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博望侯张骞,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5-07-05 16:01  浏览量:1

赵绍军 张建远 沈兆东 李瀛 涂大勇 高召/文

谈到中国的外交史,我们马上会想到西汉时期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张骞。在汉民族放开眼界观世界、开拓进取扩疆土的过程中,有一个九死一生、百折不挠、持节不变、忠君爱国、雄心勃勃为国家开疆拓土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张骞。在中国与外国开展物资交流、互通有无的历史上,张骞是第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中原特产引向西方、同时又将西域瓜果粮种等等引进到中原、使中原大地种植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还是张骞!现在,只要说到“出使西域”“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等词语,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张骞。张骞、博望、博望侯这一串连结在一起的人名、地名和侯名,早已牢牢地镶嵌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上,永久性地闪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张骞塑像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时期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汉代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初为郎,即汉武帝身边侍从。公元前139年,他秉命持节出使西域,前后两次被匈奴俘拘禁十一年之久,持节不变,于公元前126年返抵长安,被封为太中大夫。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因有大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以卫尉之职奉命与李广分别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因迷路未能与李广按期会合,致使李广率部被匈奴围歼,削爵为庶人。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汉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平等友好的交往,长期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其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府奠定了基础,从此,西域正式归于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下。公元前116年,张骞去世。张骞一生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往来之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和“东方的哥伦布”。

一、勇担使命,出使西域

汉景帝之时,汉朝北方边境常受匈奴侵扰,大小战事连年不断。此时的张骞,上为报效国家,保卫边疆,下为建功立业,重振家风张骞施展才华,报效国家。于是他勇敢地投身军旅,作为一名士卒戍边作战。张骞在从军作战的过程中,机智敏捷,英勇善战,屡立军功,经常得到带兵将官的欣赏、嘉许和器重。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由于张骞在军队中的突出表现而被选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这个“郎”,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卫士,其职责是守卫宫廷以内,随时跟随皇帝为侍从。

在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之后,新建立的西汉政权面临创伤累累、百业凋敝、国力衰微的政治局面,而北方匈奴却正处于军事政治强盛时期。匈奴主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袭扰汉朝北部边境,攻占城邑,掠人夺货,致使边陲汉人颠沛流离,生灵涂炭,为害甚烈。汉高袓刘邦忧心如焚,曾发兵32万试图荡平匈奴,在白登山奋战七天七夜,然未能成功,反遭失败,此后不得不一直采取和亲政策笼络匈奴,以寻求边境安宁。

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历了“文景之治”之后,到汉武帝即位之时,汉王朝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国力,并逐渐对匈奴转入攻势。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势力减弱,一些匈奴人开始降汉。汉武帝从降汉的匈奴人口中知道了有关西域诸国的情形。

所谓“西域”,是中国史籍中对玉门关以西和帕米尔以东地区的传统称谓,那里有36个大大小小的邦国,即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域)、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若晃(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晃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国中最小的国)、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东南)、蔬勒(今新疆喀什地区兢勒县和喀什市)、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呑并)、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呑并)、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牟康市以北一带)、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邦国也被称为西域诸国(地址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

汉武帝从这些归降的匈奴人中进一步又了解到,原先敦煌以东,祁连山以西有个月氏国,强大非常,控弦将士有十多万,所以敢与匈奴国抗衡。匈奴单于恨月氏国不敬,先攻破东月氏,又迁怒西月氏,杀月氏国部族数十万,被匈奴打得大败,他们的国王也被杀死了,又拿国王头壳做饮器,月氏人被迫逃到了西域,他们跟匈奴有仇,很想有人和他们一起去攻打匈奴。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一心想开辟疆土,称雄东方,他听了匈奴人的情况介绍后很感兴趣。他想,月氏在匈奴的西边,汉朝如果能和月氏联合起来,不就可以腹背夹击匈奴了吗?于是汉武帝就下了一道诏书,招募能干的精英去联络月氏,希望取得他们的支持,成为未来的同盟军,来共同对付匈奴这个老对头。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里,有多远,而且中间还必须经过匈奴人所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要担任这个任务,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时随汉武帝为“郎”的张骞,认为这事关系到汉朝的安危,就勇敢地“应募”。要知道,“应募”不是“征召”,而是出于自愿。

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由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当张骞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后,发现月氏人已经西迁,这一地区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张骞一行被匈奴骑兵抓获,并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匈奴王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监视渐有松弛,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他们在那里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张骞于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势力,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过青海羌人区后归汉。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张骞这次远征,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不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此诚之谓“凿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二、再次出使,西域归附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万之巨,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在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对东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汉使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献上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安息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域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三、另辟蹊径,连通西南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在此以前,汉代的君臣还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的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国的存在。正是由于张骞的报告和记述,汉庭才了解到华夏的外部世界。

