斯州,7月扩展到加利福尼亚州。如此算来,美国至少有7个城市开展Robotaxi运营服务。

从运营规模来看,中美运营车队数量旗鼓相当,但里程差距显著。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全球Robotaxi运营车辆约4000-5000辆,中美基本持平。截至2025年5月,美国Waymo现有1500辆Robotaxi,特斯拉首批Robotaxi试点运营车队数量大约在20辆以内,未来几个月计划扩充至1000辆。中国萝卜快跑已部署超1000辆Robotaxi,文远知行Robotaxi保有量超500辆,小马智行目前运营超250辆Robotaxi,计划年底扩充至1000辆。

但在真实路测里程上,中国头部企业优势明显。截至2025年6月,萝卜快跑Robotaxi累计里程达到1.7亿公里,远超Waymo的9170万公里(截至2025年4月),这与中国复杂路况带来的数据红利密切相关。

从商业活力来看,美国订单量领先,但中国增长潜力更大。

根据百度发布的财报,萝卜快跑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了超过140万次出行服务,日均订单15555单。而根据Waymo在5月21日发布的数据,其Robotaxi全球付费出行次数超1000万次,从500万次到1000万次的增长仅用了5个月,由此可以推算,日均订单量约在33333单,反映出美国Robotaxi的用户接受度与商业化成熟度更高。

但从市场前景看,中国增速更为惊人。高盛报告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飙升至2035年的46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96%,是美国市场增速的6倍。

高盛《RoboTaxi》报告(发布于2025.5.6)


风险警示:17亿判赔照见行业“暗礁”


中国在智能驾驶法规政策的制定上与美国各有侧重,在Robotaxi前沿领域的布局上略胜一筹。但特斯拉17.48亿元的天价赔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动驾驶产业的潜在风险,让我们为国内的自动驾驶厂商们捏了一把冷汗。

在此之前,类似的诉讼案件大多都会达成和解或被驳回,这起案件能进入庭审阶段,本身就已经是对智能驾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大考验。根据英美“判例在前”原则,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特斯拉判赔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未来国际上或许会有更多判决自动驾驶厂商对自动驾驶事故担责的案例发生。

针对这一情况,特斯拉投资者、投资机构合伙人吉恩·蒙斯特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他表示,这项裁决将为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全责任划分设定一个先例,“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以后将承担更多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有多少家车企有实力像特斯拉一样承担类似的风险?记者查询了2024年中国车企的净利润排行榜,结果引人深思。

从排行榜来看,2024年全年,12家车企中净利润为负的企业有4家,占比1/3;净利润高于17.48亿元的上市车企仅有6家,占比一半。如果这12家车企碰到了类似特斯拉这样的自动驾驶事故,如果中国也参考特斯拉的判赔标准,很少有车企支付得起这样高的赔付金额,甚至对于有些车企而言,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斯拉判赔事件撕开的,不仅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漏洞,更是技术发展与法律责任、商业伦理的平衡难题。这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敲响了警钟:在L3法规即将落地、Robotaxi加速商业化的关键期,千万不能为了技术发展而冒进,漠视法律的力量,视黑洞风险而不见,唯有构建从研发到运营的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将安全底线嵌入技术基因,才能避免重蹈“技术先行、安全滞后”的覆辙,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的社会价值。

汽车智能化正迎来历史性的“换挡时刻”,中美欧产业法规政策不断出新,为行业发展扫清制度障碍,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也已进入“临门一脚”的关键阶段。这一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链权力结构的重塑、用户价值定义的革新以及商业变现逻辑的彻底重构。聚焦智能化下半场,技术变革还有多长的征程?前进路上最大的风险隐患是什么?企业如何构建核心能力以避免发展失速?

8月29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指导,成都国际车展组委会、汽车观察主办的“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将以“智问下半场”为主题,广邀业界大咖进行深入解读和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