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当真不满万?辽天祚帝为何痛失辽东造成金军崛起
发布时间:2025-07-11 20:57 浏览量:1
女真当真不满万?辽天祚帝为何痛失辽东造成金军崛起
辽天祚帝的天庆年间,辽东女真的危机开始加剧,四年(1114年)派耶律章奴任东北统军副使,耶律延禧对章奴依然信任,希望他可以在女真一事上有些突出表现,将来或可以继续重用。随后利用他身处东北一段时间,熟悉边事,在天祚决定要亲征之际,当然指望耶律章奴全力报效。
可惜耶律章奴虚有其表,令天祚的大辽基业再次坏在他的手里,随后辽军彻底陷入面对女真正式建立大金之后的被动挨打局面。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墓
当时涞流河等四路大军之间往来消息产生失误,结果这一战被女真一举击溃。就算不是四路人马全都被打败,但多数辽军也是被女真吓跑形成溃散,其实更加令延禧感到恼火,耶律斡里朵等人很快一一被免官。
这件事需要清醒而客观来看,虽然辽军确实连连失败,甚至整体已经显出惊弓之鸟的态势,并不就应认为辽军的实力已经完全不是女真对手。尤其看涞流河之战的败绩仅是一次局部遭遇战,多数辽军并没有真与女真交手而败绩,这也是天祚对手下生气,随后又产生亲征念头的原因。
天祚对身边这些将领彻底失望,好像觉得个个都是无能之辈,随后他决定亲征女真,以雷霆之怒和天子之尊去收拾完颜阿骨打等辈。以萧奉先为御营都统、诸行营都部署耶律章奴为副都统,带领契丹与汉军的联合人马十万,其中精兵二万为先锋,其余分五部,诸亲贵子弟千余人为扈从护卫军,北出骆驼口(辽长春州以北的图们江附近,图们江在辽代称驼门,元代称统门,均为谐音)。
另命都检点萧胡睹姑为都统,枢密直学士柴谊为副都统,率汉军步骑三万南出宁江州路。还有驸马萧特末(萧兀纳的长子)、林牙萧察剌分帅骑兵五万、步卒四十万集结待命,总称达七十万众。
从规模来看,这一次天祚亲征的兵力显然被史书无比夸大。在辽代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就最为鼎盛时都很难一次性集结如此庞大的队伍发动战事,何况是在辽末东北方面已经一塌糊涂的情形下。这与其他时期流传汉末曹操八十万渡江征孙刘,隋军近百万远征高丽一样属于威慑性的渲染口气,并不属于实际数字。因为历代史书记载战事的兵力数字都是极不严谨的,必须谨慎推断哪些可能接近事实,哪些严重不可信。
辽史
那么关于这一次天祚亲征,实际可能和上一次四路汇聚的兵力大同小异,即使人员有相应增加,顶多只有二三十万左右,相当于接近七十万的半数就已极限。就随后的历史来看,假若这半数的兵力接近事实,已经是耶律延禧还能够动用辽军主力的全部了。
因为这一次辽军的败绩过后,接下来在大辽五京各处基本就只能勉强困守了,辽军几乎再无机动出战的过硬力量,很多地方对于金军来犯确实就大多闻风而逃,所以辽代末年的败亡显得十分迅速。
天庆五年(1115)九月,女真攻克黄龙府,天祚对试图反击的兵力做了一些调整。之前失败大多归咎萧奉先的胡整,耶律棠古甚至还提出要将萧奉先以严刑论处。耶律棠古为人粗鲁,好直言,经常得罪人,从乾统初年就被外放各地,长时间得不到提升。当初萧得里底在西北任招讨使,一度欺负周遭同僚,耶律棠古就曾仗义报知中枢,指望天祚会过问,结果没人搭理。
天庆初年,西部乌古敌烈部反抗,耶律棠古领军平定,以自己的私财安抚百姓得到称赞,终于引起天祚重视,将其提升。天祚又将萧奉先外放为西北路招讨使,提拔耶律大悲奴领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诸司等事。再令围场使萧胡笃阿不为中军都统,耶律章奴改为都监,作为先锋。
耶律章奴几乎是被摆到了送死的位置上,他对天祚似乎有所不满,当先锋部队渡过鸭子河之际,耶律章奴突然率领亲随三百多人调转方向离开战场,一路逃到上京,意图说服魏王耶律淳自立主持大局。
