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分析百名热射病患者,惊讶发现:容易患热射病的人,有7特点
发布时间:2025-07-14 18:27 浏览量:8
每年夏天高温袭来,热射病的新闻总会占据头条,从户外工人到马拉松选手,甚至普通市民,都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倒下。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近日对100名热射病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意外发现:这些患者在生理、习惯乃至社会行为上,呈现出7类共同的特点。
很多人把热射病简单理解为中暑的升级版,似乎只与天气有关。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临床上,热射病是体温调节机制彻底崩溃的结果,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器官开始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哈佛的研究团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几个小时到几天内,体内其实已经积累了“风险因子”。
换句话说,真正压垮骆驼的,不只是最后那一根高温的稻草,而是长期被忽视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态。
这可能听起来不够“政治正确”,但数据确实如此。热射病患者中,超六成BMI超过25,属于超重甚至肥胖。在高温环境下,脂肪组织会妨碍体热散发,身体像穿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热量排不出去。
不仅如此,肥胖还常常伴随着基础代谢率下降、心血管负担加重等问题。这些都让人体在应对极端高温时力不从心。高温不是问题,问题是身体已经没有了调整的余地。
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中,约有70%的人平时极少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他们的心肺功能较弱,汗腺不够活跃,血液循环能力较差。这就意味着,一旦进入高温环境,身体调节能力严重滞后,容易进入危险状态。
一个讽刺的现实是:很多人平时怕热不运动,但正是这种“怕热”导致了真正怕不起热。身体的热适应能力,其实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但前提是你愿意动起来。
年龄因素不容忽视。在这项研究中,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30%。他们可能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敏感地感知温度变化,甚至在热环境中也不会主动补水或者降温。
老年人往往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都会削弱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而一些常用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也可能抑制出汗机制,让降温变得更加困难。
这提醒我们:高温天气下,老年人群不应该被动等待照顾,而应成为重点防护对象。
喝水,是调节体温最直接的方式。但在哈佛的样本中,有超过一半热射病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内液体摄入量远低于标准,甚至有人整天没喝一口水。
有人喝的是含糖饮料、咖啡、浓茶,甚至酒精饮品。这些不仅不能补水,反而会利尿,加剧脱水状态。如果说高温是一把火,那缺水就是往火上泼油。
调查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曾出现疲乏、头晕、出汗减少等早期信号,但他们往往选择“扛一扛”。尤其是一些体力劳动者、户外运动者,常常抱着“不能掉队”、“还没到极限”的信念,忽略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这种强行“意志战胜生理”的行为,在高温环境中极其危险。人类的意志力很强大,但人体的极限并不因此被推高。
在样本分析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发病当天穿着厚重、材质不透气的衣物。这包括一些工人穿着多层安全防护服、户外人员穿着黑色紧身衣等。
这些衣物虽然有其功能性,但在高温环境下会严重阻碍热量散发,从而导致体温迅速上升。衣物不止是装饰,也是一种生理调节工具。穿错了,可能比不穿还要危险。
最后一个共性,其实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信息的缺失。调查发现,很多患者对热射病的认知非常有限,甚至有人不知道“热射病”与“中暑”是两回事。
他们不了解高温预警的分级,不知道如何正确补水,也不清楚哪些药物可能加重中暑风险。知识的缺口,往往比气温的升高更致命。
如果把热射病的这7个特征拼在一起,会发现它远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问题”。它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某些共性困境:久坐不动、信息过载但健康知识缺乏、工作压力大到忽视身体信号,以及对高温极端天气的不适应。
这也提示我们,预防热射病,不仅是“多喝水、少出门”这么简单。它关乎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体,如何在压力与健康之间重新建立平衡。
预防热射病,其实是一次关于生活方式的深度检查。
普通人该如何在高温中保护自己?最基础的,当然是及时补水、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透气衣物等常识性建议。但更重要的,是对“热”与“身体”的关系建立起动态认知。
运动虽好,但在高温天是否可以调整训练计划?办公室白领是否该午间适度活动,避免身体热调节机制“慵懒”?家庭是否有必要为老人购置温度报警器?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都值得深思。
健康从来不是一套固定的法则,而是对变化环境的持续适应。
哈佛的这项研究,其实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热射病并非遥不可及的灾难,它或许就埋伏在一瓶未喝的水、一场未取消的会议,或者一段太长的屏幕时间之后。
它提醒我们:高温带来的威胁,并不在于热本身,而在于我们对自身状态的感知迟钝。与其说热射病是气温的问题,不如说它是身体与生活方式之间矛盾的爆发。
真正的防病之道,不在于“怕热”,而在于“读懂自己”。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娜,张勇.热射病的临床诊治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5):475-479.
[2]马建华,刘志刚.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12):1101-1106.
[3]王强,刘晓红.高温作业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2,40(3):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