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吃甲钴胺猝死?宁光院士再次强调:夏季服用务必谨记三点
发布时间:2025-07-30 21:12 浏览量:1
近期媒体报道中,“甲钴胺导致猝死”的说法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宁光院士也在公开场合再次重申:夏季服用甲钴胺,必须注意三个关键点。许多人一听“猝死”二字便惊惶失措,甚至有人开始盲目停药。
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甲钴胺是一种常用于神经营养的药物,本身并非“毒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使用,以及个体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因素。
甲钴胺并不是万能的营养补剂,也不能随意长期服用。它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的病变的辅助治疗,比如糖尿病神经的病变、颈椎病引起的放射性神经痛等。
滥用或在某些高风险人群中不加甄别地服用,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夏季气温升高,人体代谢、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本身就容易诱发潜在疾病。
如果这时再叠加不当用药,确实可能“雪上加霜”。
我们要理清一个核心认知:甲钴胺不是保健品,它是药物。
不能因为它“看起来安全”,就忽略了适应症、剂量、时间等科学使用原则。尤其在夏季,更要对三类高风险人群保持警惕: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老年人、以及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者。
这三类人群在炎热天气下本就容易出现循环系统波动,若再服药不当,危险系数显著上升。
甲钴胺的主要作用是参与体内甲基化反应,促进神经髓鞘修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它在治疗周围神经的病变方面确有一定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神经不适症状。
很多人误把手麻、腿麻、头晕等症状归因于“缺乏维生素B12”,就自行去药店买甲钴胺服用,这是一种严重误解。仅靠症状判断,根本无法明确是否缺乏维生素B12,更不能以此作为自行服药的依据。
真正需要使用甲钴胺的人,往往是经过明确诊断、并有相关生化指标支持的。
据《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一项数据统计,在超过3000例神经的病变患者中,仅有38.5%的患者存在维生素B12缺乏,其余多为其他病因导致的神经症状。
这意味着,如果所有人都把神经不适归因于“缺B12”,将大概率误治甚至延误病情。错误认知是健康管理最大的隐患。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应当根据医生指导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实验室检查,避免盲目补充。
除了误用以外,甲钴胺的“联合用药”问题也值得警惕。很多人同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调脂药、镇痛药等,药物之间的代谢路径可能重叠,尤其是在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的个体中,这种叠加效应更容易诱发药物蓄积或不良反应。
夏季人体水盐代谢紊乱,排药能力下降,更增加了风险。
宁光院士特别强调,夏季服药要关注三点:一是明确是否真正需要;二是评估是否存在高温对药效或不良反应的放大作用;三是注意个体差异,特别是高龄与多病共存者的用药调整。举个例子,若一个65岁高血压患者,近期出现手麻症状,自行加用甲钴胺,且正值高温天气,若未监测血压、心率、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低钠、脱水、心律失常等情况,就可能触发危险。
这种风险并非个例,而是临床中反复出现的真实场景。
我们还必须破除一个普遍误区:认为维生素类药物“吃多了也没关系”。甲钴胺虽为维生素B12的衍生形式,但它的代谢依赖肝肾功能,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过量积聚,引发皮疹、头痛、血压波动等问题。
它并不具备增强免疫、抗疲劳、提神醒脑等功效,若把它当作日常“补剂”服用,既无益处,也可能有害。
在饮食方面,提高维生素B12水平的更安全方式,是从日常摄入中获得。比如动物肝脏、牛奶、蛋类、鱼肉等,都是B12的良好来源。
对素食者而言,确实存在缺乏风险,但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药物永远是次选,饮食才是基础。
若单靠药物维持营养平衡,反而容易忽视真正的问题所在。
夏季本身就对人体是一次“应激考验”。
高温导致血管扩张、汗液流失加快、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人群,常出现低钠血症、脱水、疲乏等症状。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加用甲钴胺,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问题。
而这些症状,往往在早期不易察觉,等到出现“猝死”等极端情况,已无力回天。
截止到202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尚未发现甲钴胺直接“致猝死”的确凿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绝对安全。
任何药物的安全性,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是否合理、合适、合量地使用。
如果个体本身存在基础性心血管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影响心律的药物,再加上环境因素(如高温、脱水),那甲钴胺可能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家中有老人的家庭成员:不要忽视用药管理。
很多老年人对药物的依赖性强,但缺乏辨别能力。一些药品在亲友推荐或广告影响下被“神化”,这类非理性用药行为在中老年群体中非常普遍。
建议定期整理老人正在使用的药品清单,核对是否存在重复、无效或潜在风险组合,必要时可请专业药师协助评估。
关于“猝死”这个词,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它不是某种药物的必然结果,而是多种危险因素叠加所致。甲钴胺并非高风险药物,但若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人群中使用,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科学用药的核心,是“因人而异”,不是“有病乱投医”。
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更成熟的健康观念:药物不是万能钥匙,生活方式才是根本策略。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这些才是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路径。
甲钴胺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绝不能取代系统的生活干预。
从健康科普的角度看,“又一例吃甲钴胺猝死”这样的说法,虽有警示意义,但也容易引发过度恐慌。我们不应因噎废食,而要借此机会审视自己的用药行为,是否科学、是否必要、是否安全。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完全拒绝药物,而是学会在医生指导下用好每一种药。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服用甲钴胺,请及时回顾:是否明确诊断?是否处于高温高风险阶段?是否存在联合用药?是否有定期监测?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决定风险高低的关键所在。
健康管理,永远是主动者的胜利。
让我们在每一个药品使用的细节中,学会尊重科学,尊重身体,尊重规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或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用药的重要性。关注健康,永远不嫌早。
参考文献:
[1]朱丽萍,李秀美.维生素B12缺乏性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02):145-150.
[2]王海燕,郭玉华.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用药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08):601-604.
[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24年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报[R].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