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要平掉袁世凯的坟地,毛主席明确反对:保护好它,为何
发布时间:2025-10-29 13:50 浏览量:1
1962年9月下旬,毛主席在河南安阳洹河堤畔察看水情。午后休息时,一位地方干部硬着头皮汇报:“主席,群众对袁世凯的坟意见很大,是不是该推平?”一句话,把气氛搅得有些尴尬。有人随声附和:“那家伙坏事干尽,坟留着碍眼。”毛主席抬头看了对方一眼,没表态,只说:“先去看看再说。”
第二天清晨,车队驶进袁林。牌楼高大,石狮、石马、翁仲排列成行。青石被风雨磨得发亮,依稀还能看出当年工匠的錾痕。毛主席俯身摸了摸一只石骆驼,轻声道:“几百斤重,都是老百姓一锤一锤凿出来的。”身旁秘书点头,却仍小声嘀咕:“劳民伤财。”毛主席摆手:“劳动的成果不能随便糟蹋。”
袁林的规模确实不小,占地九万多平方米。墓室在丘顶,前有神道,后倚太行余脉。修建耗时两年,花了一百五十多万银元——那是1917年至1919年的数字。在白纸黑字的账册上,这些银元被冠以“国家祭葬经费”,可实际上一半以上来自募捐。民国政府面子要顾,又拿不出钱,只好对外化缘。吊诡的是,出钱的商人里,既有骂袁世凯是“窃国贼”的议员,也有昔日北洋系的遗老。
为什么有人非要铲平这座巨大的坟丘?原因不难理解。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改年号“洪宪”。全国哗然,护国运动旋即爆发。三个月后,他灰溜溜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死,终年五十七岁。留下的只有三件“遗产”:不断分裂的军阀、巨额外债、以及这座半帝王性格的墓。说他“负面典型”,没人反对。
可袁世凯的一生又并非全是漆黑。1859年生于项城,二十三岁以“附生”身份赴朝鲜整顿军务,三十六岁回国后参与创办新军。北洋新军的编制、操典、后勤制度,后来都被延用到国民政府的中央军中。1908年被清廷赶出京城回家“养老”,辛亥革命爆发后再度登场。1912年,他与孙中山完成临时大总统的交接;1913年推行有限参议院制度,短暂尝试财政、司法现代化。这样的多重面孔,让后人评价时难以一句定论。
毛主席沿着神道缓步而行,身后众人窃窃私语。有人按捺不住,再度提议:“拆了吧,地还能种粮。”他终于停下脚步,说了重话:“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总要后人去分析。连坟都扒了,还研究个什么?保护它,就是保留一页反面教材。”声音不高,却斩钉截铁。场面突然安静,没人再争辩。
这番表态背后,藏着他的历史观。事情好坏不掺杂情绪,一桩桩摆在阳光下,让资料自己说话。暴君、昏君、能臣、枭雄,全赖后世比较。袁世凯这块石碑,本身就是最形象的说明书:一旦背离时代潮流,拥有再多兵权、银元,也逃不过失败。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走出袁林前,还特地叮嘱当地领导:“碑刻、石像损坏要尽快修,不要等塌了再后悔。”随行技术员偷偷计算,单是扶正倾斜的石麒麟就要动用两台拖拉机。可指示一下达,经费还是拨下来了。1963年初,文物部门请来石匠,用老方法补缝、护栏、加固基础。不到一年,袁林重新端坐在洹水之北。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安阳。文博学者做了实地测绘,发现袁林在中国近代陵墓群里,首次大规模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地宫。学界为此多开了一门专题,“近代陵寝建筑技术变迁”。1996年,袁林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量随之翻番。当地老人感慨:“幸亏当年没把它推平,要不啥也看不到了。”
今天行走袁林,碑额上的“袁公神道”四字仍在。走到尽头,墓封土高不过数米,但视线放开,背后是起伏的太行余脉,前面是一马平川的豫北平原。一个功过参半的人,最后躺在这里,既得其所,也自成警示。墓没被挖、石像没被损,人们反而能从完整的遗迹里读出更多细节: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北洋军阀错综的派系、以及那个时代人的权力想象。
为什么要保护袁世凯的坟?答案其实并不神秘。建筑师关心它的结构,史学家需要实物比对,普通游客想看看近代“皇陵”长啥样。更重要的——它提醒后人:权势可以瞬间消散,石头却能比人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