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墓主到底是不是张骞本人?揭秘陕西汉中城固张骞墓!
发布时间:2025-07-13 17:30 浏览量:1
一把汉节,两度西行
千年传奇终归黄土
一座古墓,半世悬疑
石兽封泥见证凿空壮举
在陕西汉中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一片覆斗形的封土静卧于汉江台地之上。这里长眠着一位改写东西方文明进程的伟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前石兽斑驳的肌理间,铭刻着“博望侯”的封泥微光中,一段跨越两千年的故事徐徐展开……
张骞像
01
凿空西域:张骞的传奇人生
公元前138年,未央宫灯火通明。汉武帝刘彻将象征大汉威仪的旄节交到郎官张骞手中。年轻的皇帝目光灼灼,指向西方:“卿当寻大月氏,共击匈奴!”
汉代中外交通图
彼时的西域,对汉朝而言是神秘而危险的未知之境。匈奴骑兵盘踞河西走廊,控弦三十万,如同一把悬在长安头上的利刃。张骞率百人使团出陇西,刚一入河西就被匈奴扣押。这一扣,便是十年。
张骞持节塑像
在匈奴王庭,单于对他威逼利诱:“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张骞手持汉节,沉默以对。十年间,他甚至在匈奴娶了胡妻,还生了儿子,却始终将汉节深藏帐中。
当守卫松懈的时候,他毅然抛妻别子,率残部继续西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骆驼毙命,随从倒毙,他甚至杀马饮血,最终抵达了大宛国。
战国匈奴王金冠 内蒙古博物馆藏
经过十三年的生死跋涉,张骞回到汉地时,只剩下了两个人。他带回的《西域风物志》详细记载了三十六国山川城邑,更记载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等珍奇。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盛赞此举为“凿空西域”——凿开混沌,贯通苍穹!
陆上丝绸之路简图(当今地名)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持节西行。这次他直接去了乌孙,副使分别去了大宛、康居、大夏。当丝绸铺满波斯集市,玉石流入长安宫廷,一条横贯欧亚的文明通道就此诞生。
汉武帝把他封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表彰他开拓华夏文明视野的功绩。
《张骞出使西域图》
敦煌莫高窟323窟主室北壁西侧
02
烽火岁月:1938年的考古发掘
1938年夏,抗战烽火席卷中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千名师生跋涉秦岭,迁移到城固县。在日本轰炸机轰鸣声中,历史系教授何士骥翻开《城固县志》,目光锁定了“博望镇饶家营有张骞墓”的记载。
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师生调查张骞墓
这座传说中的古墓当时已经荒草丛生。墓前石兽甚至深陷在水田里,当地流传着诡异的传说:“石虎入地数丈,愈掘愈深”“水涨时石兽能自行浮升”。
7月3日,何士骥带学生筑堰排水,仅仅一天就戳穿了百年的谣传。其实这座石兽只埋在地下半米的地方,水涨石升实际上只是视觉误差。
张骞墓前石虎
更大的发现在墓冢东侧。雨水冲刷出深洞,青砖拱券隐约可见。当考古队想要深入探查时,饶家营突然聚集百余名张氏后裔。第67代孙张林庵拄杖怒喝:“吾祖英灵岂容惊扰!”原来这并不是无人看管的古墓。
西北联大紧急启动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协商式发掘”。徐旭生教授三顾茅庐,向族人剖白:“今寇犯中华,正需张公精神振我民魂!”最终达成协议:张氏族人全程监工,发掘后重修墓园,立碑永祀。
西北联大清理墓道处
8月24日,在鼓乐祭祀中发掘启动。墓道内汉代砖券层层显现,地下水却汹涌渗出。当工人清理至东耳室时,封泥上的“博望”二字惊现微光。此时日军逼近汉中,发掘被迫中止。这场仅持续八天的考古,却在战火中为民族保存了精神的火种。
清理墓道处所立石碑
03
墓主身份之谜:科学与人情的博弈
张骞墓的认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学术激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立“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碑,依据仅是方志记载。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1938年西北联大的发掘成为关键转折,考古队员在墓道淤泥中发现指甲盖大的陶片上凸起“博望造铭”四字汉隶,显微分析显示其黏土源出敦煌,朱砂残留证明曾钤盖官印绶带,这是与张骞封号直接关联的铁证。
“博望造□(或铭)”封泥
墓道同时出土的汉代五铢钱与典型绳纹砖具西汉中晚期特征,而青铜弩机残件则符合张骞“军校尉”的军职身份。
《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拓片(局部)
