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杀关羽,夺下荆州的吕蒙,为何在庆功宴后就神秘暴毙?
发布时间:2025-07-08 20:31 浏览量:1
庆功宴变追悼会!
东吴大都督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擒杀武圣关羽,功高盖世。
孙权为他大摆筵席,金樽美酒,歌舞升平。
可转眼间,这位战神就七窍流血,暴毙当场。
是关羽的冤魂索命?还是孙权的鸟尽弓藏?
都不是!
真相,远比鬼神之说更让人不寒而栗。
那只看不见的黑手,今天依然在我们身边徘徊。
“子明,此战若成,孤与你共享荆州!”
孙权拍着吕蒙的肩膀,眼神里是火焰,是期望,也是不容置疑的压力。
这哪是封赏,这简直是拿身家性命在做抵押。
当时的东吴,就是个“压力锅”。
北边曹操虎视眈眈,西边刘备磨刀霍霍,自己偏安一隅,不进则退。
荆州,就是那个唯一的“出气阀”。
拿不下荆州,东吴就得一直憋屈着,指不定哪天就炸了。
吕蒙,就是孙权选中的那个去拧阀门的人。
他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凶险吗?
关羽是何等人物?“威震华夏”四个字,是曹操都吓得想迁都的认证。
吕蒙心里明镜似的,这一票要是干砸了,别说封侯拜将,自己小命都得搭进去。
这就像今天一个创业公司的CEO,赌上了全部身家去和一个行业巨头抢市场,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地干活。
吕蒙就是在用自己的命,为东吴的国运做一场豪赌。
这场赌局,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悲壮。
他赌的,又何止是战争的胜负?
想骗过关羽这只“老狐狸”,可不是请客吃饭。
吕蒙直接开启了“影帝”模式。
他对外放出风声:“我病了,病得很重,要回建业养病了。”
那演技,绝对是奥斯卡级别的。
他躺在病榻上,面色蜡黄,气若游丝,见了谁都咳嗽两声,活脱脱一个痨病鬼的样子。
为了让戏更真,他还主动把自己的都督大印交了出去,推荐了名不见经传的“书生”陆逊接替。
这一招,简直是“孙子卖田——不心疼”。
关羽的探子回报说:“吕蒙那家伙快不行了,换了个毛头小子上来。”
关羽一听,捻着胡须哈哈大笑:“竖子不足与谋!”
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吕蒙的“瞒天过海”之计。
关羽大意失荆州,那可是老太太的被子——盖(概)有年矣。
他一放松警惕,就把荆州的精锐部队全调去打樊城了。
可谁能想到,吕蒙这场“病”,演着演着,却可能成了真?
为了骗过关羽,他是不是真的折腾过自己的身体?
这背后的心力交瘁,谁又能体会?
吕蒙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兵不血刃拿下了南郡。
但他们踏入的,不只是胜利的殿堂,更是一个巨大的“瘟疫培养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史书记载:“是岁大疫”。
短短四个字,背后是尸横遍野,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这场瘟疫有多恐怖?
它就像一个蒙着眼睛的死神,在荆州城里随机抽签。
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抽到谁,谁就得死。
东吴的“江表虎臣”蒋钦,就是在回军路上病死的。
孙权的堂弟孙皎,也同样没能逃过这一劫。
吕蒙呢?
他拿下荆州后,没有立刻凯旋,反而一头扎进了安抚民众的工作里。
《三国志》里写着,他“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
一位大都督,穿行在疫病横行的街巷,亲自给病人送药,给饥民送粮。
他周围的空气里,飘荡着死亡的气息。
他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行走的“病毒源”。
这到底是仁义之师的典范,还是一个英雄在用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一块冰冷的土地?
他躲过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却没躲过这无形的敌人。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吕蒙的死,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过劳死”。
我们来盘一盘他倒下前的“工作清单”:
首先,是战前的巨大精神压力。长达数月的潜伏、伪装、算计,心力交瘁,这叫“心理透支”。
其次,是“扮演”病人。为了让关羽信服,吕蒙很可能真的用了一些方法让自己的身体显得孱弱,这叫“生理预支”。
然后,是荆州大疫。他身处疫区核心,日夜操劳,病毒入侵的风险MAX,这叫“环境狙击”。
最后,是战后的安抚工作。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面对一个百废待兴、人心未附的荆州,他的工作量比打仗时只多不少,这叫“身体赤字”。
旧疾、新疫、心力、体力……所有的损耗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漩涡。
孙权为他遍请名医,“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甚至请道士为他向上天祈命。
可这时的吕蒙,就像一部超负荷运转到零件全部报废的机器,再高明的修理师也无力回天了。
他的死,不是鬼神作祟,而是一个顶级“打工人”,在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最辉煌的KPI后,油尽灯枯的悲壮落幕。
他用生命,换来了东吴未来几十年的国运。
这笔交易,究竟是值了,还是亏了?
回顾全文,吕蒙之死的核心,并非关羽的冤魂,而是一个英雄在时代洪流、巨大压力和致命瘟疫的多重夹击下,走向“过劳”的必然悲剧。他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东吴的未来,却也让自己这颗将星过早地陨落。
如果让你用健康甚至生命,去换取一份足以让你名留青史的成就,你愿意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点赞、转发,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西晋)陈寿 撰
《三国志注》 (南朝宋)裴松之 注
《建康实录》 (唐)许嵩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