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社会实践丨文学院明德师生支教团赴青海循化
发布时间:2025-08-01 22:11 浏览量:1
一场跨越山河的相遇,一段青春与梦想的旅程,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徐徐展开。2025年7月16日至22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明德师生支教团联合对口支援高校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循化三中共同开展“循梦启航,化茧逐光”青春成长夏令营。一周时间里,支教团师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思政融合、文化融合、校际融合的“三融合”教育实践新模式,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为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贡献青春力量。
“循梦启航,化茧逐光”夏令营全体师生合影
“大语文”载道:三育一体的创新实践
自2019年起,文学院明德师生支教团开始探索“大语文”模式支教项目,先后赴云南漭水、墨江和四川广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以思政教育、中文教育、情感教育“三育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其熔铸于鲜活的文学载体中,在具体的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中落地生根。
“循梦启航,化茧逐光”青春成长夏令营开营仪式现场
分别为文学组、思维组、心语组课堂
支教团除了遴选两校多个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外,也选配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开设的“师者讲堂”系列讲座,将各学科前沿领域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进中学课堂。他们围绕北京与青海两地民族交往互通的历史,讲述这段跨越山河的相遇;以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带领学生踏入现代艺术的殿堂;从短视频到电影,在跨越时空的观影之旅中感悟电影的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开设“师者讲堂”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某个学科的全新视角,还是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更是对未来的更多憧憬。老师们用生动的讲解打破知识的壁垒,用耐心的解答消除我们的困惑,让我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学者的严谨与热情。”循化三中的马潜德同学说,这次珍贵的经历将会激励他保持好奇,继续前行。
支教团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常培杰表示,文学院明德师生支教团是扎根中文学科田野课堂的实践育人探索。学院积极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育人优势,努力搭建校地融合、校际融合的平台,以“四用”为遵循,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共同体铸魂:中华文脉的探寻之路
青海省循化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和中国撒拉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此流经,县内居住着藏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民族历史让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夏令营紧扣当地实际和多民族学生的构成特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支教不是教育者的自我感动。循化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这样的问题始终是支教团的关切。为使教学更加契合当地实际需求,开营前,人大明德师生支教团和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循化县委及相关部门开展交流座谈,重点了解循化县的教育情况、撒拉族的历史文化等,让支教活动更“接地气”。
支教团与循化县教育局、循化三中等座谈交流
支教团师生专程探访撒拉族圣地骆驼泉,聆听尕勒莽兄弟牵着白骆驼东迁的壮阔传说。一捧泉水映照千年足迹,将“历历来时路”的民族迁徙记忆具象为鲜活的文化印记。“骆驼泉传说是中国撒拉族活的历史,他们在循化扎根,并与各兄弟民族友好相处,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支教团志愿者晋于惠说。
支教团师生到循化县骆驼泉实地调研学习
夏令营课堂上,志愿者以经典文本、出土文物、古文字等为载体,以撒拉族的迁徙历史、饮食文化等为切入口,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共同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结营仪式上,循化三中的同学们齐声诵读《诗经·大雅·绵》,在穿越千年的铿锵之音中体悟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结营仪式上,同学们齐声诵读《诗经》
新青年引领:对口支援的开拓先锋
本次夏令营创新开拓了“1+1+1”的校际合作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牵头发起,全国党建样板支部文艺影视比较文学党支部“强国行”团队深度参与,联合对口支援高校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深入循化三中开展支教。三所院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为汇聚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合力、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创造了新路径,也为构建教育帮扶和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
夏令营小营员们认真听课
“作为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能在青藏高原上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去传递知识、联结情感,能用所学为他们打开一扇窗,都让我深感付出的价值。这次跨越地域与校际的合作支教,不仅是知识的输送,更是心与心的联结,让志愿者的热情与孩子的需求产生了最美的共振。”志愿者胡树萍说。
“破冰会”的欢声笑语、“师友茶话”的促膝谈心、“国王与天使”的爱与分享、“仲夏夜之梦”的才艺碰撞……都让不同高校、不同学段的青年们敞开心扉、共同成长,实践着“让青年引领青年,让青春影响青春”的意义。
支教团每天傍晚开设“师友茶话”环节
“我最难忘的是每天的茶话环节,我与几位老师越来越熟络,互相分享自己热爱的东西。”“夏令营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老师们的讲解和分享让我觉得远方不再抽象,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带着所学去连接更广阔的天地!”“经过这一程,我好像真的下定了决心,我应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美丽,青海的孩子也要奔放热烈”……对于循化当地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真挚的情感和对未来理想的坚定。
“仲夏夜之梦”晚会后全体师生合影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支教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是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向着彼此敞开的共同成长。“通过这次支教活动,我更加坚信热爱与教育的力量,也更加坚定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志愿者李晗菲在支教日记中写到。
梦想已启航,化茧可逐光。充满朝气和无限可能的种子已在循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出耀眼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