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青海骑行被打已和解,警方实锤骑手不无辜,牧民真是亏大了

发布时间:2025-07-17 22:15  浏览量:8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一巴掌惊起千层浪,骑手被打,骆驼走失。

正当大家为骑手鸣不平时,警方的调查结果却揭示骑手并不无辜,而牧民的损失谁来买单

7月14日的午后,阳光正烈,李某骑着摩托车在青海格茫公路悠闲前行,路的右侧是几头骆驼正慢悠悠地迈着步子,构成了一幅典型的西部风光图。

骑行到骆驼队伍附近时,李某可能是一时兴起,加了一把油门,摩托车发出轰鸣声,可在这偏远的荒野上,却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

骆驼们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噪音吓坏了,它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有几头甚至差点摔倒,而牧民佐龙某某看到自己辛苦养育的骆驼受惊乱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愤怒中的佐龙某某跑到路中间,拦住了李某的去路,他情绪激动地质问骑手“你等一下不行吗?”还对着摩托车前轮踹了一脚,李某一脸茫然,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牧民已经开始要求他去把骆驼追回来。

场面越来越紧张,佐龙某某手里还拿着一块石头,气得将石头重重砸在地上,他反复强调骆驼跑了,让骑手负责把骆驼抓回来,在言语交锋中,牧民情绪愈发激动,最后竟然对着骑手头上扇了一巴掌。

幸好李某戴着头盔,这一巴掌并没有造成身体伤害,但是精神上的震撼却不小,事后他将这段视频上传到网络,配文“青海格茫公路牧民有点凶”。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同情骑手,认为他只是正常行驶,牧民反应过激,也有人站在牧民一方,指出骑手明显是故意轰油门吓唬骆驼,大家争论起来,到底谁对谁错?

7月15日,格尔木市公安局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核查,第二天,警方发布通报,经查明确实是李某摩托车声音过大,惊扰了正在转场穿越公路的驼队,造成7峰骆驼受惊走失,至通报发布时仍未找回。

警方也认定牧民佐龙某某情绪激动,拦阻李某并拍打其头盔的行为不当,经民警调解,双方通过电话沟通达成谅解,警方对牧民的过激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

这一处理结果可既承认了骑手确实惊扰了骆驼,也指出了牧民行为过激,不过从通报中可以看出,骑手并不像他在视频中表现的那么无辜,而牧民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

七峰骆驼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这可不是小事儿,对牧民佐龙某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经济灾难,咱们不放牧也许不太了解,在青海这片高原上,骆驼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或观赏动物,它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实打实的“活钱”

据调查了解,在青海牧区,一峰好骆驼的价值可高达数万元,按照当地行情,七峰骆驼的总价值,估计少说也得几十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在普通牧民家庭里,这基本上就是半辈子的积蓄了。

在当地,骆驼不仅是交通运输工具,还是多种经济价值的综合体,它的毛可以御寒,皮可以制革,肉质鲜美可供食用,甚至骆驼奶也是宝贵的资源

按照行情,夏季每峰骆驼一天能产2斤奶,批发价每斤能卖到50元左右,一天就是100元的产值,这么算下来,一年下来,光靠卖奶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更让人头疼的是,骆驼这种动物半野生状态,一旦受惊,跑起来那叫一个快,据说一天能跑出上百公里,说白了,走失的这七峰骆驼只要一天时间,就能跑到天南地北,要想找回来,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牧民们寻找受惊骆驼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有的根本找不回来,这期间,他们还需要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专心致志地找骆驼,这不仅意味着时间成本,还有大量的交通、食宿等额外支出。

要知道,青海省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当地牧民的生活并不轻松,在这样的环境下,七峰骆驼的丢失对牧民佐龙某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或许冲动下那一巴掌打在骑手头盔上,也是痛在自己心里,因为那是他血汗凝结的家当,是他赖以生存的资产。

骑手那一声摩托轰鸣,只是他旅途中的一个随意行为,却无意中给牧民带来了几十万的损失和几个月的奔波,骆驼对青海牧民的意义,还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它们能在寒冷干旱、食物稀缺的环境中生存,成为牧民们抵御自然风险的重要保障。

也难怪牧民佐龙某某会情绪失控了,要知道,在青海这种物价高、收入低的地区,重新购买七峰骆驼的成本可能相当于普通牧民好几年的全部收入,而好的骆驼也不是随时都能买到的,这些都给牧民的恢复增加了难度。

夏天也是牧民转场的季节,这是牧民一年中最繁忙、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个时候丢失骆驼,无异于雪上加霜,转场期间,牧民需要迁徙全家老小和所有牲畜,工作量已经很大,再加上寻找走失的骆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双方已经和解,但这起冲突真是令人唏嘘,一个是无心之过的骑手,一个是情急之下的牧民,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因为一声摩托轰鸣,就这样卷入了这场风波。骑手被打受了委屈牧民损失惨重,生计遭受打击,说到底,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冲突

说起来,这类冲突并不罕见,有自驾游车主分享过类似经历,遇到牧民放牧,路上全是牦牛,不敢靠近或超车,拖了半小时才得以通过,城市人觉得公路是为车辆设计的,牲畜应该让行。

而牧民则认为,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公路是后来才修的,牛羊骆驼才是这里的“原住民”,当地人早就习惯了与牲畜和平共处的方式,看见牲畜,停车、熄火、等它们慢悠悠走过,这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最聪明的生存法则。

在很多牧区公路旁,都立着一些特殊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前方有牲畜通行,请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这可不是摆设,而是血泪教训换来的经验。想想也是,咱们人类听到突如其来的轰鸣声都会被吓一跳,更何况那些敏感的牲畜呢?

警方在通报最后也提醒,当前正值格尔木辖区牧民转场季节,请广大驾乘人员发现穿越公路的羊群、驼队、牛群时,及时减速慢行,安全通过,避免发生纠纷。

归根结底,摩旅安全与牧区和谐共处,需要的是双方的理解与尊重,游客需要了解并尊重牧区的生活方式,牧民也需要适当包容游客的不了解,只有这样,青海这片美丽的土地才能既保持传统的魅力,又迎接现代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