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再次感叹李娟的通透,她的精神状态领先我100年!
发布时间:2025-10-30 09:48 浏览量:1
有一部书,书名非常特别,它就是作家李娟的《羊道》。
初看名字时,误以为也与大部分小说一样是臆想的文学构思,迫不及待的翻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部凭空想象的作品。
而是她跟随哈萨克族家庭,在新疆阿勒泰的山区,一同游牧、转场、迁徙后完成的记事性散文佳作。
她真实地历经寒暑后,将那段生活编织成了《羊道》的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我们才有幸通过她的笔尖,窥见一个正在消逝的世界,感受那份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如果你经常焦虑、内耗,不妨读读这套书,会被狠狠治愈~
01 疲惫时,茶是万能的药
李娟曾住进扎克拜妈妈家里,体验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还主动承担了早起煮茶的活计。
他们的茶不是普通的清茶,而是加了奶和盐的奶茶,喝茶时搭配干馕、油炸面食、自制的奶酪或黄油等。
这样的茶不仅仅能解渴,更能充饥和补充能量抵御严寒。
而在漫长又艰辛的搬家迁徙途中,茶更是不可或缺。
为了让羊更好、更快地生长,牧民们常常随着季节变化和水草的生长情况而不停地搬家。
从午夜时,他们就开始拆解毡房、捆绑家当,天蒙蒙亮时便驱赶着羊群踏上征途。
从春牧场到夏牧场的路是最令人心悸,要穿越最为险要的“哈拉苏”一带。
那一段路又窄又陡,被雨水冲刷后异常湿滑,人与牲畜都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缓缓向上攀爬。
每次搬家,常常会遇上大雨或是冰雹,全身被淋得湿透、手脚被冻得无法动弹是常有的事。
到达新驻扎地后,第一件事就要去寻找水源和柴火,拆下马背上的家当,卸下骆驼身上的负重,开始生火。
所有人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生起那堆火,煮沸那一壶茶。
然后大家围着火炉坐下,当火苗终于蹿起,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时,那是世间最悦耳的声音。
只要喝上了茶,不管一路的风雨如何嚣张,毡房内茶香弥漫就把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带走了。
茶喝到最后,浑身都暖洋洋的,疲惫不堪的身体才终于松懈下来。
这壶茶,是他们长途跋涉的终点,也是新生活开始的起点。
李娟常常赞美茶,她觉得茶和盐一样,是牧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极富安全感的气息。
正如她在书中写的:“在这样的生活中,茶是唯一的奢侈品,也是唯一的安慰。”
茶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茶叶本身,而在于将生活重新安顿下来的仪式感。
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管多么忙碌,我们都要学会为生活按下暂停键,喝一杯茶,放空一会。
你的疲惫才能被温暖安抚,身心也会变得松弛。
02 迷茫时,马背是通往答案的路
在哈萨克族的牧民看来,马是生活的伙伴,更是生命的延伸。
哈萨克族里基本每个人都会骑马,放牧、去参加宴席、搬家都离不开马。
在牧场,每个人都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李娟也不例外。
初到牧场,她首先要学会的便是骑马。
开始时,她也很害怕,马儿稍微跑起来,就被颠得甩来甩去,屁股坐不稳,脚也踩不到镫子;若跑得再快一点时,就觉得心肺都快从嗓子眼蹦出来一样。
但她很快便领会,当你不再对抗,而是放松身体,去顺应马背起伏的律动,并调整自己的姿势,骑马便从一项挑战,变成了一种享受。
一次,她外出时没有骑马,只要三小时的路程,却因迷路而走了八个小时。
但自从她学会了骑马,和马的每一次出门都是顺顺当当,从未迷路。
因为她的马记得它走过的路,认得风里的味道,记得家的方向。
迷茫时,她会一个人骑着马,走进连绵的高山和一望无际的大地上。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闯入者,而只是这天地间一个行走的生命。
她说:“马背上的民族,正因为被这样强大的事物延伸了肉体,延伸了力量,才拥有阔大的豪情与欢乐。”
马是如此的有力量,能迅速地奔跑,能稳妥地承载,四只蹄子铁铸般稳当,令人依赖。
走着走着,要找的答案并没有具体地出现,但那种不得不找到答案的躁动,却渐渐消散了。
马不一定带着我们能奔向多么美好的远方,但它永远不会在回家的路上迷失。
它用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日复一日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你迷茫时,害怕、慌张、胡思乱想都是徒劳。
走出去,动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答案,往往就藏在通往远方的路上。
03 失意时,牧场是安放灵魂的道场
哈萨克族是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他们的一生都放牧,逐水草而居,一年365天,几乎得不到片刻停歇。
迁徙距离最长,搬家次数最多的人家,一年中平均每四天就搬家一次。
李娟在书中写道:
“生活中,似乎一切为了离开,一切都在路上。青春、健康、友谊、财产……都跟着羊群前行。”
每一年春天开始,他们都要从荒漠冬牧场出发,北上春牧场养育小羊羔,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
随着积雪融化,他们向海拔更高的前山夏牧场转移,这里的草场丰美,是牲畜长膘的关键时期。
随后要进入阿尔泰山脉深处的深山夏牧场,这是游牧的顶点。
深山夏牧场海拔最高,气候凉爽,水草最为丰美,无需被赶到很远的地方,羊群就可以轻松吃饱。
所以,这里被称为牧羊人生活的“天堂”。
但夏季进入尾声,随时会大雪封山,停留时间往往最短。降雪后,他们便开始漫长的回迁,经过夏牧场、秋牧场,过程持续近两个月。
最终回到荒漠冬牧场,度过漫长而严酷的冬天。
这一年下来,他们拆装毡房、捆绑全部家当、驱赶成百上千的牲畜,与天气、路途和突发的危险赛跑。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关注的只有自己的生活,建好毡房,修好羊圈,找到合适的水源、充足的柴火、丰美的水草。
他们的目标,只为安全的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转场,养大一群又一群的牛羊,根本无暇内耗和忧伤。
面对如此开阔的牧场,个人的忧愁,只是天地的一瞬。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我发现了,无论何时,只要在森林里走一走,都能不带一丝焦虑地回家。”
这片牧场,就如同那片能让心归于平静的森林。
它从不发言,却拥有最强大的疗愈力量。
在这里,你会发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它从不与你争辩,只是静静陪着你,就足以让你身心轻盈。
失意时,不妨走进大自然,去晒晒太阳、接受风雨的抚摩、静观日出与日落,让一切烦恼都随风而去。
写在最后
李娟的书,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低欲望的人生态度。
牧民们的幸福,就在寒冷时在一碗滚烫的奶茶,迷途时老马沉稳的步伐,迁徙后重新点燃的炉火。
他们一天又一天的踏实前行,而未有过为未来生活而焦虑。
这正印证了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那句:“不要因为担心可能发生的事而焦虑,因为该来的总会来。”
与其总在为未来担忧,不如活在当下,专注到你的行动中去。
用心去感受一杯茶的温度,专注于手头的每一件小事,沉浸于酣畅淋漓的运动,才能重拾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