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100个传统习俗
发布时间:2025-10-29 11:39 浏览量:1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习俗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其习俗融合了自然崇拜、祈福避灾、敬老感恩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是从历史文献、地域传统及民族特色中梳理出的100项传统习俗(按主题分类):
一、核心仪式与信仰习俗(20项)
1. 登高祈福:源于汉代避瘟传说,唐代成为全民习俗,登高山、城楼、塔阁以“辞青” 。
2. 佩插茱萸:佩戴茱萸香囊、插头或悬挂于门窗,驱邪避疫,唐代最盛 。
3. 祭祀祖先:秋季祭祖,浙江桐庐“秋祭”、台湾回族郭氏宗祠秋祭大典等 。
4. 拜神祈寿:祭拜天地、山神、灶神、财神等,山东鄄城祭财神、贵州祭水神等 。
5. 饮菊花酒:汉代已流行,以菊花茎叶酿酒,寓意长寿,李清照曾咏“东篱把酒” 。
6. 饮茱萸酒:唐代盛行,以茱萸果实泡酒,驱寒理气,白居易诗中提及 。
7. 吃重阳糕:象征步步高升,宋代花样繁多,明清普及,北京重阳糕加栗子核桃 。
8. 点菊花灯:南宋宫廷习俗,以菊花装饰宫殿并点灯,为元宵节试灯作准备 。
9. 挂菊花枝:清代北京习俗,将菊花枝叶贴于门窗,解除凶秽 。
10. 祭缸神:山东染坊、酒坊在重阳节祭祀缸神,祈求生产顺利 。
11. 祭灶神:部分地区在重阳节以酒食祭祀灶神,感恩灶神庇佑 。
12. 晒秋农俗:江西婺源篁岭等地晾晒农作物,形成壮观的秋收图景 。
13. 放纸鸢:南方习俗,寓意“放晦气”或“放吉祥”,台湾儿童竞放风筝 。
14. 辞青仪式:与三月“踏青”对应,重阳登山告别秋季草木,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
15. 迎山神:安徽歙县“龙烛会”迎山神,祈求山林资源丰饶 。
16. 祭火神:部分地区传说重阳节与火神崇拜相关,举行祭祀仪式 。
17. 祭海神:港澳台地区在重阳节祭祀海神,祈求渔业丰收 。
18. 拜魁星:旧时私塾生徒在重阳节祭祀文曲星魁星,祈求学业进步。
19. 采九折草:朝鲜族习俗,采摘九节草泡茶,相传可治不孕等疾病 。
20. 缅礼移葬:朝鲜族在重阳节将亲人遗骸移葬至风水更佳处 。
二、饮食与养生习俗(15项)
21. 吃菊花糕:以菊花汁或花瓣制作糕点,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其精致 。
22. 吃骆驼蹄:江苏长洲县重阳节特色面食,形似骆驼蹄 。
23. 吃重阳粽:浙江桐庐等地重阳节互赠粽子,称为“重阳粽” 。
24. 吃辣萝卜汤:山东昌邑习俗,谚云“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
25. 吃羊肉面:部分北方地区重阳节吃羊肉面,驱寒滋补 。
26. 吃螃蟹酒:老南京习俗,商店作坊主宴请店员,标志夜工开始 。
27. 喝菊花茶:现代普及的养生方式,以菊花泡茶清热明目 。
28. 喝茱萸茶:以茱萸叶或果实泡茶,理气止痛 。
29. 喝养生粥:以枸杞、山药、栗子等食材煮粥,滋阴润燥。
30. 吃滋补药膳:台湾、福建等地用当归、四物等中药炖肉,俗称“补重阳”。
31. 洗草药浴:以菊花、艾叶、当归等草药煮水沐浴,祛湿排毒,慈禧曾用玫瑰药浴。
32. 喝桂花酒:部分地区以桂花酿酒,秋季饮用,香气馥郁 。
33. 吃花菜:朝鲜族重阳节食物,以梨、柚子等水果加蜂蜜冲泡 。
