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大连老照片,日本捕鲸船出没长山列岛,海边盐田头一回见

发布时间:2025-06-02 14:57  浏览量:11

滨城大连风景优美,有着“北方浪漫之都”的美称。大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祖先在此生活劳作,1899年正式命名为大连市。

若想了解一座城市,不妨探寻它的历史。接下来为大家呈上一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连郊区的旧照。这些经过上色处理的黑白老照片,真切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大连的景象,部分照片就连大连本地人都未曾见过。

照片摄于1930年,画面里是一片较为密集的住宅区,其位置处于大连市的王家屯。居住在此处的居民大多为外来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地区。

他们从远方奔赴而来,来到大连打工谋生,大多在大连的部分港口码头从事搬运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这里立足,最终决定在王家屯定居下来,此地也因此成了一个聚居地。

宛如一串闪耀的宝石般的长山列岛,静卧在渤海的深处。照片里呈现的是长山列岛中的大长山岛,此岛处于长山群岛的中部位置。

岛屿上景色迷人,存有众多人文建筑,还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像美人礁、骆驼礁、千古风帆石、长海第一门等都是知名景观。

秋收时节,大连乡村的郊外。在一处农家的场院门前,平铺着饱满的高粱穗。一头被蒙住双眼的毛驴,正拉着石磙绕圈。经过多次碾压,高粱籽便能脱离外壳。

东北地区的土壤十分肥沃,在那时的大连,高粱属于最为主要的农作物。高粱经过碾磨,去除皮层后形成的颗粒状成品粮食,被称作高粱米。

这张相片是在大连的大长山岛拍摄的。不远处,有几处院落,房屋后方是一大片农田。远方的那座山,便是四块石屯南侧的南路坨子山丘。

一座纪念碑伫立在山顶之上。那是在日俄战争期间,由日本人所立。彼时,日本海军为了进攻旅顺口,与俄国海军在此地展开了战斗。

彼时,这个临近大海的区域被称作貔子窝,也就是如今的皮口。此处应是海水退潮后的海滩,泥泞不堪。

在那满是泥泞的沙滩上,停泊着几艘帆船。有两个男人正费力地推着一艘载有一些货物的小船向前走。

当时坐落于大连西岗子区域的天齐庙,也称作天后宫,便是这座建筑,它于1908年开始修建。该建筑有三间的面阔,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绘,有两名道士正立于门前的台阶之上。

此张照片是在1925年拍摄的。彼时,大连百姓把天齐庙称作“东关大庙”。然而,受历史因素影响,如今这座东关大庙已然消失不见。

此处为地处大连长山列岛的海洋岛港口,这儿海面平静,是极为优质的港口。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地却成了日本捕鲸船的母港。

在辽阔的海面上,两艘来自日本的大型捕鲸船正蓄势待发,准备出海开展捕鲸作业。这些船只在大连海域对鲸鱼展开了肆无忌惮的捕杀,随后将捕获的鲸鱼加工制作成鲸油等海产品,再运回日本。

在大连的一处山顶之上,几块呈弧形排列的石块,支撑起一块平坦的石板。这便是当地别具一格的石棚文化。大连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至少有一万七千年之久。

据专家研究,石棚属于人类社会早期巨石文化的成果,是远古人类表达对自然崇拜的主要方式。辽南地区广泛分布着石棚建筑,然而难以单独估算某一座石棚的具体时间跨度。

1937年拍摄的一张照片里,大连郊区农村的打谷场上,农民们将晾晒完毕的粮食拢成几堆后,装进了麻袋。那堆积成山的粮食和排列有序的麻袋,彰显着粮食获得了丰收。

这张相片是在大连城外一个名为子坦的小镇拍摄的。小镇的民房之间,地面上有一些凸起的土堆,上面生长着树木与杂草。

实际上,这是一处极为古老的土城遗迹,名为“归服堡”。它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422年,主要是为抵御倭寇进犯而建。

1933年,大连的一处厂房里,几十位年轻姑娘正紧张劳作着。她们跟前摞着不少麻袋,麻袋里装着带壳花生。她们的活儿便是用手剥花生。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大量产出花生。在当时,剥花生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只能依靠人力手工操作。这样一来,不仅给人们创造了工作机会,还能让大家获取一定的酬劳。

此照片摄于1937年,于当地的一家酿酒作坊中,有两头毛驴正在碾盘跟前绕圈。画面的左下角还有一个碾盘,其上放置着一个石磙,石磙上面堆着一些已脱壳的稻谷。

在那个时候,这类传统的手工酿酒工坊十分普遍。虽说酿酒的效率较低,然而口味纯正且质量优良,这一点毋庸置疑,足以与如今的机械化酿酒相媲美。

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位头戴斗笠的农民正在田间收割高粱。那红彤彤的高粱穗仿佛在宣告,这又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

在一片刚完成收割的高粱田当中,有一座圆形的建筑挺立着,看上去极为扎眼。实际上,这是一座古时的烽火台。在这座烽火台的顶部,竟生长出了小树和一些灌木丛。

那座古老的烽火台,坐落在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区域的永安台。经考证,此烽火台是在明代修筑的。倘若有敌军进犯,士兵便会登上烽火台点燃烽火,即便相隔几十里也能瞧见,从而发挥预警与报信的功效。

在照片里的这个地方,是彼时的城子疃街,地处大连市普兰店。街道两侧排列着一家家店铺,均处于营业状态。

曾经此地名为城子疃街,也就是如今的城子坦。一条小河位于街道后方,河岸旁坐落着众多民房,而河的另一边则零散分布着若干农田。

这处是处于大连郊外的貔子窝海盐田,它是大连规模最大的盐田。画面里有一条人工挖掘的沟渠,在沟渠的一侧,有好几座风车挺立着。

海水涨潮时,沟渠被海水填满。此时,借助风车抽水,把海水引到高地盐田。如今制盐,不再用风车,换成了现代化机械。

1933年冬季,在大连一处靠近海边的海鲜市场,不远处便是大海。这张照片摄于貔子窝地区。各个摊位上,箩筐中皆堆满了鲜活的海鱼,部分商贩在摊位前询问价格并进行采购。

此张照片摄于大连的一家门店,店门口的旗子上面写着“福顺堂”和“美容”的字样。店铺门口悬挂着一二十个鸟笼,笼中的鸟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十分喧闹。由此可见,这家店的店主是个喜爱养鸟的人。

历史赋予了一座城市厚重感,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连郊区的老照片,张张都饱含着岁月与历史的印记。时光飞逝,数十年转瞬即逝,如今的大连已成为一座洋溢着时尚、现代气息且繁华热闹的城市。新与旧的对比,令人感慨不已。在你眼中,大连会是怎样一番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