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孙元良,人尽皆知他好色,活到103岁,巨星儿子家喻户晓
发布时间:2025-10-30 09:54 浏览量:1
你知道最长寿的黄埔一期生是谁吗?他就是被称为“逃跑将军”的孙元良,不仅如此,他的儿子更是家喻户晓。
1923 年,孙元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孙中山先生正在南方筹备建立革命军队,到处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年轻人加入进来。孙元良备受鼓舞,当即找到老师,主动放弃自己的学业,一路南下到了广州。
当时黄埔军校正在招生,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
1925 年,孙元良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党军队里当排长。刚上任没多久,就赶上了第一次东征。当时陈炯明的叛军在广东东部作乱,革命军决定出兵讨伐。孙元良所在的部队负责攻打淡水城,在攻打淡水城的战斗中,孙元良表现得很勇敢,他带着士兵们突破了叛军的防线,第一个冲到了城门口。战斗结束后,他因为战功被提拔为连长。这是他参军后获得的第一次晋升。
不过,孙元良没想到,自己的仕途竟然这般不顺。1926 年 7 月,23 岁的孙元良就当上了团长。到了 9 月 19 号,北伐军打下了江西省会南昌。可孙传芳哪里愿意认输,立马调精锐反扑,北伐军扛不住退了出去,第 1 师师长王伯龄还被蒋介石撤了职。
这边第 1 团在奉新一带打得苦,孙元良赶紧求增援,结果代理师长王俊在电话里说:“没兵能调,实在守不住就撤,回罗坊、上富的原阵地去。” 然而,孙元良万万没想到,事后王俊把撤退的锅全甩给了自己,蒋介石气炸了,放话要枪毙他来整肃军纪。
还好孙元良有个黄埔同学,是营长李良荣,这人特仗义,看不过去。趁蒋介石去医院看伤兵的时候,他联合好几个受伤的官兵跟蒋说理。听说蒋听完就低声说了句:“我知道了。”
这么一折腾,孙元良反倒阴差阳错去了日本读书。先在京都野炮兵第 22 联队实习了半年,之后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1929 年暑假,他跟几个朋友去朝鲜和东北逛了一圈,写的游记还登在了天津的《国闻周报》上。
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旅行让日本军方特别不高兴,离毕业还剩三个月的时候,孙元良没办法,只能中途退学了。
多数人知道孙元良,要么因为“飞将军”的绰号,要么因为儿子秦汉。但2022年上海抗战纪念馆解封的档案,揭开了四行仓库背后的灰色角落。1938年武汉,一个女学生被他的副官以“校长请喝茶”骗进师部,第二天衣衫不整地出来。1954年,女孩的儿子写了封申诉信,说母亲已经疯癫半生,只求一个道歉。可国民党当局只批了四个字“事涉勋将”,就把文件封进了柜子。
要说最出名的“跑路”,还得是淮海战役。1948年12月陈官庄包围圈里,孙元良下令砸毁电台,让全军“分散突围”。结果参谋长后来回忆,他换了身士兵衣服,钻进运粮牛车,三天后出现在蚌埠火车站,口袋里只剩半包骆驼烟。
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蒋介石在日记里气得骂:“元良再逃,军心崩裂。”没人知道,他逃跑前把私人金条缝进了棉袄,一路雇车雇船花掉的钱,刚好是88师三个月的军饷。
不过,他也确实打过硬仗。1937年11月,他带着88师从淞沪战场撤退,到南京时只剩6000人,其中2000还是没受过训练的新兵。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守着雨花台这个“南京南大门”,对着凶残的谷寿夫军团死磕。
最后3个旅长阵亡2个,6个团长阵亡3个,11个营长战死,8000多人埋在了南郊阵地。孙元良自己也说,南京保卫战是他“一辈子的创痛与耻辱”。后来,孙元良的秦汉去雨花台,看着父亲曾经鏖战的地方,只觉得沉重得喘不过气。
12月初,蒋介石还亲自打电话叫他从划子口渡江留后路,可他最后还是留下了。直到12月12日,紫金山、雨花台全丢了,敌战车开到中华门口,唐生智才宣布撤退。但撤退令出了乱子,书面令要大部突围,口头却允许精锐渡江,结果部队全挤在江边,船又不够,惨状可想而知。
1950 年春天,孙元良跟着国民党残部退到台湾。没过多久,台北西门町就冒出一家 “元良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一万美金,股东就孙元良一个人。
1999 年公司歇业时,账上躺着 3.6 亿新台币。可他一辈子过得抠门:穿的衬衫是夜市买的百元货,吃饭总去巷口的牛肉面摊,连秦汉想让他换套大点的房子,他都摆手:“房子大了,容易想起南京的老宅子。”
在家人眼里,孙元良是个 “分裂” 的父亲。他有 11 个子女,长子秦汉最出名,可父子俩的关系一直淡淡的。秦汉后来在自传里写:“我演了一辈子戏,却演不好我父亲。”
2007 年 5 月,孙元良的身体越来越差,他拉着秦汉的手说:“我这辈子,对不起很多人。对不起南京的兄弟,对不起你奶奶(孙元良的第一任妻子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也对不起你。” 停顿了一会儿,他又说:“要是能回去,把我撒在紫金山,离雨花台近一点。”2007年,孙元良逝世,活了103岁。
可他到死都没等到这一天。因为两岸当时的规定,他的骨灰只能留在台湾。现在新北市佛光山的塔位里,编号 A-3-07 的骨灰盒上,只刻着 “孙元良” 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