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本溪湖畔陈年往事(补记)

发布时间:2025-05-17 13:21  浏览量:4

小序:

以下讲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陈年往事。时间虽已过去了几十年,仍恍如昨日,记忆犹新,就像陈年老酒,存放越久越有味道。

诚如林海音先生在《城南旧事》中写的那样: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过,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慢慢地想,慢慢地写,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关于童年、少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其中的内容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清纯和真诚。下面的文字,近乎素描,不加粉饰,原汁原味,希望也能唤起读者朋友的一些记忆。

下棋

琴棋书画,号称四雅。棋,乃四雅之一,从古至今,皆有痴迷者。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下象棋。马走日,象走田,小卒一去不回还,炮打隔山子,如此这般的棋规棋语,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熟记于心,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已经粗通大概。可惜,对于下象棋,我的兴趣并不大,学棋,只是迫于父亲的压力而已。就像那个成语小故事“其父善游”一样,父亲擅长游泳,儿子却未必,不能生搬硬套。

那个时候,我父亲干的是体力工作,三班倒,很累。对他来说,能够忙里偷闲,下几盘象棋,是很惬意的事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手头有几本象棋书,里面收录有《橘中秘》、《梅花谱》、《烂柯神机》等传统棋谱。民间流传的“弃马十三招”,就是《橘中秘》中的经典招法,已经称誉江湖数百年了。《橘中秘》,是明代朱晋桢编辑的中国象棋棋谱,与《梅花谱》并称为两大传世象棋谱,历来为擅奕者所推崇。

下棋么,总是要有对手的,所以呢,古人称下棋为对弈。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一首名为《约客》的七言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后两句,约人之状可谓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下棋,可以怡情悦性,也可以造就棋痴。

那个时候,我父亲常常是下了班,把既是工友又是棋友的同事直接带回家。先吃饭,后下棋,冬天冷在屋里下,夏天热在院子里下,春夏秋冬乐此不疲。当时,我还小,记得有时候父亲和工友会从傍晚下到深夜,没完没了。母亲脾气好,沏茶倒水,从不怠慢客人,即便棋下到很晚也能忍受,从无怨言。我不喜欢父亲下棋下得很晚,但是没有办法。这也是后来我不愿意再进一步学棋的原因,看到父亲约人在家里下棋,就会躲得远远的。

父亲喜欢下棋,对下棋可以说是情有独钟。那个时候,我家的邻居也有喜欢下象棋的,父亲就常常约他们到家里下。春夏秋三季,天气好的时候,父亲还会拿上棋盘,到离家不远的一块小空地去下。下棋的棋友,基本上就是那么几个人,棋艺水平差不了多少。下棋的时候,旁边常常围着一圈人,看棋的那种投入状态一点也不比下棋的差。有时候,还会忍不住支支招,好不热闹。

一转眼,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五月的大山

辽东山区,群山起伏,峰峦叠嶂,深林覆盖率很高,有许多的原始次生林。我家后面就是大山。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在跟着父亲,还有邻居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到山里去。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大山就会展现出不同的面孔。辽东地区,是清王朝的肇兴之地,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对辽东老家的龙脉推行了一系列的封禁政策。所以呢,一直以来,辽东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听听我家后面山的名字,你就能想象到百十年前这里的景象,比如说熊瞎子沟,比如说狍子圈。万山纵横,猛兽出没,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真实的模样。熊瞎子沟,肯定是熊出没的地方,或许是熊的老巢也说不定。狍子圈,从名字上看,这里一定活动着成群结队的狍子。从生物链的角度看,有食草动物,就会有食肉动物,老虎、豹子、狼一类的猛兽,也一定曾在这一片活动。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态环境曾经是多么的好。

小时候,特别喜欢五月的大山。暮春初夏,大山里参差错落,高低不等的树木,刚刚长出嫩叶,那种新绿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大山里的林木有几十个品种,最常见的是柞树。柞树,可以养蚕。柞蚕丝,就是柞蚕吐的丝。到了端午节的时候,野生的芍药花就会如期绽放,那可真是万绿丛中几点红,意境宛如桃花源。这个时候进到山里,还可以听到布谷鸟的叫声。绿野仙踪,空山幽谷,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便是。临近端午节的时候进山,还可以采摘到酸酸甜甜的野生山樱桃。粉红色的樱桃挂在绿叶之间,一丛一丛的,又好看又好吃,充满了诱惑力。我小的时候,吃水果几乎是奢望。父母花钱买水果,基本上属于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自己采摘应季的野生水果,就成了既省钱,又解馋的重要手段。端午节前后,在山里,还可以采摘到野生的青杏。“花褪残红青杏小”,这个时候的青杏,又酸又涩,几乎无法忍受,但那个时候硬是可以吃上一把。当然,杏仁是不能吃的,太苦了。剥开青杏以后,白色杏仁是软的,一挤一汪水。这个时候,在山里还可以采到清香可口的山野菜,什么猫爪子、蕨菜、笔管菜、大耳毛、山马齿等等,都可以采到。还有就是,五月中下旬,山上成片的槐树也开花了。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邻居的小伙伴们带上镰刀,挎上筐,到山里去采槐树花。槐花的清香,被初夏的风吹得很远很远。槐树花拿回家里以后,母亲就用它做食材,搅拌上玉米面,然后上锅蒸,于是一种散发着槐花清香的美食就做成了。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地道的绿色食品,既美味,又健康。尽管过去了许多年,每到槐花飘香的五月,我就会想起母亲做的槐花糕,想起那些温馨的时光。

练拳

小时候,特别喜欢听邻居大哥讲《水浒传》里的精彩故事。里面的江湖好汉,大都是擅使枪棒的武林高手。为故事里好汉们的身手所吸引,也想练得一身好武艺。那个时候呢,武松醉打蒋门神的那几招最吸引人,什么玉环步,鸳鸯脚,听起来就很神秘。据说呢,武松练的是醉八仙拳,他和岳飞、林冲,都跟一个唤作周侗的拳师学过武艺,打蒋门神的时候,用的就是醉拳。于是呢,对醉拳心生羡慕的几个小伙伴,就傻傻地琢磨起玉环步,鸳鸯脚来。玉环步,说的是杨玉环醉酒之后的步态,东倒西歪,飘忽不定。鸳鸯脚,说的是腿法成双成对,招法连环。还别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少有点模样了。

有人说,武术是流动的文化基因,这话很有道理。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许多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闯关东到了东北。在把劳动技艺、生活技艺带到了东北的同时,他们也把武艺传到了东北。一代又一代,许多拳术得以薪火相传。我小的时候,在辽东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拳种有螳螂拳、鸳鸯拳、地躺拳、燕青拳、通背拳、翻子拳等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住户的房汕头,或者树林的空地里,练拳场地随处可见。打拳的、摔跤的、举重的,司空见惯,练习者多为青少年。

我有个同学,不知道跟谁学了几招螳螂拳,每天晚上都在房汕头的空地上练习。后来,我和另外几个同学,也跟他学练起来。什么崩锤、圈锤、窝肚锤,每天都要练上几十遍上百遍。螳螂拳,是象形拳,勾搂缠打,长短兼备,而且,手手相连,多组合招式。

盛夏时节,七、八月的晚上,满天星斗。练拳之余,吃上几口凉水泡着的黄瓜、西红柿,那感觉真是太爽了。练拳强健了体魄,陶冶了性情,也带来了乐趣。

许多年后,电影《少林寺》上映,武术热遍中华大地,许多老外也喜欢上了中华武术,功夫,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中华武术具有多么神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