争议焦点集中在墓葬形制。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覆斗状封土高5米,具西汉高等级墓葬特征。
但北京大学陈凌教授提出质疑:“东汉才流行砖室墓,张骞时代应为竖穴土坑。”这一观点引发学界对墓葬年代的重新审视。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时,专家组提出突破性诠释:墓室虽经东汉修缮,但墓道出土的“博望”封泥与《史记》“冢在汉中”记载高度吻合。
1973年4月绘制的张骞墓封土平剖面图
最终以“与张骞相关的纪念性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既尊重考古实证,也传承文化记忆,化解了长达76年的学术争议。
04
覆斗幽深:张骞墓的结构探秘
穿过松柏森森的墓园,一座覆斗形封土巍然矗立。其底部长19.5米,宽16.6米,高4.26米,如倒置的量斗,象征“社稷在握”的汉葬规制。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15厘米,可见版筑痕迹。
墓园内景
墓道斜坡长达20米,尽头砖券墓门赫然在目。门楣以子母榫汉砖砌筑,榫卯咬合紧密,历经两千年仍坚如磐石。这种“干摆浆”技法不用粘合剂,全靠力学平衡,堪称西汉建筑绝艺。
张骞墓内部形制示意图,共三道封门
最精妙处在墓室结构。探地雷达显示主墓室为“前堂后室”布局:前堂象征议事厅堂,出土漆器残片,疑为祭祀明器;后室为棺椁所在,考古人员发现丝织品朱砂痕迹;东耳室为出土封泥处,推测存放印信文书。墓室墙壁的白膏泥厚达三寸,这种高岭土混合糯米浆的涂层,成就了“南方不腐,北方不裂”的防腐奇迹。
展厅内展示文物
当考古人员清理东耳室时,地下水突然涌入——古人设计的排水暗渠仍在运转,将汉江台地的渗水导入地下河,展现汉代工匠对水文环境的精准把控。
05
石兽封泥:墓中珍宝的千年物证
蹲伏于墓前的青石灰岩兽长1.75米,作昂首嘶鸣状,当地称为“石虎”。
张骞墓前石虎
西北联大清理时发现特异处,其腰身纤细如弓,肋部阴刻七道弧线似猛虎蓄势,但四蹄关节呈现马蹄特征,尾部残留榫孔——这实为“天马”与虎的融合神兽。
《汉书》载张骞献汗血马于武帝,帝作《天马歌》。
石虎细节
石兽以马蹄踏虎躯,暗喻“天马镇西戎”,彰显汉室经略西域之志。2013年检测更发现石料含磁铁矿,能干扰指南针——古人或借此营造“神虎移位”的玄象,使盗墓者方位判断失误。
1938年8月27日,徐旭生教授在墓道淤泥中发现指甲盖大的陶片,搓洗后凸现“博望造铭”四字汉隶。这方封泥当年用于密封简牍,相当于现代火漆印。
“博望造铭”封泥
显微分析揭示三层密码:黏土源出敦煌,与汉长城烽燧用土同源;印痕深0.3毫米,符合汉代官印规制;朱砂残留证实曾钤盖绶带。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方封泥属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它印证了《史记》记载:张骞二次出使时持“博望侯”节杖通关,西域诸国“见印放行”,堪称丝绸之路最早的“护照”。
见证丝路变迁的文物-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墓道出土的绳纹砖中,三块暗刻“博望侯造”四字,书体在篆隶之间,笔锋犀利如凿。
见证丝路变迁的文物-镶金兽首玛瑙杯
支持者指出刀痕内氧化层厚于砖面,应为汉代原刻;质疑者则认为字体近东汉《张迁碑》,疑为后人补刻。
东汉《张迁碑》以及拓片
2014年申遗时,意大利文物修复专家用激光拉曼光谱检测刻痕,发现西汉特有的石英砂磨蚀痕迹。真相大白:此乃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年)修墓时,工匠对原砖的复刻——一场跨越百年的家族致敬。
06
走向世界:从城固到人类文化遗产
2006年5月,张骞墓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年后,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木槌敲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33处遗产点之一,张骞墓完成了从家族祖茔到人类共同遗产的升华。
张骞纪念馆
今天的张骞纪念馆里,陈列着独特的“三碑同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毕沅题碑见证考据学认证,清光绪五年(1879)后裔碑铭记家族守护,1939年西北联大所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则阴刻《汉书·张骞传》全文,三碑共筑历史记忆的立体丰碑。
《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
每年清明,千余名张氏后裔仍行古礼祭祖。第73代孙张利军诵读新修家训:“友睦忠诚,开拓图新;威严气节,百折毅行”。当祭文声穿越松柏,仿佛看见持节西行的背影,仍在丝路长风中巍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