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心跳,具象化了!看这座戈壁油城历经70年的精彩蝶变
发布时间:2025-07-11 19:33 浏览量:1
七月
戈壁燥热的风
掠过克拉玛依东北角的黑油山
这里奇妙的地质景观
迎来了一群好奇的游客
他们围在一个个“会呼吸”的油池边
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些翻滚的黑油泡
它们从黏稠的油层中缓缓鼓起
在池面“咕噜咕噜”地连串冒泡
据专业人员测算
油膜的振动频率为200到400赫兹
接近人类心跳基频的泛音频段
被称为“大地的心跳”
此时,如果将镜头从黑油山拉开,俯瞰整个克拉玛依,会感受到另一种充满活力的“心跳”。抽油机的古老律动与现代化工厂的几何棱角并存,工业的轰鸣与都市的活力交响。
从黑油山油泡那原始而顽强的“跳动”,到遍布戈壁的抽油机虔诚而规律的起伏;从炼塔低沉轰鸣的工业脉搏,到都市霓虹闪烁、科技园区拔节生长的蓬勃生机……克拉玛依的“心跳”从未停止,又在时代的熔炉中不断淬炼、蝶变。
戈壁破晓!叩醒沉睡的黑油山
黑油山。
1955年,新疆克拉玛依,黑油山(“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狂风呼啸的戈壁深处,零星油苗悄然渗出地表,在灼热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乌光。
一位名叫赛里木的维吾尔族老人,用葫芦和毛驴,悄然揭开了这“地火”的秘密。他发现岩缝渗出的黑油能点灯、润滑车轴,便细心收集,驮到集市换取生活所需。银须飘飘的赛里木,用最朴素的智慧,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聆听大地油脉的“先行者”。
风城油田作业区SAGD一号采油站稠油生产现场,高高耸立的竖式抽油机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戈壁之中。
彼时,无人知晓,这片沉寂万年的荒芜之地,即将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自力更生史上的第一块基石。
“没有石油,飞机、坦克还不如打狗棍!”朱德元帅的忧思,道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焦渴。
1955年6月14日,一个铭刻史册的日子。独山子矿务局地质调查队的8人先遣队,骑着马和骆驼,带着简陋的行李与工具,挺进黑油山腹地。罗盘指路,地质锤叩问大地,在无垠寂寥中,执着寻找“工业血液”的蛛丝马迹。
“铺盖卷、地质锤、手镐、罗盘、测绳,是我们全部的家当。白天戈壁滩像烤炉,晚上一场大风,帐篷说掀就掀!可一看到原油从岩缝自然渗出,我们都激动坏了!每个人都坚信,这里藏着大油田!”85岁的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退休地质专家王福来声音里仍有当年的兴奋。
风餐露宿数月后,1955年7月6日,在黑油山一个小土丘上,克拉玛依一号井开钻(以下简称克一井)。独山子矿务局1219青年钻井队队员在钻台前立下铮铮誓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
1955年10月29日,钻头挺进620米深时,积蓄万年的力量终于破土!一股乌亮的油柱,如挣脱束缚的“油龙”,挟着地心的轰鸣冲天而起。那一刻,时间凝固。
“当时整个井场沸腾了!大家欢呼,跳跃,热泪盈眶……”王福来的声音哽咽,“戈壁滩上的汗,都为了这一柱油流。这喷出来的,是油,更是咱石油工人的脊梁骨!”克一井的喷涌,不仅宣告了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更点燃了新中国石油勘探的燎原之火。
游人参观克一井遗址。
如今,在克一井遗址旁,几座低矮的地窝子静默伫立。游人弯腰钻进这半地下的居所,指尖拂过粗糙的土壁,仿佛能触摸到那段用青春炙烤荒原的滚烫岁月。它们是拓荒者最初的居所,是激情燃烧岁月最原始的胎记,无声地烙在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
油脉纵横!锻造能源基地的筋骨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在新疆克拉玛依诞生!喜讯如惊雷,滚过戈壁,震动全国。
1956年10月1日,国庆盛典。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巨大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此后,《克拉玛依之歌》响彻大江南北。西北边陲的克拉玛依,吸引了全国目光,点燃了在荒原建设现代化石油城的梦想。
新疆油田奏响油气上产“春之曲”。
号角吹响!1956年,党中央发出“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号召。一场举国之力的大会战,在戈壁深处浩荡展开!石油工人、技术人员、转业军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栖身简陋的“地窝子”,啃窝头就咸菜,喝苦涩的地下水,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在亘古荒原上垒起石油之城的雏形。
“那时的克拉玛依,处处热火朝天!”78岁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原油建公司退休工程师李建国眼中重现当年的激情,“钻机轰鸣昼夜不息,大卡车在无路的戈壁压出新道,尘土漫天。石油工人几班倒,连轴转,家都顾不上。”
油田开发突飞猛进,城市筋骨也在荒芜中艰难起步。帐篷、地窝子渐渐被砖瓦房取代。学校、医院、商店……生活设施从无到有。一座因油而生、为油服务的城市,在风沙中顽强生长。
1958年,克拉玛依正式设市,成为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艰苦卓绝,终结硕果。1959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单一开采难以为继,油田的稳定产出,呼唤着产业链的延伸。
1959年2月13日,凛凛寒风中,克拉玛依炼油厂(现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破土动工。这不仅是油田建设的里程碑,更是城市转型的新起点,标志着从“采油”向“炼化”的历史跨越。
