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多地高温出现重症病例,这些因素会加剧“热射病”
发布时间:2025-07-08 17:50 浏览量:1
今年的气温,真的是不讲道理。中午出门五分钟,感觉像进了蒸锅,脚底板都能煎鸡蛋。连续几天,北方多个城市气温飙破40℃,不少地方的地表温度甚至超过了60℃。
在这样的天气里,光是多喝点水、吹空调已经远远不够了。各大医院急诊室也忙得不可开交,持续高温让“热射病”这四个字频频出现在医生的病历上。
热射病听上去像个离我们很远的名词,但它其实离日常生活近得很。尤其是户外工作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稍不留神,一场中暑可能就升级成了热射病。而一旦发展到重症,死亡率是可以达到50%以上的。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摆在医生面前的真实病例。
很多人会觉得热射病就是“热过头了”,但其实它比普通中暑严重得多。中暑分为轻度的先兆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再到最严重的热射病。热射病就是这条线的“终点站”。
到了这一步,人的体温会迅速飙升到40℃甚至更高,身体的散热机制彻底崩溃,多个器官开始“罢工”,特别是脑部、心脏和肾脏,最容易先出事。
在临床上,热射病的识别并不算难,但问题在于它来得快、进展猛。有时候,从出现症状到陷入昏迷,只需要短短几十分钟。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是反复强调,在高温天,千万不要等“难受得不行了”才去医院。尤其是一些“高危因素”,往往会让热射病来得更凶、更急。
年龄大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老年人因为汗腺功能减退,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一旦体温升高,很难靠出汗降温。而且很多老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这些基础病在高温环境下,像是给身体背上了“沙袋”,一旦中暑,很容易快速发展成重症。
还有一些人喜欢在天气热的时候运动,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照跑步、照打球不误。但就是这些自认为“扛得住”的年轻人,往往更容易忽视身体的异常信号。
医生在抢救时常说一句话:“最怕的就是年轻人中暑。”因为他们往往是在极度高温下还在高强度运动,新陈代谢本就旺盛,体温上升速度更快,一旦中暑就直接跳过轻症,直奔热射病而去。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药物和慢性病。比如说,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人,有时会服用利尿剂,这类药物会增加体液流失,一旦出汗过多、补水不足,就更容易脱水,血容量下降,器官供血不足,中暑的门槛也就被拉低了。
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抗精神病药、抗过敏药,会影响大脑对体温的调节,等身体察觉热到了危险点时,可能已经晚了。
在高温天,住在顶楼、通风不良的房间,也是一种“隐形风险”。封闭的环境会让热量越积越多,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楼道没电梯、房间无空调,住户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旦发生体温调节障碍,很难及时发现和干预。
医生在接到这类病人时,往往已经是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状态,抢救难度极高。很多人对热射病的理解还停留在“多喝热水、多吹风扇”这种层面,但实际上,一旦发展为热射病,仅靠物理降温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候,体内已经出现了炎症风暴,器官在高温下像“电器烧坏了线圈”一样,功能迅速衰竭。
肾功能损伤、肝酶升高、肌肉溶解、凝血障碍……,每一项都可能是致命的。医院里,医生常常需要用到血液净化、冰毯降温、补液维持循环等一整套抢救手段,才能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天气一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关窗开空调,但长时间处于密闭空调环境中,也可能让身体的温度调节能力“退化”。尤其是突然从高温户外进入冷气房,身体瞬间经历“冷热冲击”,可能导致血压波动,也会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稳定。
更别说一些人喜欢开着空调盖着厚被子睡觉,这种“极端养生法”,在医生看来就是给身体设置障碍。真正的降温,是让身体逐渐适应、不过度刺激,而不是一冷一热地折腾。
另外,不要以为只有白天热才危险。夜间高温的危害其实更隐蔽。有研究显示,连续几晚室温高于26℃,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尤其是那些没有空调、靠电扇度日的家庭,夜里汗湿被褥、翻来覆去睡不着,身体得不到休息,热应激就会积压在体内,第二天再一暴露于高温,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防范热射病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前干预”,而不是等到症状明显了才处理。比如说,户外工作者应该适当调整作息,避开中午最热的时段;
老人和孩子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家中常备温度计、湿度计,及时掌握室内环境的变化。同时,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当你觉得渴的时候,其实身体已经缺水了。
像一些容易出汗的人,出汗不仅带走水分,也带走电解质。口干、乏力、头晕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我撑不住了”。这时候如果还继续暴露在高温下,就很容易发生热衰竭甚至热射病。所以医生才会反复强调:高温天,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命。
热射病不是“夏天的专属名词”,而是实实在在会要命的急症。每一个被送进急诊的患者背后,都是一连串被忽视的信号。它不分年龄、不挑体质,只要你暴露在高温环境里,没有做好防护,它就可能找上门来。
现在天气还在持续升温,热射病的“高发窗口”并没有结束。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与其等着应急抢救,不如从现在开始,把那些可能加重风险的因素一个个排查清楚。
别等身体亮红灯了,才想起该刹车。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1.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
2. 《高温环境下中暑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中国公共卫生,2022年
3. 《热射病相关多器官损伤的临床特点与应对》,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