耶律淳的妻兄萧敌里、外甥萧延留为此很是激动,只不过他们身边的兵力单薄,难以形成气候。耶律章奴表现积极,告知东边战事困难,不愿赴死的兵士大有人在,可以再多招揽一些人支持魏王。果不其然,这件事让浩浩荡荡出征的辽军大受影响,很快又陆续有几百的,千余的人马陆续投奔上京。
反之,女真金军却士气旺盛,完颜阿骨打得知号称几十万大军压境,为了燃起斗志,面向各部族统领和普通族人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激励大家相信如今实力已经不再惧怕契丹,加上大金新立,上下可以一举再破他们,彻底击垮契丹。阿骨打确实把辽人的家底摸得很清楚,并和一帮女真猛将商量了一个比较冒险,但最为可行的战术,先引辽军猛攻一阵,消耗锐气,然后再捕捉战机。
当辽军攻打营寨之际,金军也奋勇抵抗,双方自然都有死伤。不过确实天意弄人,耶律章奴借着魏王头衔到处招揽人手太过张扬,消息很快传到辽东军中。这时天祚延禧已经慌了手脚,下令后方人马开始回撤,火速派出使者去上京责问耶律淳。
护步达岗示意图
耶律淳自然也有眼线安插在前线,闻知天祚派人来查问当然需要有所准备。笔者多次提过,耶律淳是辽兴宗耶律宗真次子耶律和鲁斡之子,和鲁斡与道宗洪基都是萧挞里所生,史料对和鲁斡的记载很少。若生平没有特别大事发生来说,那么可以认为和鲁斡的为人要算恪守本分,就算没有特别强的本事,也没有太糟糕的问题,以此来看其子耶律淳的生平也算相差无几。
耶律淳在辈分上是延禧的叔父,除了从内心而言也有一些想要挽救大辽社稷的正面志向外,早年他所受的教育也算颇有基础,如雅好文学等等。即便认为才学方面不如道宗洪基的太子耶律浚,可能也不至于相差太多。
洪基在太子耶律浚死后,考虑到延禧还很年幼,一度有过想要改立耶律淳这个侄儿为储君的念头。但洪基后来看出颇有大臣暗中结交他,加上其父和鲁斡健在,对于当年重元父子的阴影,导致洪基又改变了主意。
就在延禧登位之时,作为叔祖身份的和鲁斡都依然在世,一度也被尊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直活到乾统十年(1110),享年七十岁。随后耶律淳袭爵魏王,当时约四十七八岁,改出任南京留守,本也受延禧的器重礼遇,他比延禧年长十二岁左右。
从正常角度来看,耶律淳和延禧之间的叔侄关系十多年来并不算差,宛如当年重元与洪基之间有几分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耶律淳在这么长时间内,眼看延禧将大辽一步步推向深渊,虽然心里是有焦虑不安,却没什么取而代之的念头,也不是被家人心腹一通糖衣炮弹就头脑发热。
为了自证清白,耶律淳还将参与耶律章奴一事的妻弟萧敌里、外甥萧延留关押,然后向天祚去信申辩,不久更将萧敌里、萧延留的首级献给天祚。不过耶律章奴得知天祚派人前来责问后,却十分机敏,连夜逃走。
女真金军就此把握机会,阿骨打领军在护步答岗(今黑龙江五常市西)追上辽军主力,左右夹击,这一战将辽军主力基本粉碎,缴获大量物资,也得到不少投降士卒,为此震动附近的渤海部落纷纷归附,金军的实力骤然壮大数倍。
在护步答岗之战前,包括女真还没有正式建立大金前,完颜阿骨打到底拥有多少兵力其实是一个谜。只不过历来口口相传所谓“女真不满万”的说法,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也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野史”。因为,女真能够走到对抗契丹大辽的地步,其实换一个角度已经证明女真部族壮大到一个无法忽视的地步,否则,阿骨打一家当真个个是“超级英雄”,敢挑战两百来年的大辽朝廷?就算他们一家子是,其他普通女真百姓呢?
