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出了个漳州帮海盗,几任皇帝都束手无策,结局却凄惨!

发布时间:2025-07-21 17:13  浏览量:8

如果把明末东南沿海比作今天的娱乐圈,那么“漳州帮”绝对是顶流男团——

• 出道时间:嘉靖中叶(约1540)

• 经纪公司:月港—九龙江口—南澳岛

• 成员籍贯:90%漳州府(龙溪、漳浦、诏安、海澄)

• 业务范畴:亦商亦盗、武装押运、海外代购、偶尔打劫

• 粉丝规模:全盛时战船两千艘、部众十万+

一句话总结:他们让隆庆开关、万历三大征、郑氏海上帝国全都绕不开“漳州”二字。

地理BUG:

九龙江口深入内陆,月港“内宽外险”,退潮时大船搁浅,官兵船进不来;涨潮时一篙出海,直航马尼拉。

经济BUG:

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却有“海者田也”的祖训。海禁越严,走私利润越高——一包生丝在漳州值3两,到马尼拉变15两。

政策BUG:

嘉靖“寸板不许下海”,却把市舶司搬到广州,漳州商人要绕整个广东才能办手续,于是干脆“无证驾驶”。

官方报告吐槽:“漳民以海为田,非盗即商,禁之则散为盗,弛之则聚为商”。

艺名本名出身高光时刻结局海精严启盛诏安越狱下海,天顺二年连破香山、东莞被指挥钱辂追至黑水洋,兵败溺亡香佬刘香漳浦联合荷兰人夹击郑芝龙,差点改写下南洋格局田尾洋自焚,1635年谢幕老舵洪迪珍龙溪嘉靖三十一年劫漕运粮船,震动南京被俞大猷诱杀于马鬃山山翁张维海澄首创“月港—双屿—马六甲”三角航线被朱纨炮轰双屿港,残部投汪直

1、林道乾(潮州人,却用漳州月港做母港)

把佛郎机炮搬上福船,首创“炮船+快蟹”战术;被戚继光赶到北大年(今泰国),最后客死暹罗。

2、林凤

1574 年率 62 艘战舰直扑马尼拉,逼西班牙总督签“通商条约”,堪称亚洲版“黑胡子”;失败后退守台湾魍港,被明荷联军剿散。

3、袁进、李忠双子星

1611 年登陆北港(今台湾云林),建立“汉人第一村”,1619年受招安,官拜指挥佥事,顺带把台湾户口第一次呈交北京。

• 天启元年(1621),18 岁的郑芝龙跟舅舅黄程跑船,拜漳州人颜思齐为大哥。

• 颜思齐暴毙后,郑芝龙用“股份制”收编漳州残部——李魁奇、钟斌、刘香先后入伙。

• 崇祯元年(1628)朝廷给郑芝龙发“营业执照”,条件只有一个:把老同事全部“劝退”。

于是出现了魔幻一幕:

李魁奇:投降→复叛→被郑芝龙亲手炮决。

钟斌:投降→复叛→被郑芝龙堵在铜山港,跳海失踪。

刘香:拒绝并购,血战田尾洋,上演“火海谢幕”。

至此,纵横八十余年的“漳州帮”正式被纳入“郑氏海上帝国”。

嘉靖套餐:海禁+杀头

朱纨“革渡船、严保甲”,结果“海盗愈禁愈多”。

隆庆套餐:部分开海

1567年开放月港,允许“东西二洋”贸易,漳州海盗瞬间变成“合法海商”。

万历套餐:以盗攻盗

水师裁撤七成,干脆雇海盗打海盗——郑芝龙、俞咨皋都是“合同兵”。

崇祯套餐:迁界+借师助剿

1633年借荷兰夹板船围剿刘香,首开“中西联合反恐”先例。

上游

山多田少+海禁=“合法”活路被堵死,渔民把渔船改装成“炮船”,成本不到官军一艘战船的十分之一。

中游

地方势家(士绅、卫所军官)暗中入股,提供情报、火药、甚至军粮,形成“官盗一家亲”。

下游

海盗抢来的丝绸、瓷器,由徽州、晋江商人销赃,利润再反哺造船、买炮,形成“海上—内陆”黑色经济圈。

一句民谣道破天机:“上山打虎易,下海禁船难。”

1、逼出“隆庆开关”

漳州海盗规模太大,朝廷意识到“堵不如疏”,1567年开放月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合法出洋贸易由此开始。

2、掏空东南财政

嘉靖三十四年,仅浙江一省为剿“漳贼”就耗银180万两,相当于全国两年盐税。

3、催生“郑氏集团”

没有漳州海盗的战船、水手、航线,就没有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资本。

4、加速明亡

崇祯年间,官军主力被海盗牵制在东南,李自成、张献忠乘虚入中原,“后院起火”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