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记忆 | 南疆线的苦与甜(下)
发布时间:2025-07-25 00:44 浏览量:1
原创 李秀峰
八一军旗永远飘扬在我心中的高地。回忆青春岁月,不悔军营路,常怀战友情,十载铁兵岁月,幸福感满满,甜蜜溢出心扉汩汩流淌。
我从太行山一个小山村走进军营,当穿上盼望多年的六五式绿军装,戴上红帽微红领章,我觉的自己进了蜜罐,多么幸运啊,入伍当年八月初,又有机会奔赴南疆,为铁路建设奉献力量,从此更加精神饱满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队之中。我庆幸,走进了一个属于我的领地,像骏马奔驰草原,像雄鹰翱翔蓝天。再苦再累心也甜。学驾驶,当文书,加入党组织,提升排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在铁兵军营大道上。新疆的巴音沟、阿拉沟,鱼儿沟是我的风水宝地,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开车师傅以及战友们都是我的福星贵人,护佑我不断茁壮成长。
我和新疆那么有缘,一见钟情爱上了她。总感觉她就是心中的诗和远方。我喜欢它的辽阔苍凉,喜欢它的坦坦荡荡,喜欢它的气象万千,喜欢它的原始天成。喜欢它物产丰饶瓜果飘香。
说到它的甜蜜的瓜果,立马会想到举世闻名的葡萄哈密瓜。当时生产力不高,葡萄哈密瓜产量很少。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尽管名声在外,但进疆三年了也没一睹风采,更别说亲尝它们的美滋味。上级首长知道战士的心愿,在七七年中秋,给直属部队送去关爱,送去大家盼望很久的香甜瓜果。
记得当送瓜车 停下时,整个连队沸腾了,不用吹集合哨,全都集中到连队操场,连临时来队的几个军嫂也不惜抛头露面,站在一旁喜滋滋的观看。整整两辆解放汽车装的满满当当,一车大西瓜,半车哈密瓜,还有半车柳筐装着无籽白葡萄。西瓜滚瓜溜圆,哈密瓜金黄美味。一筐筐白葡萄像碧玉雕成,晶莹剔透,引人垂涎。分享开始了,每班一筐葡萄百十斤,人均两个哈密瓜尽可自享,西瓜每人平均两三个,我们班分的瓜果存放在通铺下,几乎装满铺圪廊。大家吃的满嘴流蜜,满手沾糖。那样满足,那样甜蜜,幸福从心底涌出,在脸上闪亮。一顿瓜果大快朵颐,终于圆了吃葡萄哈密瓜的梦。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的满足。
众所周知,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从来不只是动员说教大道理,吃穿住行用方方面面做的到位,胜过几个指导员忙活。其实从部队进疆就能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八月进疆,九月领津贴就从六元变成七元了,千万别小看月增一元,那可是相当于七分之一工资 。由于进疆部队数量大,一时供应跟不上,吃了几天干菜鸡蛋粉。
不过当年入冬前,大白菜、土豆、萝卜、皮牙子等新鲜蔬菜就供到各连队,猪肉、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牦牛肉,无论数量品种渐渐丰盛,源源不断地出现在部队餐桌。加上部队自力更生,养猪、种菜、小作坊,第二年生活就有了明显改变。一日三餐,粗细粮搭配,菜肉食品供应到位。特别是从七六年底开始,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连队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上级要求各个连队三用堂配餐桌、板凳。要求早餐至少吃四菜,中晚餐八菜一汤,主食谱一个星期不重样。这么丰盛的餐饮,就是出车在外,只要能赶回连队,决不在外就餐。
夏季气候干燥炎热,为解暑降温,第二指挥部给直属部队发放白糖茶叶,记得拿到五斤白粮、一大包上等茉莉花茶,马上被又香又甜的氛围包裹,还没喝就被巨大的幸福感醉倒,生平第一次喝花茶,第一次茶水加白糖,简直不要太美了!要知道,当时物资并不丰富,要搞到这么多东西,上级领导费了多大劲啊!
物质生活丰足,精神食粮更是丰富多彩。铁道兵文工团从北京到新疆,走部队,进营门,送上高水平节目。兵部男女蓝球队在巴音沟球场为我们表演上等球艺,女蓝还和我营蓝球队进行友谊赛。多次受邀到铁五师礼堂观看师宣传队演出,欣赏战士明星风采。二指后勤部派人下到独立汽车营,指导各连开展文体活动,从基层抓文化建设。建图书室,辅导连队文艺节目排练。
独立汽车营建营后第一次搞起文艺晚会。特别记忆深刻的是七六年底文艺大解放,驻鱼儿沟部队、地方单位相互邀请看电影,有时一个星期连看七晚上。特别有趣的是:连队集合时气温在摄氏三十多度,穿单衣,但羊毛军大衣必须带着,一场电影看不完,气温骤降为摄氏五六度,穿上毛大衣继续看放影。
鱼儿沟一大特色是:放电影不能用屏幕,用类似照壁的墙,抹上白灰来代替。鱼儿沟紧邻大风口,狂风大作随时来,银幕布质抗不了狂风。文革前那些精彩的故事影片,轮番登场,-部比一部好看,给部队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提振了士气,干工作完成任务,队伍气势那是嗷嗷叫啊。
那时作为新任排长的我,最爱的事就是带队出操,铿锵的步伐踏出地动山摇的气势,宏亮的口号声震九霄,百十人的队伍整齐一致,那个心气,那个劲头,纯是从心底发出的自觉。那是对铁兵生活的满意,对党和军队的感恩。连队建设蒸蒸日上,幸福感、自豪感、骄傲感,感觉满满!
那是火红年代,那是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让人永记不忘,刻骨铭心。军队是我的家,首长战友我的亲人,十年部队生涯是我的高光时刻!假如有来世,边疆军营内一定有我竭力奉献的身影!
作者:李秀峰原铁道兵独立汽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