在天庆三年左右(1113),阿骨打已经大体收服女真各大部落时,据说族人户数就已经达到10万之众,那么以最保守的计算,每户出一人作战也已经过万,何况当时女真举族走上反抗之路,那就是“生死存亡之秋”,所以家家户户踊跃参战,就女真的兵力而言也绝对不止万人上下,这还不包括当时有收编渤海、奚族和初步虏获归顺的一些辽军。
不过也不宜夸大女真当时的兵力,折中来看,女真自身兵力可能就两万多,加上接纳改编一些其他部族能信任作战之人,所以约有三万多较为可信。如此一支精锐在护步答冈击败总兵力在三十万左右的辽军,确实堪称传奇之战。当然,不能认为他们三万多人当真是与全部辽军三十万对决获胜,因为辽军大部分其实是溃逃败走。
当时萧奉先听说耶律章奴从辽东逃回搞事,便提醒天祚说跟从的汉军可能会与章奴勾结为患。天祚就派遣同知宣徽北院事韩汝诲前去遣散南路汉军,这时中军都统萧胡笃调用私奴讨伐追随章奴的一批辽军。耶律阿息保凑巧也从女真逃归,参与对章奴的讨伐。
如此一连串事端可以看到辽军的多重矛盾:既有辽军的败绩,加上耶律章奴搞事,再加上汉军被强行解散。天祚这次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落得以非常糟糕的内外交困而惨败收场,延禧和大辽的败亡就此注定。
原本护卫天祚撤离的亲军据说只剩下五六百人,不得不又重新招募燕云地区的新军护驾至广平甸(属辽代永州东南部,为冬捺钵常驻地,设有行宫。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境东北部大兴安岭西南端)。
魏王耶律淳为撇清责任,亲自前往行宫觐见请罪。此时,感觉已无生路的耶律章奴和少量追随人马竟然犯险偷袭广平甸,他们被投奔契丹的熟女真部阿鹘产大王用三百多精骑击败(阿骨打带领生女真扩大势力时,首先就对付相邻熟女真部的阿鹘产和赵三等两大首领)。
因辽东女真的外部对抗,彻底引爆大辽内部迅速崩坏,那么再审视天祚此人在位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就能够折射他外强中干以及毫无章法的本质。
比如延禧数次派遣使者往女真部落表示要和谈平息矛盾。这本就出于不得已之下的妥协,说好听算“缓兵之计”,争取一下时间进行调整策略,也不完全就属于下策,却流露辽人自视大朝傲慢无礼的一面。
辽人明明已经沦为搞不定女真,否则区区弹丸部落,何必与之和谈?却又不愿表示诚意,似乎“装”都不愿“装”一下,强撑颜面依然摆架子。因之前大辽虽然急剧衰弱,尚不至于真就是军事实力不济,归根结底还是延禧与一众大臣没有更好的策略收服女真。
像史书《契丹国志》载天祚亲征遭到惨败的情形:“天祚亲督诸军进战。少顷,军马左旋三转,已横尸满野,望天祚御旗向西南出,众军随而败溃。”形象说明堂堂辽军之主天祚居然临阵而逃,自然导致辽军军心慌乱,然后造成全线大败。
而天祚之所以临阵而逃,客观上是耶律章奴和耶律淳引起骚动的因素,但耶律延禧本人缺乏对辽军上下的团结激励更是主要原因。何况他就完全不懂军事,全靠列祖列宗积累的威名在勉强支撑。换句话说,哪怕仗着兵马众多,延禧其实也不敢主动与阿骨打正面较量,所以稍有风吹草动,他就方寸大乱,仓惶逃离。