张骞在大夏时,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追问它们的来源。大夏人告诉他,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买来的,而身毒国位于大夏的东南方。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并推断大夏位居中国的西南,距长安一万二千里,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远。而四川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的产物,这证明身毒离蜀不会太远。据此,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

张骞的推断,从大的方位来看是正确的,但距离远近的估计则与实际情况不合。当然,在近二千年前张骞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是难能可贵的。汉武帝基于沟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亲自主持其事,这就是《史记·大宛列传》里记载的“乃复事西南夷”。

自远古以来,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东部,云南和贵州等地,为众多的少数民族所聚居,统称为“西南夷”。战国末年楚将军庄乔入滇立国但不久就与北方阻隔。汉武帝初年,曾先后遣唐蒙、司马相如“开发”西南夷,置犍为郡,并出使邛都(今西昌一带)、榨(今汉源一带)、冉琥(今茂县)诸部内附。后因全力对付匈奴,停止了对西南的经营,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处于隔绝状态,通道西南当时是十分艰难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派出四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约两千余里,分别受阻于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云南大理一带)民族地区,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

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当年庄乔所建的滇国。滇国又名滇越,因遇有战事将士们坐在大象上作战,故又叫“乘象国”,使臣们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经常带着货物去滇越贸易。同时还知道住在昆明一带的民族“无君长”“善寇盗”,使得汉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进。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对汉朝的情况几乎都不了解。难怪汉使者会见滇王时,滇王竟然好奇地问:“汉朝同我们滇国比较,是哪一国大呢?”使者到夜郎时,夜郎侯同样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成为后世“夜郎自”典故的由来。

通过汉使者的解释和介绍,他们才了解到汉朝的强大。汉王朝从此也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他部落的联系。至元鼎元年(前116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四、荣立军功 封侯博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前后,西汉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进入新阶段。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卫青统兵10余万出征定襄还击匈奴,令张骞为随军校尉参赞军机。校尉是比将军低一级的中级军官,是大将军卫青帐下的将领之一。大军在沙漠戈壁中行军作战,水草问题至关重要。张骞在匈奴滞留十余年,对那里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由于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从而解决了卫青大军的后顾之忧,从而取得了与匈奴作战的重大胜利。这次作战的胜利,张骞功莫大焉。这次抗击匈奴的战争结束后,朝廷论功行赏,由于张骞居功至伟,而被封为博望侯。

图为博望张骞祠门前的“汉张骞封侯处”碑

博望,就是现在的方城县博望镇。自张骞封侯于博望后直到南北朝初期,近600年间这个一直为县邑,同时先后为侯国,为公相国。

说到张骞封侯博望的事情,我们需要澄清两个历史性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张骞是因为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才被封为博望侯的,其实不然。秦汉时期,封王封侯者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皇帝近支亲贵或外戚才有条件封王封侯;二是建立军功者才有条件封侯。汉代在“非刘氏不封王”的前提下,功臣良将只能封侯。尤其是在西汉时期,非刘氏儿封侯者全凭军功。所以李广虽是名将,但因军功不多和作战失利而终身没有封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外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持节不变,其精神气节可谓感天动地,但是回到京城后只是封为太中大夫而没有封侯。过了三年,汉武帝命张骞以卫尉之职与李广各自率军北征匈奴,张骞所带领的军队由于迷失道路未能与李广按时会合,致使李广全军覆没,因此获罪削爵,废为庶人。所以,张骞封侯完全是赖军功,后来作战失利便被削除爵位。

图为立于博望故城中的“汉博望侯张骞封邑”碑

第二个误解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博望”这个地名是因为张骞封为博望侯而得名,是因侯名而得地名的,“博望”,就是“广博瞻望”的意思。其实,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个样子。“博望”这一地名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存在。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十六》记载,公元前343年,魏军攻伐赵、韩两国,齐国出兵打败魏国后,韩、赵、魏、齐、楚五国曾在博望会盟修好。这表明“博望”之地名比张骞封侯的时间更悠久。张骞是因为封侯于博望才被称为“博望侯”的,而不是有了“博望侯”的侯名才有了“博望”之地名。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认为张骞封为博望侯是“取其能广博瞻也”,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实属望文生义之解。也就是说,博望作为地名,在张骞封侯之前就已存在,张骞的封侯地原本就叫博望。至于博望这个地方为什么称为“博望”,目前尚无确考,恐怕是与这个地方特殊的人文历史或自然生态有着密切关系。

