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警报拉响!华西收治一例危重症患者!这种病凉爽时也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23 21:50  浏览量:1

成都热得连树上的知了都开始打伞了。就在昨天下午,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位重症热射病患者,送来时体温飙到41.2℃,意识模糊、全身抽搐,差一点就回不来了。医生一边吸氧降温,一边紧急抢救,才把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但你以为热射病只在三伏天才找上门?嘿,这病可不挑季节。专家提醒,哪怕是凉爽的季节,只要环境闷热、不通风、活动剧烈,这“热魔”就能悄悄爬上你身。

在我们印象里,热射病是沙漠里的事,在城市里,空调一开,风扇一吹,难道还会中招?可现实却啪啪打脸。

热射病的发病率在城市反而更高。别看你住楼房、喝冰水、吹空调,只要你一下楼跑个步、骑个车,哪怕是去遛狗,都可能中招。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就像老旧的冰箱,制冷能力差,一热就罢工。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3年就发出警告:气候变暖使全球热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25%以上。这不是唬人,是统计数字摆在眼前。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走在路上突然一头栽倒?不是贫血,不是低血糖,而是热射病。“热晕倒”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个形容词,其实在医学上真有名有姓,叫做“热昏厥”。

它的“前戏”通常包括:头晕、恶心、肌肉抽搐、心跳加快、皮肤干热。如果你在烈日下突然觉得胸口发闷、眼前发黑、四肢发软,那就是身体在报警,别硬撑,赶紧找阴凉地方坐下来。

很多人以为出汗就代表散热,其实不然。一旦中暑到一定程度,身体的散热机制就会崩溃,汗腺关门大吉,体温飙升,这时候皮肤反而是干的。这就是严重热射病的特征。

别以为这是老年病,热射病最喜欢找的,是那些精力旺盛、爱折腾的年轻人。看看前几年在马拉松比赛中倒下的选手,哪个不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

年轻人代谢快,热产生得多,一旦忽视补水或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就容易“热量爆表”。特别是健身房、工地、厨房这些“高温地带”,有时候比太阳底下还危险。

世界权威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曾分析多起热射病死亡案例,发现室内高温、通风不良、缺乏水分摄入是三大元凶,和季节关系反而不大

有些人喜欢蒸桑拿、穿塑料膜暴汗、晒太阳出汗……以为“出汗多=排毒多”,这可真是误会大了。

汗液99%是水,其余1%是盐分、尿素和微量代谢物。真正的“排毒”靠的是肝脏和肾脏,不靠你挥汗如雨。

而过度出汗会带走大量电解质,特别是钠和钾,这就容易导致低钠血症肌肉痉挛意识障碍。你以为自己在“排毒”,其实是在“脱水”。

若此时你喝的是纯净水、矿泉水,反而会稀释血钠,加速中暑进程。所以医生建议:高温出汗后,补水要“带点咸味”,别喝纯水。

说到防暑,大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绿豆汤。有人说它清热解毒,有人说它凉性大伤脾胃。那真相到底是啥?

根据《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绿豆中富含黄酮类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确实有些“清热解毒”的效果。但它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代替水分、电解质,也不能“解”热射病。

不过喝上一碗冰镇绿豆汤,清凉又爽口,心理上确实能降点火气。心情好了,血压都能低两毫米汞柱呢

热射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前面还有“轻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这些“预警信号”。

比如你爬个山,走到一半,突然腿抽筋、心跳加快,汗像瀑布一样流,这时候你要是还硬撑,那就是自己往火坑里跳。

医生总结的“热射病三步曲”是:出汗→乏力→意识障碍。一旦进入第三阶段,死亡率可达60%以上。华西医院那位患者就是因为“忍一忍”错过了最佳抢救窗口,还好命硬,抢救成功。

急救热射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泼冷水、冰镇毛巾。听起来很爽,但方法不对,可能适得其反。

正确做法是: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衣服解开、用湿毛巾擦身,可用电风扇协助蒸发降温。若体温超过40℃,应立即送医。

有条件的时候,可使用冷水擦浴冰袋敷腋下、腹股沟、颈部。这些地方血管丰富,降温效率高。千万别往病人口里猛灌水,可能引发呛咳或误吸。

热天吃得对,能让身体少“冒火”。中医讲究“清热生津”,西医也讲究电解质平衡。

西瓜、黄瓜、苦瓜、绿豆、番茄,这些食物含水量高、钾离子丰富,有助于补水解暑。但别空口吃太多,尤其是空腹吃西瓜,容易拉肚子,脾胃虚的人更得小心。

还有一个冷知识:香蕉是“热天头号补钾高手”,每100克含钾约350毫克,是天然的“运动饮料”。运动后来一根,赛过一瓶功能饮料。

很多人一进了秋天就放飞自我,空调照吹,热茶不喝,电解质补不补无所谓。结果“秋老虎”一来,热射病照样发作

2023年9月,武汉某高校一位研究生在图书馆突发意识模糊,被诊断为“非典型热射病”。当时气温只有29℃,但图书馆闷、不通风,加上他连续学习8小时没喝水,热量一点点地积累,最后爆发了

不要被天气骗了。热射病不只是“热”的问题,而是环境、身体状态、行为习惯的综合问题

热射病是急诊医生最怕接手的病之一。因为它来得快,症状重,处理稍慢就可能致命。

有数据显示,热射病死亡率在20%-70%之间,而且高温环境下,救护车和医院也面临超负荷运转。一个字:凶。

别等有症状了才后悔,预防才是王道。医生说得再多,也比不上你自己多喝一杯水、多休息十分钟、多晒一会太阳前换身透气衣服。

你的身体不是铁打的,别试图挑战它的极限。它会用最残酷的方式提醒你:我受不了了。

我们习惯了空调房的舒服,忘了自然界的温度可以致命。热射病不是遥远的词,它可能就藏在你今天午后那场篮球赛、厨房里那口冒热气的锅边,甚至是地铁站排队的那十分钟里。

给“热”一点敬畏,给身体一点关照。你多喝一口水,它就少受一次罪;你多歇一会儿,它就不至于崩溃。

这不是矫情,是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李蓉,胡婧.热射病的流行病学与救治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3):345-349.

[2]王琳,周志坚.高温环境下电解质紊乱与热射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4):410-413.

[3]李明,陈宇,赵辉.绿豆清热作用的现代药理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