我们站在事后评论角度,任何战场的败退逃跑这种行为,其实说不上多么丢人,但延禧当时逃跑的前因后果,却并不是归于军事角度的“打不赢而逃回”,依然是骨子里懦弱怯战的体现。
辽代东京辽阳府广佑寺佛塔
在耶律延禧此番浩浩荡荡东征一败涂地过后,附近的渤海部落受到女真金军大胜契丹的影响,再次生出另外一番风波。
此前东京留守萧保先为确保辽军能够对付女真,大肆征召渤海百姓充军,挑选组建了两千多人驻守在百草谷(位置不详,辽后期东京的粮食生产比较丰富,也为辽东部主要酿酒产地,推测是某处粮产区),裨将高永昌为这批渤海新军将领。
如前所述,萧保先也是萧奉先的兄弟,高永昌对其作威作福非常不满,带着几十名心腹,借向留守献酒为名,趁萧保先醉酒之际将其杀掉,然后抛出恢复渤海王室的由头。当时东京户部使、真正的渤海王族后裔大公鼎闻变,与副留守高清臣集诸营奚汉兵千余人,一面加强守卫,一面到处搜查高永昌等搞事之人。
高永昌顺利逃回军营,大公鼎随后逮捕几十人论处。据说逮捕犯事者有强行充数的。因为萧保先在当地任职,百姓普遍对萧家兄弟不满,不少人在面对辽军搜查时态度强硬,因而被误认为参与高永昌的举动,受到无辜牵连。
高永昌回到军中再次率一批渤海新军攻打东京。大公鼎等人出城劝说,高永昌大谈契丹君臣的种种问题,城内百姓群情激愤,纷纷帮助高永昌等渤海新军进入。
大公鼎、高清臣等居然失了人心,只得领残兵百余人逃走。随即高永昌四处召集渤海百姓响应入伙,一时间东京一带的渤海义军声势浩大。其他一些不愿意归顺的奚族百姓等,只有四散逃离,局面十分动荡。
天祚得知消息后,命萧韩家奴与张琳率军两万多人讨伐,这一批人马真正得力能战者顶多半数,另外全是仓促招募的流散百姓,根本没有得到整训。张琳任职枢密使虽然有些时间,但他对军事同样毫不擅长。
辽代煌煌两百多年基业,能把一个纯正汉地士人推到领军出征的主帅位上,这种情况堪称凤毛麟角。当年与承天太后有特殊渊源的韩德让一家,论地位是无比尊荣,可多少有些沾亲带故的裙带瓜葛。可此时的张琳完全属于因才华从道宗末年一步步提拔起来的汉地大臣,能够爬到枢密使高位,还带领辽军独当一面,足以称得上打破两百年来的旧俗。按说是一种值得点赞的事情,可遗憾的是,张琳此人并非一个称职的军事人才。
影视剧中的完颜阿骨打形象
张琳原本就打算以契丹传统来委婉拒绝,耶律延禧却认为他是谦虚,强迫其走马上任。辽军的家底已经极为有限,甚至这次匆忙组织的人马,大多数的素质也极为堪忧。按说张琳是知根知底,加上作为一个军事外行,强行带兵作战,根本没有把握。
更糟糕的是另一主帅北院枢密使萧韩家奴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恐怕也知道张琳没有从军经验,搭配一个契丹将领作为协调搭档(这个萧韩家奴的身份不能十分肯定,道宗年间在重元之祸期间有一位奚族首领萧韩家奴是救助洪基的功臣,得封兰陵郡王,后卷入太子浚风波遇害),此人对张琳不够尊重,或者说配合很敷衍,所以出征的结果就可想而知。
当时高永昌掀起的辽东渤海义军声势,据说位于贵德州(辽东军州,今辽宁抚顺市西部浑河北岸的抚顺古城区一带)的大将耶律余睹带所辖广州一并归附。辽代的广州具体资料不多,以史书记载表明是安置渤海百姓的旧名州(见《辽史·太宗纪》天显三年 928)。
