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销量反超比亚迪,真实“含金量”如何
发布时间:2025-10-30 14:34 浏览量:1
最近车圈被一条新闻刷屏了:上汽集团2024年销量401万辆,同比暴跌20%,丢掉了蝉联18年的销冠宝座。而接棒的比亚迪以427万辆的成绩登顶,这个结果让无数人唏嘘。
但真要说起来,这件事最魔幻的地方不在于上汽输了多少,而在于评论区有位老哥的一句话戳中了痛点:"上汽大众、别克、雪佛兰,什么都往里算。"讲真,这句话才是灵魂拷问。401万辆销量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上汽自己的?
咱们先把账算明白。上汽集团这401万辆销量,主要来源就那么几块:上汽大众114.8万辆、上汽通用43.5万辆、上汽乘用车70.7万辆,再加上五菱、MG这些。
说白了,上汽超过一半的销量都是靠大众和通用这两个合资品牌撑着。上汽大众虽然下滑了5.51%,但人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是销量担当。可问题来了,合资品牌赚的钱,上汽能分到几成?更扎心的是,技术专利、品牌溢价,这些核心的东西压根就不在自己手里。
评论区还有人说得更直白:"离开合资,上汽、一汽、广汽,就是一只病猫。"这话虽然难听,但确实是大实话。你看上汽乘用车,2024年销量暴跌28.3%,荣威、MG这些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真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连年亏损不说,口碑还差得一塌糊涂。
再看比亚迪这边,人家是实打实的427万辆,王朝网、海洋网、腾势、方程豹、仰望,全是自家的品牌。技术是自己研发的,利润是自己赚的,这才叫真正的"含金量"。
更让人无最近上汽集团401万辆的销量数据一出,车友圈瞬间炸了锅。表面上看,这成绩还挺唬人,但评论区里一条高赞吐槽说得明白:"上汽大众、别克、雪佛兰,什么都往里算。"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戳中了要害。拆开上汽这401万辆的"含金量",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离开合资品牌,这家老牌车企连个零头都凑不齐。
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成绩反超上汽,表面上看只是25万辆的差距,实际上却是两种发展路径的分水岭。说白了,比亚迪这427万辆,每一台都是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自己说了算。而上汽呢?401万辆里光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就占了近160万辆,这些车的核心技术、利润分成,人家德国人和美国人才是大头。更扎心的是,这两个曾经的现金奶牛,2024年销量分别下滑5.51%和56.54%,上汽通用更是几乎腰斩,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
翻开上汽的家底,你会发现一个挺尴尬的现象。上汽大众114.8万辆、上汽通用43.5万辆、上汽通用五菱贡献一部分,再加上智己、飞凡这些新品牌,看着挺热闹,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有多少?有车友算过一笔账:上汽集团2024年新能源销量125万辆,同比增长9.9%,听着不错对吧?但你看看比亚迪,全年427万辆几乎全是新能源,增速还达到41.26%。这一对比,高下立判。
更关键的是成分差异。比亚迪那427万辆,从王朝网到海洋网,从腾势到方程豹、仰望,每个品牌都是自己的亲儿子,技术专利、利润分成,全在自己口袋里。反观上汽,合资品牌占了大头,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车70.7万辆,同比还下滑28.3%,连年亏损早就不是新闻了。这就像开饭馆,人家比亚迪是自己做菜自己收钱,上汽更像是给别人端盘子,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大部分利润还得分给合作方。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合资不是挺赚钱的吗?讲真,那是以前。燃油车时代,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确实是印钞机,但新能源这条赛道上,这些合资品牌转身太慢了。上汽通用2024年销量腰斩,不是没原因的。你看看市场上,同价位比亚迪秦PLUS DM-i能跑一箱油1200公里,上汽通用的新能源车型呢?技术储备、产品竞争力,都跟不上节奏。
更要命的是话语权问题。合资品牌里,核心技术平台、三电系统,主导权基本都在外方手里。上汽想推新能源,得看大众和通用的脸色,人家总部如果战略上保守,你想激进都没戏。这就像是绑着脚跳舞,看着别人在台上翻腾,自己只能原地打转。有网友说得好:"离开合资,上汽、一汽、广汽,就是一只病猫。"这话虽然难听,但确实是现实。
上汽自己也不是没努力过。智己、飞凡、非凡,一个接一个地推新品牌,请周杰伦代言、抱奥迪大腿,该做的动作都做了。但结果呢?智己2024年全年销量6.55万辆,虽然同比增长71.24%,但体量太小,根本扛不起大梁。有车友吐槽:"上汽新能源没有燃过",虽然说得绝对了点,但确实戳中了痛处。你看比亚迪,光王朝网一个系列的销量,就能吊打上汽所有自主新能源品牌。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2024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团营收4305亿元,同比下滑17.7%,净利润69.07亿元,同比下降39.5%。而比亚迪营收5023亿元,同比增长18.9%,净利润252.38亿元,同比增长18.1%。这账面数据,比销量差距还扎心。同样都是汽车集团,人家比亚迪不仅卖得多,还赚得多,上汽这边却是增收不增利,甚至收利双降。
有人说这是大型国企的通病,机制问题导致转型困难。说句公道话,这确实是个客观因素。上汽集团要解决就业问题、社会问题,不可能像新势力那样说转就转。但问题是,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国企就网开一面。消费者用脚投票,你的车不够香,照样不买账。二手市场上,现在零公里的上汽新车一大堆,这说明什么?说明新车都卖不动,经销商只能当二手车处理回笼资金。
从资产结构上看,上汽集团的金融属性太重了。金融资产占比近30%,信用类资产占比11%,合计都快到40%了,而实物资产只占20%。这结构更像是一家金融公司,而不是汽车制造企业。当然,金融属性强也有好处,融资渠道多、资金流动性好,但对于制造业来说,过度金融化就意味着脱实向虚,核心技术积累跟不上。
肆客观讲,上汽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MG品牌在海外市场表现不错,出口欧洲10辆中国车里有7辆来自上汽,这是实打实的成绩。但问题是,海外市场能救得了上汽吗?欧洲现在对中国新能源车加征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高,这条路并不好走。而且说句实在话,把国内卖不动的车往海外送,这不是长久之计,核心还是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上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继续吃合资品牌的老本,而是真正下决心ALL IN新能源。比亚迪2022年停产所有燃油车,当时很多人觉得激进,结果呢?2023年销量直接翻倍。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转型这件事上,犹豫就会败北,果断才有出路。上汽如果还抱着"燃油车还能再撑几年"的想法,那真的是在给自己挖坑。
说到底,401万辆和427万辆的差距,表面上看是25万辆,实际上是发展路径的天壤之别。一个是靠合资品牌撑场面,核心技术和利润都在别人手里;一个是全产业链自主,从电池到芯片都是自己说了算。这种差距,不是短期内能追回来的。上汽集团年纳税1000亿元,占上海GDP的2%以上,这份量确实够重,但汽车行业已经变天了,不是光靠体量就能稳住阵脚的。
实话实说,输给比亚迪不丢人,输在时代的潮流中才是真丢人。上汽到底是选择继续当合资品牌的"打工人",还是壮士断腕真正押注新能源,这个选择题,留给上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