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德祥‖当兵记忆(四)
发布时间:2025-05-23 00:18 浏览量:4
秦
州
微
刊
当兵记忆(四)
聂德祥
饭难吃
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荒。南方人要吃好北方的饭菜,真要有个过程,特别是新兵入伍分到连队,我们在家乡吃的是米、面,米是大米,面是小麦面,连队的主食是小米,小米看着好看,黄澄澄、亮晶晶,但我们吃的不习惯。干饭吃起来干巴巴的没有粘性,稀饭吃起来有一股焦糊味,不能饿着啊,只好闭着眼睛咽下去。有时候难得吃一次大米饭,还是和小米掺在一起,叫什么?噢,“二米饭,”本来是可以吃的掺在一起又难吃了,木喳喳喳的。
蔬菜呢?冬天是冻白菜,连队炊事班用铁锹刨出来做汤,肉难得吃上一次,有时放一点午歺肉,在菜盆里找半天也找不到一小块。在山上打坑道,力气活,不吃点肉不行,罐头肉,还是战备肉,有点家乡的味道,有一次尝急了,和一个老乡跑到炊事班,洗了一大把辣椒切成丝,倒上酱油拌着吃,还蛮好吃的呢。
两年以后,到了团理论小组,在司令部和政治处共用食堂搭伙,伙食好了点,有时看后勤处有好吃的,找到老乡,从后门偷偷打一些,也不能常去啊。记得有一次,司令部食堂是二米饭,大白菜、土豆丝,头炸了,空着碗找到后勤处食堂的班长,我们是老乡,问他吃什么?土豆烧牛肉,大米饭,心里想管后勤的,吃的就是比别的食堂好,这叫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一会从司令部过来了好几个人,将后勤处食堂的饭菜要光了,后勤的司务长、助理员来了,没有的吃了,吓得老乡班长直哆嗦,“下面条,下面条…… ”我们跑了。
三个馋猫
一个月没有吃上肉,不要说连队干部战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物资供应紧缺。人常说,三天不吃青,心中冒火星,三天不吃肉呢?那就是人没有劲。
一周菜谱:
星期一、早餐,稀饭、馒头,咸菜;中午:二米饭、红烧萝卜、青菜。晚餐:菜秧子面条。
星期二、早餐、小米粥、花卷、咸菜;中午、米饭、大白菜、土豆丝,晚餐、裤带面。
星期三、早餐、烫饭,馒头、咸菜:中午、二米饭,红烧土豆、辣椒,晚餐、面条。
星期四、早餐、小米粥、花卷、咸菜,中午、米饭、辣椒炒鸡蛋、豆腐,晚餐、油炒饭。
星期五、早餐、稀饭、馒头、咸菜,中午、二米饭、南瓜丝、大白菜,晚餐、面条。
星期六、十点、米饭,豆腐、土豆丝,下午四点、油炒饭。
星期日、十点、花卷、大白菜、咸菜,下午四点、裤带面。
这就是连队的一周菜谱,有时裤带面里放点午歺肉,我们用勺子掏半天也找不到一点点肉。有一天 星期六,吃过早中饭,老乡甘永保、史小芳来找我,说弄点馒头到山那边烤烤吃。我们三人在炊事班拿了些馒头走到一个山窝里,用石头支起灶台,找了树枝点上火烤起来,拿起来一吃又脆又香很带劲。甘永保讲:“我们老乡张桂顺在团首长小灶做饭,什么时候找他弄点吃的。”
一天下午我们三人约好去了,我一人先来到团首长小灶,他们俩人在墙角等。老乡张桂顺在卤牛肉,看见我问道:“你怎么来了,拿点牛肉吃吃,首长要来吃饭了。”我赶紧用皮纸包了一小包,招呼也不打就走,三个人蹲在在墙角边嚼起来,真是个香。
三天两头我们都想到老乡张桂顺那里拿点肉吃。有次我去拿卤羊腿被团长看到了,也许他不知道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只是笑了笑,这一笑吓得我再不敢去。
老乡张桂顺还责怪我们,怎么不到他那里玩了。我笑笑说:“光玩呀,有好吃的吗?”“有,有。”讲是这样讲,不敢再去了。不过他卤的肉(不管是牛肉、羊肉、鸡腿)还真好吃。
吃上了骆驼肉
今天终于吃上肉,不是猪肉,也不是羊肉,是骆驼肉,战士们讲管它什么肉,只要有肉吃就行,多少天没吃肉了。
