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新举措:二级及以上医院床位共享,不分科室,医护跟着患者走
发布时间:2025-10-30 09:12 浏览量:1
河南省卫健委推出的 “便民就医优流程” 举措里,“全院一张床” 模式引发了热议。简单说,就是打破科室间的 “床位围墙”,通过智能平台统筹全院床位,按 “急诊优先、科室相近” 原则分配,患者住进其他科室的空床,主管医护也会跟着负责。
这确实是个好思路 —— 以前秋冬呼吸道疾病激增时,呼吸科床位挤破头,其他科室空床却用不上;现在床尽其用,既减少了患者的等待之苦,也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益,推动科室从 “各管各” 转向协同。
可在叫好声里,有个被忽略的核心问题:政策的 “便民”,不该建立在对医护人员的 “无限压榨” 上。
“全院一张床” 看似只是床位动了动,实则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加了多重负担。
护理难度陡增:以前护士只需熟悉本科室疾病的护理要点,现在要按 “全科标准” 要求 —— 患者可能住到陌生病区,护士得懂呼吸科的吸痰、心内科的监护、消化科的管路护理,还得和不同专科医生配合。这需要大量跨科培训、轮岗实践,可很多医院连基础的医护配比都紧张,哪有充足时间精力做这些?工作量无限叠加:原本按科室床位配备的医护,要应对跨科患者的突发状况、文书对接、家属沟通,等于在原有工作外 “加活”。可工资没涨,考核压力却更大,心里的不平衡感只会越来越强。医护比进一步失衡:很多医院的医护比本就不达标,“共享床位” 让一张床服务更多患者,等于变相拉大了医护比。护士要跑更多病房,医生要处理更多跨科医嘱,连轴转成了常态 —— 可医护也是人,也有生理极限,不是不会累的机器。最让人心疼的是,有些媒体还在把医护的 “过度消耗” 当 “敬业典范” 宣传:
婚礼刚结束就赶去接班的 “班味新娘”;除夕在家还盯着患者群回复咨询的医生;旅行时在景区临时处理患者问题的医护。大家都夸 “爱岗敬业”,可没人问一句:他们想这样吗?婚礼是一生一次的仪式,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旅行是难得的休息,这些本该属于 “生活” 的时刻,却全被工作侵占 —— 这不是敬业,是生活被彻底压垮的悲剧。
当一个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 “效用” 服务,连婚礼、除夕都不能暂时卸下责任,那他拥有的不是 “职业尊严”,而是被异化成 “工具人” 的痛苦。就像一具被掏空了灵魂的躯壳,只能无休无止地忙碌,连当下的滋味都没机会好好尝。
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临床工作也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医护人员被推着不停奔跑。跑得气喘吁吁,回头却发现,自己拼尽全力,竟活成了《骆驼祥子》里的样子 —— 明明在为 “守护生命” 努力,却连自己的生活都守不住。
今又重阳,已然霜降,天越来越冷。古人说 “努力加餐饭,殷勤劝添衣”,可在医疗行业里,真正把医护的 “吃饭添衣” 放心上的院长、领导,有几个?
大多数时候,医护只能自己关心自己:夜班后泡杯热粥,降温时裹紧外套,在满是患者的病房里,挤出几分钟喝口水。寒风里竖起衣领走进风雪的瞬间,他们要的从不是 “敬业” 的夸赞,只是能喘口气的空间,能好好拥有 “生活” 的权利。
“全院一张床” 的初心是好的,但别让优化资源的代价,全压在医护身上。毕竟,只有先护住医护的 “体面与休息”,他们才能更好地护住患者的 “生命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