· 张骞封侯于博望,提高了博望地方的政治地位,促进了博望经济文化的发展。博望不但成为侯国,同时也成了县邑,有了城池,成为西汉南阳郡三十六县、东汉三十七县之一,博望之地名被经常载入史册,名扬天下。现在,博望已成为南阳汉文化的一个重要地标。为了纪念这位西汉伟大的外交家、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先行者的历史功绩,在张骞死后博望人就在博望古城建起了张骞祠,两千年来博望人世世代代焚香拜谒,络绎不绝。博望人将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博望古道称为博望官大道,将张骞主持修建的博望古石桥称为张骞桥,在博望古城内竖起了“汉张骞封侯处”碑和“汉故博望侯张骞封邑”碑,还在张倩楠宝马的埋骨处——博望古城西北方向的高岗上,建起了中国最早的白马寺,寺南正前方有一尊四五米高的汉白玉白马雕像。2005年,方城县又修建了占地180亩地的博望张骞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21米的张骞雕像,他腰佩宝剑,手持“汉节”,面带微笑,目光坚毅,充分展现出一种不辱使命、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大汉博望侯张骞,是博望人的骄傲,是南阳人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全国人民无不为这样一位古代杰出的外交家而感到自豪!

图为方城县博望侯张骞广场

图为博望故城中的张骞大桥

图为博望白马寺前的汉白玉白马雕塑

五、张骞精神,永世传承

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及勇赴疆场建功封侯的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多个方面的可贵精神和品质,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精神与品质称之为张骞精神。张骞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九死一生,持节不变的爱国精神。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两次碑虏,困于匈奴十多年,历经磨难,收尽屈辱,但始终不改志向,心念祖国并最终回到长安,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篇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

第二,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百难不摧其志,万险不改其衷的弘毅精神。张骞出使西域,征途万里,深入不毛,匈奴戎兵,狼窟虎穴,险象环生,困难重重。但张骞始终高举汉旌符节,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果敢弘毅,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可歌可泣!

第三,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他的名字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他的探险开拓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勇于创新,探索新路,胸怀天下,致力于国家利益,他的精神品质和探险成果,不但为古代中国外交和探险事业树立了榜样,也为现代社会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第四,敢于负责,勇挑重担,不避生死,无所畏惧的担当精神。在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的大使人选时,张骞明知这个任务极其艰巨,前路凶险,生死难料,但是张骞却主动请缨担当此等大任。这种为了国家利益勇于献身的担当精神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当今在振兴祖国的奋斗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担当精神。

第五,开阔视野,胸怀天下,中西交流,互通往来的开放精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交流之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和“东方的哥伦布”。因此,张骞是一个中国古代最具开放精神的杰出人物。张骞出使西域,让国人第一次了解到西方诸国的存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广泛交流,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中原与中亚各地人民友好的窗口,书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形成了以开放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此后中原的冶铁炼钢技术、灌溉技术、造纸技术以及丝绸、服饰、铜镜、陶瓷、铁器、桃、梨、杏、生姜、肉桂,茶叶,白矾、砂糖、樟脑等陆续传入西方;西方的皮毛制品、玻璃、琥珀、良马、狮子、犀牛、孔雀、骆驼、苜蓿、胡桃、蚕豆、石榴、芝麻、无花果、菠菜、黄瓜、芫荽以及宗教、天文、历法、音乐、绘画、杂技等也相继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骞的开放精神,对促进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从军作战,保家卫国,征战沙场,讨伐匈奴,建功立业的尚武精神。张骞你能文能武,论文则作为使节能够说服西域诸国归附大汉,论武则带兵出征,赤城疆场,立功封侯。这种尚武精神对历代国人,也包括今天的青少年都有激励作用。

第七,为人忠厚,以诚待人,讲究信用,信义至上的诚信精神。张骞在出使西域时与各国的交往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他与西域各国交往时始终以诚信相待,言行一致,诚信为先,从而赢得了各国的信任和尊重。当时,在西域各国人们的心目中,博望侯张骞成了诚信的代名词。所以,在其后很长时间内,西汉出使西域的使节,均以“博望侯”之名相称。这种诚信精神,不正是今天我们要很好继承和充分发扬的吗!

第八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一如既往、顾全大局、信念坚定、不改初心、忍辱负重的可贵精神。张骞困于匈奴十余年,被威逼利诱,受尽屈辱,忍常人所不能忍,坚强地活了下来,就是为了伺机逃出魔掌,完成使命。张骞第二次出征匈奴因迷失道路未能按时与李广汇合,原本情有可原,却按法被削除了爵位,废为庶人。张骞对此没有丝毫怨气,汉武帝第二次让他出使西域时他一如既往,并最终说服西域各国归附大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今天,我们在纪念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时,更需要高度认识和很好继承张骞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