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好的人,请自觉管住嘴:这6种食材能别碰就别碰,别不在意

发布时间:2025-07-30 21:30  浏览量:1

“我爸心脏不好,但他最爱吃肥肉,劝也劝不住。”这是门诊里一个年轻姑娘的无奈。“我心脏病二十年了,一点都没耽误吃咸菜、喝老酒。”这是一位老大爷的自豪。

听着是不是有点熟悉?如果你家里也有心脏不好的亲人,你可能也说过、听过类似的话。但你知道吗?很多时候,心脏的“突然罢工”,恰恰是嘴巴“长期造反”的结果。

心脏病不是突然来的,它是你一口口吃出来的。尤其是在节假日、聚餐季、天气变化频繁的时节,诱惑多、警惕少,心梗、心衰、心律失常等问题也随之高发。

近期就有新闻报道,某地一名六旬男性在家庭聚餐后突发心源性猝死,事后追查发现,餐桌上那几道“重口味”菜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心脏不好的人,哪些食物该管住嘴?为什么?又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年纪大了,越喜欢吃“重口味”?咸菜、腊肉、火锅、豆豉、下饭酱……这些东西虽然下饭,却也是心脏最怕的东西。尤其是以下这6类食物,真的该敬而远之。

第一类,高盐食物。比如咸菜、酱菜、腌制品、咸鱼、酱牛肉等。摄入过多的钠离子会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中医讲“咸入肾”,肾主水液代谢,肾气虚则水湿内停,易致痰湿阻滞心脉,加剧心慌胸闷。

第二类,高脂肪食物。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烘焙甜品等,都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这些物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风险。

从中医视角来看,这类食物属“膏粱厚味”,易生痰湿、堵塞经络。

第三类,高糖食物。如蛋糕、糖果、奶茶等。血糖波动大不仅影响胰岛功能,也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中医也认为“多食甘则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心血不足,加重心悸。

第四类,重口味调味品。火锅底料、复合调味酱、速食调料包等,不仅含盐高,还常含有反式脂肪酸、香精、防腐剂等成分,长期食用会让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第五类,浓茶、咖啡、能量饮料。这些饮料含有较高的咖啡因,容易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特别是晚上饮用,更会影响睡眠,加重心脏夜间负担。

第六类,酒精类饮品。很多人觉得“喝点红酒对心脏好”,但要记住,任何超过适量的饮酒对心脏都是一种毒害。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症,都与长期饮酒密切相关。

这些食物,不是说一点都不能碰,而是心脏不好的人必须“量中有度、心中有数”。

请不要再说“我吃了一辈子也没事”,很多心脏病都是“沉默的杀手”,等你感觉到不舒服时,往往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阶段。

还记得今年春节后,我接诊了一位63岁的阿姨,年夜饭大鱼大肉,饭后还喝了点白酒,第二天凌晨突发急性心梗。

抢救及时保住了命,但从此心功能下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她出院时苦笑说:“早知道,就听医生的,嘴馋一时,心伤一世。”

中医讲“五脏相关”,心与脾、肝、肾皆有密切关系。饮食不节,最先伤的是脾胃,久则肝郁气滞,肾虚水泛,最终影响心阳不足、血脉瘀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心脏病患者,常常伴有胃胀、失眠、水肿等多种症状。

从西医角度讲,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不仅影响血压、血脂、血糖,还会通过内皮损伤、血管痉挛、炎症反应等机制,持续侵蚀心脏。

而且这些饮食习惯常常是长期形成的,一旦问题爆发,往往来得很急很重。

那怎么办?是不是只能吃青菜白水了?

当然不是,饮食调控并不是要你“吃得清汤寡水、了无生趣”,而是要学会“科学选择、适度克制”。

比如盐可以用柠檬汁、醋、香草植物代替部分调味;油脂可以用橄榄油、坚果油替代动物油;甜味可以用新鲜水果、代糖适当替代蔗糖。关键在于“调味不重、食材新鲜、烹饪清淡”。

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很多食材本身就有养心的功效。比如莲子补心安神、山楂活血化瘀、百合养阴润肺、桂圆补血益脾、芹菜平肝降压,

这些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护心养命。

此外,饮食之外,心脏病患者还需注意情绪调节、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心与神志相关,情绪波动过大——比如生气、激动、焦虑——都可能诱发心脏问题。

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太极、八段锦,对增强心功能也非常有益。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只因为一张嘴,毁了一颗心。心脏不好的人,饮食上的“自觉”,比任何药都重要。

不要等到心电图异常、胸口发闷、气喘吁吁的时候,才想起医生说的那句“这些东西能别吃就别吃”。你管住的不是嘴,是命运的方向;你放纵的不是口欲,是病魔的通道。

请记住这句话:心脏不好,吃得对,胜过吃得多;吃得对,胜过吃药快。健康不是一口吃出来的,但很多病,真的是一口口吃进去的。

愿你从今天起,做一个“嘴上有数,心里无忧”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摘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3):209-220.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陈立夫,黄璐琦.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指南(心脑血管疾病)[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