也就是说,辽代广州是原本属渤海铁利府管辖的名州,辽军迁徙大批渤海百姓后,把原铁利府的各州重新进行设置。辽代改设广州的位置推测是今沈阳市西南六十里外大高花堡及附近,一度随渤海旧俗称铁利州,后充实大量中原汉地百姓,辽圣宗统和年间改称广州,并下设昌义等县。
但是,辽末大将耶律余睹既然一度响应过高永昌,随后他又如何从这批渤海义军返回到辽方缺少记载,正是他这一次颇为神秘的举动,很快引起萧奉先的针对。
当时伴随金军的接连胜利,高永昌等渤海将领算是看准摆脱辽人的机遇,因此趁机起事。可听到天祚组织一批新军前来讨伐,高永昌等义军还是对辽军声威多少有一些担忧惧怕。他们认为无法独力打败辽军,所以想借助金军的力量,立刻派人求助,同时呼应女真崛起时对外宣扬与渤海同源云云。正如笔者多次提过,女真出自黑水靺鞨,而渤海出自粟末靺鞨,上溯祖宗数代,确实要算同出一脉。
辽天庆六年(1116)闰正月,完颜阿骨打决定把握这批渤海义军起事带来的机遇,命完颜斡鲁(撒改之弟,粘罕之叔父)统领内外诸军,以支持和试图收编高永昌等渤海军为名进入东京辽阳府,很快打败萧韩家奴和张琳的拼凑出来的两三万人马(《金史》称击破辽军有六万之众感觉也是夸大,可能算上攻打和攻占一些周边其他军州的辽军)。
完颜阿骨打塑像
随后四月,阿骨打要求高永昌撤销建号(《渤海国志长编》记高永昌已经建号大元,有年号隆基和应顺,即1115和1116年),彻底归顺女真大金,但有些自立野心的高永昌表示拒绝。完颜阿骨打果断率军出击斩杀高永昌,抢夺东京辽阳府地界,金人势力就此占据辽东的大部分地区,也开始吸纳各族百姓,壮大人马,准备全面出击消灭辽军。
此后辽人听闻金军逼近,每每就不想抵抗,而是尽快避敌逃跑,所以大辽败亡之糟糕,并不比后来的大宋体面多少。也可从侧面表示,天祚之前亲征失败一役确实已令主力损失大半,再加上仓惶溃逃一部分,造成随后当真是一败涂地。天祚这一战的失败已基本注定了必然的覆灭。
再说当时溃逃的残余兵力,真能返回各镇的恐怕顶多两三成,恰恰也是这些已经心胆俱寒的士卒,感染其他各地士气加剧萎靡。何况连大辽天子都是提前开溜,这些全都是对辽军整体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因素。
此后的耶律延禧留给世人的印象,那就是仅仅身边有着一批亲随护卫,然后在漠北广袤大地到处乱跑躲避金军。
从过去的契丹来说,天子身边往往跟着最精锐能战的亲军,但天祚在位时候已经是末代,哪怕耶律延禧此后也还时不时聚起数万人马充当扈从亲军,且不说史书所记有无水分,想要靠他的能力带领这些残余兵力支撑社稷,已经属于是痴人做梦了。
从天庆七年(1117)到保大改元(1121),大约四年光景,天祚经历耶律章奴和渤海高永昌的背叛,叔父耶律淳被人拥立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难堪,他的心理感到十分压抑和窝火,居然还依然发生越来越扭曲负面的变化,大辽不亡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