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的人多灾,多欲的人多债,多畏的人多忧
发布时间:2025-07-21 15:47 浏览量:8
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活里,多少关系毁于多嘴,多少福气败在欲求不满。
人活一世,看似是在跟命运较劲,其实是在跟自己的性子较量。
多言的人多灾,多欲的人多债,多畏的人多忧。
人生下半场,若能在这三件事上修得通透,就能活得自在,福气自来。
1、多言多败,言多必失
《菜根谭》有言:“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
话太多的人,往往藏不住事。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一旦失言,轻则惹人嫌,重则招祸端。
智者,懂得适时沉默,话不说满,事不做绝。
青州城有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姓吴,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却有个爱说闲话的毛病。
街坊邻居家的大小事情,只要让他知道了,不出半日就能传遍整个县城。
那年县衙招募工匠修建府库,吴木匠凭着出色的手艺被选中。
开工没几日,他便将县衙的工程布局、银钱开支等细节到处宣扬,甚至把县太爷私下抱怨朝廷的话也传了出去。
没过多久,这些话就传到了县太爷耳中。
县太爷勃然大怒,当即革除了他的差事,还罚了他三个月的工钱。
丢了差事的吴木匠懊悔不已,整日闭门不出。
吴木匠痛定思痛,日复一日地雕刻,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话却越来越少。
几年后,县衙再次招募工匠。这次吴木匠只管埋头干活,对工程细节闭口不谈。
工程结束后,县太爷特意召见他,称赞他手艺精湛、为人稳重,还将他推荐给了知府衙门。
《格言联璧》中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人生在世,守口如瓶,方能避祸纳福。
话多的人,往往心浮气躁,言未出而意已泄,事未成而局已乱。
与其因多言惹祸,不如学会沉默。
话到嘴边留三分,事到临头稳得住。
2、多欲多债,寡欲者安
《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世上的烦恼,十有八九都源于一个 “贪” 字。
欲望太多的人,往往活得累,负得重,最终被贪念拖垮。
知足者,粗茶淡饭亦觉香甜;贪婪者,山珍海味仍嫌不足。
青州城有个陶匠姓吴,手艺精湛却总嫌赚得不够。
他做的陶器越来越花哨,胚体却越来越薄,只为省料多产。
那年官府征集贡品,吴陶匠日夜赶工,在陶坯里掺了劣土。
交货时,官差拿起陶瓶轻轻一敲,瓶身就裂了道缝。
他被罚了双倍银钱,作坊也贴了封条。
失业后的吴陶匠整日在河边发呆。
某日见老渔夫用粗陶罐煮鱼,那罐子歪歪扭扭,却用了十几年不坏。
他忽然明白过来,捡起河泥重新捏坯。这次他不再计较成本,只求结实耐用。
几年后,吴陶匠的新作品被官府选为贡品。
那些朴实的陶器不用彩绘,反而凸显出泥土的本色。
更让他意外的是,当年罚他的官差特意来订了全套茶具。
《道德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欲望是无底洞,填得越多,陷得越深。
懂得节制的人,明白什么该要,什么该放。
一个人若能在物欲横流中守住本心,就等于为自己积攒了无量福报。
他们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在取舍之间潇洒自如。
唯有不被外物所累,才能轻装前行。
这样的人,活得踏实,活得自在。
3、多畏多忧,一生平庸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畏首畏尾,是人生最大的枷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与其因害怕而停滞,不如放手一搏。
唯有打破心中束缚,才能活出真正的人生。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时,同行者多畏惧匈奴威胁,半路逃散大半。
他率仅剩的百余人深入戈壁,被匈奴俘获后,单于许以高官厚禄。
身边人劝他顺势归顺,他却始终紧握汉节,在匈奴王庭滞留十年,暗中绘制地形图谱。
逃脱时,众人担忧前路险恶,主张沿原路返回。
张骞却带队伍转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缺水时,他带头饮马血解渴;
遇沙尘暴,便让众人围抱骆驼伏于沙丘。
随行侍从数次哭求折返,他只是默默调整方向,最终抵达大月氏。
返程途中,队伍误入羌人领地,有人恐惧冲突欲躲藏,张骞却主动出示汉节说明来意,竟获羌人赠粮。
归汉时,当初随行的百余人仅存两人,而张骞带回的西域地图、植物种子与见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根基。
《论语》中说:“君子不忧不惧。”
不忧,心里就少了负担,不用总被没发生的事牵着走,能专心过好当下的日子。
不惧,遇到事儿就不会慌,能稳稳当当地想办法应对。
不会因为怕这怕那,把该做的事给耽误了。
人若怕得太多,便活得畏首畏尾,错失良机,最终沦为平庸。
前怕狼,后怕虎,注定走不出自己的方寸之地。
不忧不惧的人,心里头踏实,不会总被乱七八糟的念头缠着,便能安安稳稳走好自己的路。
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这一生,修言、修欲、修心,方能活出境界。
少言的人,福泽相伴;寡欲的人,轻安随身;勇毅的人,顺遂终生。
余生,愿你我都能在这三件事上修得通透,活得明白,福气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