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散文丨月色不渡荷塘
发布时间:2025-08-01 22:19 浏览量:1
⊙作者丨邹鲁
昨夜那场暴雨,白亮亮的闪电劈开天幕,炸雷像在头顶滚着铜钹,没有了十五的月亮。在旅居的乡村民宿,我缩在窗后看万斛银珠砸在荷塘面上,荷叶被雨点击打得噼啪乱颤,像无数只青玉碗在摔打。
乙巳年荷月既望,独步山阴古道。
天光初透时,满塘莲叶早擎着水晶宫灯似的露珠,花瓣上的水珠滚来滚去像耍杂技。这“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骨,恰与某些官员白昼台上慷慨、黑夜台下贪婪的丑态形成刺目对照。
蝉鸣撕开暑气,忽见一潭碧水荷塘隐于翠微,恍若周敦颐笔下《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重现人间。环顾四野,只见莲文化长廊残垣斑驳,朱漆剥落处露出霉绿,恰似这浑浊世道里褪色的箴言。西北角几株病莲歪着脖子,叶脉里爬满褐斑,倒比那些塑料假花更像活着的纪念碑。
新绽的花瓣上滚着水银,被风一逗就颤巍巍往下溜,活似贪官数赃款时打哆嗦的胖手指。偏生几朵并蒂莲开得格外亲昵,红瓣交叠处却藏着褐黄的枯茎。并蒂莲相偎而生,茎秆却各自独立,暗喻世间多少利益勾结者,表面情深义重,根上早已血脉纠缠。像某些发布会台上握手言欢的“政商伙伴”,镜头转不到的地底,泥巴里的根须早绞成解不开的死结。
原来所谓清涟早被搅浑了,那些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牌坊,倒成了最精巧的遮羞布;原来淤泥之外,更有人心之浊。
荷塘边歪斜的“清正廉明”牌子早生了铁锈,倒影里却游着几只塑料袋扮作白云。荷塘中石雕莲花底座裂着缝,缝里钻出几株狗尾草,倒比那塑料荷花更鲜活几分。
忽有快门声惊起白鹭,穿汉服的姑娘正对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宣传牌自拍,发间金步摇晃碎一池光影,手机壳上还挂着“佛系锦鲤”吊坠。
遥想北宋濂溪先生周敦颐执笔《爱莲说》时,墨痕未干已惊起千年涟漪。而今我辈临荷塘,竟觉字字皆成谶语。宣传栏玻璃碎成蛛网,塘边石凳上晾着三件湿透的“为民务实”文化衫,衣角滴落的水珠在地面砸出细小的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话搁在短视频时代愈发贴切。瞧那牡丹——分明是洛阳城头的国色天香,偏被网红们P成满屏滤镜,裹上“国潮顶流”的糖衣,活脱脱成了割韭菜的带货利器。
前日见直播博主举着牡丹冰激凌,背后挂着“富贵吉祥”的江湖体书法横幅,倒真应了周敦颐那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只是这爱里掺着多少铜臭味,怕是连曹州牡丹都要羞闭了花瓣。
偶尔有几个附庸风雅摆弄菊花的,倒像是故意躲着人群装清高。您看那些朋友圈晒菊的“隐士”,哪个不是精心摆拍?青瓷瓶里斜插三两支,配文必是“采菊东篱下”,转头就给老板点赞加班提案。这让我想起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气,若搁现在,怕不是要改成“不为KPI掉发”才合时宜。更有聪明的,把菊花茶包装成“佛系养生”商品,愣是把隐逸情怀卖成了轻奢单品。
独这方荷塘莲花,困守方寸污泥,犹存晋人遗风。荷塘里竖着“出淤泥而不染”的KT板宣传牌,水面漂着人们丢弃的塑料瓶。塘边宣传栏里,某落马官员的照片还与荷花合影并列,倒是应了“花之君子”的黑色幽默。
