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来自;追忆生活 漓江渔夫 山东
1981年12月18日,国务院决定从即日起,降低涤棉布的价格,提高烟、酒的价格,烟酒提价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月20日起,较大幅度地降低化学纤维织品的价格,适当提高棉纺织品的价格。同时,国务院还决定降低部分轻工业品和电子工业品的价格。降价商品有手表、闹钟、布胶鞋、胶卷、彩色电视机和部分电风扇等。1月17日有关通知传达的当天,百货大楼各棉纺织品柜台前就排起长队,毛巾、童装等柜台前也围满了顾客。这一天,排队抢购的顾客直到晚上11点后才陆续离去。1983年11月,商业部发出通告,从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出于一种担心,顾客抢购棉布等纺织品的情况再度发生。据在北京市百货大楼当营业员的王涛回忆:“春花吸尘器刚上市那年,缝纫机展销、买骆驼电扇的顾客从晚上8点就开始排队,大家都自己发号维持秩序,早上8点大楼一开门,顾客就一拥而入。还有大楼搞玉兔杯灯具展销,买东西的顾客排大队,还没到中午东西就卖光了,一天进了好几次货。”(王军光:《见证30年变革之王府井北京百货大楼:当抢购成为回忆》,2008年10月7日《北京青年报》)整个80年代期间,像1983年这样的抢购风潮随时随处都会发生。因为那时商品相对匮乏,而人民生活又亟待改善。作为全国最著名的百货商店,百货大楼更是处于抢购风潮的风口浪尖。皮鞋、皮帽、羽绒服、西服、冰箱、电扇、录音机、电视机、化纤面料、泡泡纱和毛线等,可谓举不胜举。开始几年,凡属新产品、新款式、新花色、新品种都会引起抢购。后来几年逐渐有所缓和,改为只抢购名牌产品。为了保护顾客安全,那时候许多柜台都装上了钢管护栏。每天商店一开门,顾客就会像赛跑一样奔向各个柜台,真可谓“商场如战场”。这一天,淮海中路一家规模大的食品商店门口又一次排起了长蛇阵。时光悠悠,一晃已经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但啤酒却杳如黄鹤,不见踪影。人们在无遮无掩的烈日烤晒下,大汗淋漓,长叹短吁,几乎绝了希望。突然,哪一个眼尖的叫了起来:“来了!来了!”长蛇阵顿时发生了骚动:熟人们互相呼叫着加塞了,年轻力壮的后来者抢了先,老头、老太被挤得晃悠悠,小朋友们在夹缝中急得哇哇叫。(莫枚、秦月:《啤酒之谜》,1986年7月6日的《生活周刊》)1988年,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的“价格闯关”: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抢购!抢购!1988年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是抢购二字,风潮席卷全国。价格“闯关行动”从上海开始。1988年3月,上海调整280种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在20%~30%。各地物价很快出现失控的局面,并最终演化成发生在夏天的一场抢购风潮。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受过系统经济学培训的社科院经济所的袁钢明,也加入了抢购大军。“我到前门大栅栏的一家电器商店,所有电器都已经被抢光了,就剩下一台没有门的冰箱,售货员对我说,要买赶紧买,不买一会儿就没了。”二轻工业学校当老师的王桂香也从商店抢购了100盒火柴,和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刘薇:《5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2008年3月7日《京华时报》)7月28日,国家决定对13种名烟名酒的市场价格放开,从这天起,全国各大中城市百货公司和烟酒门市出现了抢购名烟名酒的风潮。北京、天津、上海的商店在开市后的几个小时内,准备供应一天的烟酒全部被抢购一空。当天下午,北京30多个销售点协调行动,价格上浮,全国各大城市也分别在29、30日两次调整价格,才使抢购烟酒的局面渐趋稳定。进入8月份,社会上盛传9月1日全面涨价的“小道新闻”,从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渐明显,火柴、肥皂、洗衣粉、毛巾、被单、铝锅等成为热门货。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以上海为例:皮夹克、鸭绒被、驼毛被、羊毛毯、毛巾毯、毛线、床罩、棉毛衫裤、汗衫背心、洗衣机、吸尘器、油烟脱排机、高档录音机、录像机、金饰品等均在被抢购之列。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上海华联商厦每两分钟即售出一台洗衣机,一天售出500台,8月27日这天现金销售达230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8月28日,上海抢购狂潮进入最高潮,上海市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实行凭票供应食盐、凭票供应火柴、购买铝锅以旧换新凭结婚证、户口簿申请购买。29日至31日,因物价未全面上涨,抢购风才自然平息。到了90年代之后,这种状况却彻底成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