实际上能吃上这骆驼肉也来之不易,是老天帮的忙,骆驼从山上摔下来摔死了。前两天一直下着雨,一名蒙古 族牧民找到连队,说他在前面山坡上放牧,一头骆驼从半山腰滚下山只剩一口气了,准备将这头要死的骆驼送给连队改善伙食,司务长听了十分高兴,连忙说我们给钱买你的。带了四名战士赶到那里,一看已死了的骆驼又大又重弄不动,只好又派人去喊炊事班的战士,他们带了菜刀、斧头等工具就动手干起来,放血、剥皮、剔骨,三个小时才弄完,司务长给那个牧民钱,牧民不肯收,说:“已死了,不能要钱,给连队改善伙食。”司务长说:“不收钱不行,部队不允许,”“那给 100元,行吧。”司务长从身上掏了100元给了他。”
下午,司务长安排人包饺子,饺子馅是:骆驼肉和大白菜,大家听了十分高兴,会包饺子的战士都到炊事班邦忙,有的剁肉“咚、咚咚,”有的切大白菜“嚓、嚓嚓…… ”炊事班长是个老手将剁好的肉、切好的大白菜,放在一个大盆里搅拌,另两个炊事班的战士撖饺皮子,动作麻利的狠,一张张从手上出来,有点象机器流水线。我们这些帮忙的人动手包起来。炊事班班长看看,说:“只要包紧就行,”下锅煮煮饺子。
开饭了。干部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二、一,走到厨房门前,饭前一支歌老传统。“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
为什么今天歌唱的这么响亮,大家都知道吃水饺,下了两大锅还不够吃,又下了一锅,饮事班的人累的直呼:“不行了、不行了。”我想,今天晚上大家要做梦,因为太兴奋了。
厕所的秘密
我们连队的厕所,在我的印象中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内急了总要上厕所,有时候一天跑两趟。为什么又陌生,因为不敢去不愿去,为什么呢?这里面有许多秘密。
为什么厕所那么深。 当新兵,第一次上连队厕所,我就吓一跳,怎么这么深,足足有两米,我只一米六三,掉下去爬都爬不上来,不说万丈深渊,有点像悬崖。怎么那么宽,男厕所有十几个坑位,这要站一排撤尿那多壮观啊。问老同志他们也说不清楚,只好问老乡,他们说我们都是第一次见。
揭开谜底:因为驻地天气寒冷,一般都在一二十度,极寒天气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大小便容易冻,日积月累蹲坑里的大便就像一棵树,上厕所根本蹲不下来,厕所内都要放一根很粗的木棍,经常看见打扫厕所的人用木棍敲,需用很大的力气,倒下来咣的一声,像墙倒下来一样,怪吓人的。
为什么厕所不敢去。 揭开谜底:严寒天气滴水成冰,小便时不到非去不可时,谁也不去蹲那个坑,实在是冻得难忍,棉裤犹如一块铁板,挨在屁股上还要受二次折磨,每在小便来临,要经过多少次的思想斗争,才下定决心走进厕所。夜里要小便开了门,墙根一尿赶紧跑回宿舍,厕所根本不愿去。连长看到墙根、围墙边,尿痕累累,一个劲的骂也不管用,谁叫天气这么冷,谁叫你没有室内厕所,那个年代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厕所有响声。一到夏天走进厕所,总能听到粪坑里“啃呲、啃呲”的声音,走进一看也没有什么东西啊。
有一次上厕所,我轻轻的,气也不敢出,电影上有句台词,叫什么,叫打枪的不要。有响声,两个大老鼠,有黄狼子那么大,看见有人立即停止吃食,瞪着两个大眼睛一动不动,我有点害怕,这么大的老鼠从未见过,一跺脚它跑了,跑到哪里去了,我也没在意。老鼠怎么能跑到厕所来?戈壁滩上真的没有东西可吃了。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就是边疆,你不来当兵我不来当兵谁来当兵,谁来保卫它。在那经济与文化匮乏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并没有因此而匮乏,而是充满热情,充满活力,这股子热情和活着力来自于忠诚,来自于使命感。今天想来,仍然令人挂怀,这是一种纯粹的忠诚,没有丝毫杂念的纯洁,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