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将至,医生提醒高血脂患者:天气炎热,谨记“三做三不做”

发布时间:2025-07-14 17:13  浏览量:7

“医生,我每天坚持晨跑一小时,三伏天也不间断,怎么体检结果还说我高血脂加重了?”“你有没有注意饮食?有没有补充水分?有没有晒伤或中暑的情况?”

“我以为多出汗就能排毒,对身体有好处……”这是一段真实的门诊对话。说来也常见,很多人一提到高血脂,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运动降脂”、“出汗排毒”、“不动就更危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酷暑中大量运动、暴晒出汗、进补滋养。尤其是高血脂患者,三伏天的养生方式,不能一刀切

气温升高,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脑血管系统负担加重,这对高血脂人群而言,简直是“隐形雷区”。在我们看来,三伏天是“养生黄金期”,但对他们来说,稍有不慎,就是健康的滑铁卢。

有些行为,看似健康,实则是隐患。我们需要做的,是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

三伏天,阳气最旺,汗液最盛,许多人喜欢“排汗排湿”,但对高血脂患者来说,过度排汗反而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血压波动甚至急性心梗

2023年7月,南京一名53岁男子在高温中晨跑后突发心肌梗死,医院诊断其为长期高血脂未控制,夏季激烈运动导致血栓脱落,最终诱发急症。这个真实案例再次提醒我们:不是所有汗都该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出汗

为什么三伏天对高血脂患者如此“危险”?

高温环境下,血脂异常者的血液会更加黏稠,血流速度变慢,极易形成血栓。这种状态就像一锅正在加热的浓汤,越煮越稠,最后可能“烧干锅”。

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丢失。如果补水不及时,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脂相对浓度升高,原本就不稳定的脂质代谢更容易失衡。

很多人夏天喜欢夜宵烧烤、冷饮冰啤,这些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会进一步加剧血脂异常的风险。

我们再来看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目前我国高血脂患病率持续上升,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接近四成

但仅有不到30%的患者知道自己有高血脂,而真正做到规律控制的比例更低。这背后,除了对疾病的忽视,更有对“健康行为”的误解。

三伏天的“三做三不做”之所以被反复强调,恰恰是因为夏季高温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三做”包括:适当运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三不做”则是:不盲目进补、不过度出汗、不暴饮暴食。

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实际背后是大量循证医学的支撑。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前提:这些行为也要因人而异,个体化对待。哪些人群不适合在三伏天照搬这一套养生方式?

第一类:控制不良的高血脂患者

这类人群血脂水平长期偏高,血管内皮已出现损伤,三伏天高温下运动或排汗,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他们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低强度室内通风的运动方式,比如室内散步、轻柔拉伸等。

第二类: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综合慢病患者

这些人群的血管弹性下降,在高温下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问题。剧烈运动或进补,可能带来“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类: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病史患者

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代谢减慢,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迟缓。三伏天过度排汗、泡桑拿、户外暴晒,极易诱发脱水、中暑、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三伏天就什么都不能做?”恰恰相反。我们不是否定三伏天养生,而是强调——要养生,更要“养对”。适当的清晨散步,避开太阳暴晒时段,同时注意补水和电解质,是适合大多数高血脂患者的运动方式。

再选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如燕麦、苦瓜、绿豆汤,既可清热又有助于调脂降火,比起大鱼大肉、冷饮啤酒,更加安全可靠。

高血脂并不是“胖子专属”,也不是“年纪大才会得”,它潜伏性强,发病隐蔽,很多人直到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我们仍旧沿用“一套养生适合所有人”的老思维,那就是在用自己的健康做赌注。三伏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帮助调节体质、清理湿气,也能在不慎时带来更大代谢负担。

高血脂患者不怕热天,怕的是错误的生活方式你以为的健康行为,可能正是健康的隐形杀手。一则真实报道再次敲响警钟:

2022年广东佛山,一名45岁男子在桑拿房内待了40分钟后晕厥,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其患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此次“排湿养生”行为成为压垮身体的导火索。

这不是个例,而是社会上频发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健康行为”,而是更科学的“健康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高血脂患者运动指导原则》,中华预防医学会

3. 《三伏天健康风险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综述》,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4.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报(2022年7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