“建厂初期,设备简陋,工艺全靠摸索。”克拉玛依炼油厂退休工人张志强感慨,“我记得催化裂化装置发生过一次严重故障,技术人员和工人并肩作战,吃住在现场,连续三天三夜,终于排除了险情。”
炼油厂的成功投产与扩建,解决了原油出路,提升了产业价值,为克拉玛依注入了强大的工业动能,实现了从“油田”向“石油石化基地”的迈进。
一条产业链,激活一大片。依托油田资源和炼化能力,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相继兴起,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克拉玛依钻井公司、独山子炼油厂等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产品从传统能源延伸至高附加值领域。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全景。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以新疆油田环烷基稠油为核心,打造出航空煤油、水工沥青、彩色沥青等特色产品,支撑三峡大坝、青藏公路等国家工程建设。独山子石化公司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POE产量突破万吨大关,溶聚丁苯橡胶技术实现新突破,向着建设化工新材料国家级原创技术“策源地”进发……
新时代的号角更劲。新疆实施“十大产业集群”战略,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位居首位。克拉玛依,作为核心承载地,依托数十年积累,逐步构建起从勘探开采、炼化到精细化工、新材料,从装备制造到技术研发的完整、高附加值产业链。这座戈壁油城,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石油石化的脊梁。
新疆油田环玛湖地区重点产能建设区块——金龙2井区钻井作业现场。
漫步在今日的克拉玛依,“油味儿”仍是它最深的底色。早期笨重的钻机、炼厂退役的旧装置、曾奔忙的油田铁路……这些散落的工业遗产,早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城市的年轮与记忆。
它们是克拉玛依从荒芜中走来的见证,是镌刻在城市灵魂深处的文化图腾,讲述着筚路蓝缕、产业报国的动人故事,记录着戈壁油城蝶变为现代化工业重镇的壮阔历程。
多元裂变!重塑石油城市的气质
吉庆油田作业区。
随着资源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作为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也面临着重塑发展坐标的挑战。今天,这座深植“油脉”的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数智赋能为羽翼、绿色转型为底色,奋力书写着国家级能源基地在新时代的升级答卷。
根基在油,突破靠新。新疆油田不断推进技术革新,自主研发SAGD等核心技术,提升稠油开采效率,建成国内最大的环烷基稠油生产基地;深化地质认识,创新勘探技术,稳步开发玛湖油田,《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疆油田光伏基地。
在稳固石油石化支柱产业的同时,一场深刻的“多元蝶变”已然开启。新能源、数字经济、文化旅游……新兴产业布局加速。
不久前,中国石油首个百万吨级电厂烟道气碳捕集项目——新疆油田264万千瓦新能源及配套煤电碳捕集一体化项目(一期)碳捕集项目在克拉玛依正式启动。“我们正在利用克拉玛依得天独厚的新能源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疆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齐克建说。
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的监控大屏实时显示油田生产动态数据。
克拉玛依退休石油工人龙保祥怎么也没想到,克拉玛依冬季的刺骨大风、夏季的阳光炙热,曾让老一辈石油人吃尽苦头,现在居然成了发展高端、智慧、绿色算力产业的优势。占地15.09平方公里的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区,是进军数字经济的桥头堡。这里已建成6个大型数据中心,容纳标准机柜6.5万个,智能算力高达17000P,崛起为新疆乃至西北举足轻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高地。
“这里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园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发展局局长高波说,“他们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活力,是驱动未来的强劲引擎。”
产业的多元拓展,重塑了城市骨骼与气质。昔日风沙漫卷的戈壁,已华丽蜕变:楼宇如林,切割着澄澈的天际线;大道如网,高效串联着产业与生活;绿荫匝地,繁花似锦,公园里笑语盈盈,戈壁新城处处焕发生机。
1971年来此的上海知青胡女士回忆,“如今超市商场、公园学校医院一应俱全,生活便利舒适,幸福感越来越强。”
游客参观黑油山景区。
独特的石油工业遗产与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在此碰撞出旅游的“金矿”。黑油山景区,让人震撼于大地“伤口”渗出的自然奇观,沉浸于油田开发的史诗现场;世界魔鬼城,奇峰嶙峋如外星城堡,风蚀的沟壑讲述着时间的故事。“厚重的工业历史与壮美的自然景观交织,确实震撼心灵。”一位游客由衷赞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克拉玛依世纪公园穿城河畔,78岁的郝玉生带着8岁孙女悠然漫步。几步之遥的汇嘉滨河广场,诱人香气弥漫,天南地北风味汇聚。不远处,市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欢声笑语。河中心,水幕电影流光溢彩,引得孙女阵阵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