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心内科主任提醒:心脏不好的中老年人,6种药物尽量少碰

发布时间:2025-07-08 17:49  浏览量:1

你知道吗?每年一到三伏天,心内科急诊室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不是中暑了,就是晕倒了,还有不少人莫名其妙心慌气短,结果一查,问题不是天太热,而是药吃错了。

很多人都以为,药嘛,医生开了就吃,吃好多年了也没事,怎么可能一到夏天就出问题?可偏偏,三伏天这个“人间高温地狱模式”,对我们身体的考验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特别是心脏本来就不太争气的中老年人,吃错药、吃多药、吃混药,分分钟出大事。

别小看夏天的那点热,它对心血管的冲击,比你以为的要大得多。

三伏天是什么概念?不是热那么简单,是“热+湿+闷”的三重暴击。高温让皮肤大面积出汗,水分和盐分都在流失;湿气重又让身体排不出去;加上空调猛吹,冷热交替一刺激,血管跟弹簧一样忽收忽张。心脏就像个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撑不住的那一刻,就是突发事件的起点。

这时候,就成了双刃剑。用得对,是救命稻草;用错了,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到底哪6种药,心脏不好的中老年人三伏天得格外小心?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种:利尿药,排水过头出大事

很多心衰、高血压患者都在吃利尿药,比如呋塞米、螺内酯。平时用得好好的,但一到夏天,出汗多、吃得少,本身就脱水,再加上利尿药一逼,体内水分、电解质“全军覆没”,低钾、低钠、低血压直接找上门。

你可能以为“我喝很多水了呀”,但问题是:水喝了,钠钾没补,等于没用。

尤其是老年人,口渴反应都迟钝了,不渴不喝,结果肾脏一拉闸,心脏也跟着罢工。

三伏天用利尿药,要么减量,要么停一停,得听医生的。别自己当“药神”,乱来后果自负。

第二种:降压药,压得太低反伤身

高血压的人,最怕血压高?不!在三伏天,血压太低才危险。高温扩张血管,本来就容易低压,再吃降压药,血压直接掉到谷底,反而供不上血,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甚至晕倒猝死,都是常见的结果。

尤其是清晨起床或者洗热水澡的时候,血压“咻”地一下就下去了。

那是不是不吃降压药?也不是。重点是:监测血压,灵活调整剂量。如果平时吃两片,这几天血压不到110,就得和医生沟通,看看是不是该减一片。

千万别一厢情愿地坚持“按时吃药”,那是春秋时候的血压,不是三伏天的剧本。

第三种:抗心律失常药,用不好反成“节奏终结者”

像胺碘酮、普萘洛尔、维拉帕米这些,都是调节心跳节奏的“大招”。但在三伏天,身体的电解质平衡被打乱,尤其是钾、镁一低,这些药一上阵,心跳不仅没稳住,反而可能更乱。

说白了,就是节奏本来就乱,加了个“节拍器”,结果节拍器也抽风了。

有些人还会自己加剂量,觉得“最近心跳有点快,多吃半片压一下”,这是拿命开玩笑。

三伏天这种时候,心率变异性本来就大,抗心律失常药要慎之又慎,别随便加量。

第四种:抗凝药,热天流汗多,血液浓稠更容易“堵”

很多心房颤动、冠心病、脑梗病人都在吃阿司匹林、华法林、利伐沙班这类抗凝药。平时吃着挺好,但三伏天出汗多、饮水少,血液变浓稠,微循环变差,凝血风险反而上升

有些人以为“我吃了抗凝药,就不会血栓了”,错!抗凝药不是护身符,它需要良好的水分、电解质、代谢环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而且很多抗凝药还怕热、怕忘吃、怕乱吃,比如华法林,夏天吃点绿叶菜都能影响效果。

记住:三伏天吃抗凝药,一定要定期验血、补水、别断药。

第五种:消炎止痛药,没烧也别乱吃

常见的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这些药消炎止痛没问题,但副作用也不小。尤其是会影响肾功能和心脏负担

在三伏天,肾早就累瘫了,血管也在高温中苦苦挣扎,这时候再来一粒布洛芬,无异于雪上加霜。更何况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早上起来腰酸背痛,来一粒止痛药”当早餐吃,长期下来,心肾都吃不消。

除非疼得受不了,否则夏天慎用这类药。特别是长期吃这类药的风湿、关节炎患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心电图。

第六种:安眠药,夜里一粒,白天进医院

睡不好,是很多老年人的“通病”。一到夏天更严重——热得睡不着,翻来覆去,空调又吹不得,最后只能求助安眠药。

但你知道吗?很多安眠药会加重心率抑制、呼吸抑制,甚至影响循环系统。

特别是本身心功能就差的,吃了药后血压一低,心跳一慢,夜里出事都没人知道。

安眠药和心脏病的其他药物有“打架”风险,比如和β受体阻滞剂一起用,副作用翻倍。

所以别拿安眠药当糖吃。失眠不是病,乱吃药才是病。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那我们中老年人是不是夏天干脆别吃药了?当然不是。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怎么调整”。

三伏天是心脏病的“试金石”,也是“火眼金睛”。你平时看不出来的问题,一到夏天,全都暴露了。这时候,药物管理就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是你、家人、医生三方配合的系统工程。

三伏天对心脏不好的人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存考验”。

想安全过夏,记住几个硬核建议

保持水分,但别猛灌白开水,适量补钠补钾;
监测血压血糖血电解质,别凭感觉吃药;
一旦出现头晕、乏力、心慌、胸闷,别撑,立刻就医;

用药调整时,一定要和医生沟通,别自己拍脑袋。

说到底,三伏天不是不适合吃药,而是不适合“闭眼吃药”。

夏天的危险不是你看得见的太阳,是你忽略的那些“平时吃得好好的药”。真正的健康,不是“啥都不吃”,也不是“啥药都吃”,而是吃得明白、吃得合适、吃得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夏,别让三伏天成为你心脏的“滑铁卢”。

你身边有没有人因为夏天吃药出过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知道的“药物乌龙”故事,咱们一起涨知识,护好心脏,稳稳过夏!
留言区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10-46.

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3):4911-491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