商贾横行如牡丹斗艳,士林缄默似秋菊避霜。前日刷到某企业家访谈,背景墙赫然挂着“厚德载物”的书法,镜头扫过书架时,内含《爱莲说》文的《周敦颐集》精装本夹在《资本论》与《商业模式》之间。忽忆起周敦颐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时的怅然,千载之下竟成谶语——那些真正泡在泥塘里的藕农,手上裂口里嵌着黑泥,倒比某些白衬衫上的廉政徽章更干净。
满塘莲叶层层叠叠,新抽的嫩绿荷叶犹带锋芒,老叶却已沤成墨绿,叶边蜷着焦褐的枯痕。水汽裹着淤泥腥气,直往鼻尖钻。忽闻“哗啦”水响,采蓬老汉攥着手机的一只手,抚着晃悠悠一条破旧木船,蹬着水裤踩过来了,惊起白鹭两三只。竹篙往水里一杵:“最后两斤莲蓬,便宜卖!”瞧他衣襟,泥星子早迸成抽象画,领口还粘着半片枯黄的荷叶。
这画面忽与周敦颐笔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撞个满怀。可再细看,老汉正用沾着淤泥的手划拉手机,某领导视察莲塘的新闻页面还开着打赏窗口。塘边歪斜的“廉政承诺牌”浸在水里,“克己奉公”四个白色字泡得发胀,裂缝里钻出几簇灰白霉斑。
忽闻塘畔传来直播女的娇笑:“家人们看这并蒂莲多吉祥!刷火箭送领导'伉俪情深'剪纸!”镜头外,她腰间Gucci腰包正硌着“廉洁家庭”奖章。
正午日头毒辣起来,塘面蒸腾的热雾里,隐约浮着块褪了红漆的牌子。近看竟是“清廉为民”四个残字,裂口处蹭着青苔,倒比那鲜亮时多了几分真实——原是前年台风刮倒的。忽然“噗通”一声,村头王主任家的少爷摘了荷叶当伞,光屁股踩水去够莲蓬,惊得宣传栏里某领导的巨幅照片在风里晃悠,那身笔挺的西装倒比破荷叶还经不得雨打。这顽劣模样倒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惹笑了,露珠滚过瓣尖,正巧滴在他翘起的鼻尖。
那些标榜“两袖青蛇”者,鳞片下蠕动的又何尝不是欲望?昨日路过文化馆,正展出某协会主席的“墨荷图”,宣纸上洇着“清正廉明”的题跋,装画的锦盒却沾着拍卖行的檀香味。
周子当年刻“花之隐逸者也”时,可曾料到后世将“隐逸”二字化作遮羞布?前日刷短视频,某局长在荷塘边捧书作吟,白衬衫襟角却露出百达翡丽的反光。评论区热评第一:“建议查下他办公室那幅'宁静致远',落款日期和购表发票是同天。”那些高谈“清风两袖”者,袖中藏着的岂止是清风?唯有满塘莲花沉默,以残破的花瓣守着最后的尊严。
暮色四合时,塘面浮起的薄雾像浸了水的生宣,将天地洇染成青灰色。对面“濂溪小院”酒家KTV的霓虹灯管穿透雾气,在水面投下斑斓血痕,隐约传来的《沙漠骆驼》混着啤酒瓶碰撞声,惊得夜鹭扑棱棱飞向电线杆。塘西头却浮动着星子般的萤火,忽明忽暗地织着旧时光的网,仿佛两个时空被莲塘生生撕开。
行至溪桥,忽见石缝间野菊独开。这陶渊明的信使是迟来的、还是早到的?不过,在荷塘边显得如此多余。暮色正把最后一片云撕成绛紫,野菊的鹅黄花盏却亮得扎眼,像是谁不慎打翻的半盏残酒。石隙里钻出的细茎颤巍巍挑着花盘,倒比对岸霓虹勾勒的"廉政示范园"金字招牌更像隐士风骨。
忽闻荷塘旁廉政主题广场传来音乐喷泉的《采莲曲》。水柱冲天而起,在彩灯里幻化成朵朵机械莲花,惊起满塘荷叶簌簌发抖。忽然懂得这野菊,为何偏要在石缝里开花:泥塘太浊,园林太闹,唯有这青石罅隙恰似当年东篱,容得下几茎不肯折腰的草本。只是不知千年后,是否还有人识得石缝里的魏晋风流,抑或只认得二维码里的电子廉官?
归途回望,但见月华如练,却照不亮塘心渐浓的暗影。水面浮着层油污般的彩光,原是塘边廉政主题广场的射灯将霓虹红绿泼进塘中。忽有无人机嗡嗡掠过,摄像头红点像毒蛇信子般游弋,惊起荷塘里半截烟头载沉载浮。夜风卷来烧烤的孜然味,盖住了塘底腐根的酸臭。忽然“哗啦”一声,不知谁把吃剩的榴莲壳扔进水里,惊散一池破碎的月光。
归家已夜半,翻读中华书局三十五前的版本《周敦颐集》中《爱莲说》一文,顿觉周子若穿越至今,定要改笔作“出淤泥而终染,濯清涟亦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