34. 吃菊花煎:朝鲜族用菊花叶与糯米粉制作油炸糕点 。
35. 吃栗子饭:韩国重阳节习俗,以栗子煮饭祭祀菊花 。
三、文化与艺术活动(15项)
36. 赏菊盛会:宋代汴京城无处无菊,明清各地举办菊花会,上海、开封等地延续至今 。
37. 赛诗会:文人雅士登高赋诗,唐代王维、宋代李清照均有重阳诗作传世 。
38. 书画雅集:重阳节举行书画展览或现场创作,如江西婺源“晒秋诗会” 。
39. 歌舞表演:贵州侗族“鞍瓦节”有民族服饰游演、民歌赛,苗族跳芦笙舞 。
40. 武术展示:贵州天柱县侗族村寨表演“六家拳”“洪门棍”等传统武术 。
41. 射柳游戏:南北朝至唐代流行,骑马射柳枝,宋代演变为娱乐活动 。
42. 蹴鞠比赛:宋代民间重阳节举行蹴鞠比赛,《武林旧事》有载 。
43. 斗风筝:台湾、福建等地重阳节风筝竞技,以断线决胜负,俗称“咬风槎”。
44. 放孔明灯:部分地区在重阳节夜晚放飞孔明灯,祈福许愿。
45. 听戏赏曲:乡村地区搭台唱戏,多演忠孝节义故事,如河南豫剧、浙江越剧 。
46. 重阳诗会:现代延续传统,如章贡区诗词学会举办的重阳雅集 。
47. 儿童诵诗:幼儿园组织“三代童声”诗歌朗诵,传承敬老文化。
48. 制作茱萸绛囊:河南上蔡等地重阳节制作茱萸香囊,佩戴或馈赠 。
49. 编织菊花环:儿童采摘菊花编织花环,佩戴玩耍 。
50. 制作重阳旗:江南地区用五色纸扎旗插于庭院,象征驱邪迎福 。
四、敬老与家庭习俗(15项)
51. 敬老宴:广东、广西等地举办大型宴席,宴请高龄老人,赠送长寿礼品 。
52. 送重阳礼:晚辈向长辈赠送重阳糕、菊花酒、衣物等,河北“追节”习俗 。
53. 归宁父母:明代称重阳节为“女儿节”,出嫁女儿回娘家团聚,河北民谚“搬回闺女息息手” 。
54. 陪伴登高:现代子女陪同父母登山,增进亲情,如北京香山重阳登高潮。
55. 为老人庆生:大渡口区为百岁老人举办生日会,台湾向百岁人瑞送慰问金。
56. 表彰敬老楷模:台湾彰化县等地表彰结婚满60年的“钻石夫妻”及敬老模范。
57. 老年趣味活动:台湾太平区举办古早童玩闯关赛,如夹豆子、吊酒瓶。
58. 义务体检:社区组织为老人免费体检,提供健康咨询。
59. 老年大学活动:举办书法、绘画、歌舞等课程,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60. 家庭聚会:满族、朝鲜族等民族在重阳节举家团圆,共享天伦 。
61. 梳头敬老:朝鲜族男性在重阳节解开束发,让晚辈梳理,象征去除烦恼 。
62. 赠送长寿面:现代商家推出“淮山挂面”等健康食品,寓意长寿。
63. 祈福仪式:全家共同参与祭祀或祈福活动,祈求长辈健康长寿 。
64. 回忆分享会:老人讲述家族历史,晚辈记录整理,传承家风。
65. 祖孙互动游戏:如猜谜、踢毽子、讲故事,增强代际情感。
五、少数民族特色习俗(20项)
66. 侗族提亲说媒:贵州黎平县侗寨在重阳节集中提亲,次年正月初六集体婚礼 。
67. 侗族斗牛节:贵州锦屏县“鞍瓦节”举行斗牛比赛,万人空巷 。
68. 苗族跳芦笙舞: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苗族群众跳芦笙舞、对唱民歌 。
69. 苗族祭祀仪式:贵州天柱县苗族以犁耙、蓑衣展示农耕文化,祭祀祖先 。
70. 壮族登高宴:壮族在重阳节登山野餐,欣赏秋景,祈求丰收。
71. 壮族祭田祖:湖北应城县重阳节祭祀方社田祖之神,感谢土地滋养 。
72. 彝族祭山神:彝族在重阳节备祭品祭祀山神,祈求山林资源丰饶。
73. 瑶族酿甜酒:瑶族以糯米发酵酿制甜酒,重阳节饮用或馈赠。
74. 白族菊花会:白族举办菊花展览,品菊花酒,赏菊赋诗。
75. 哈尼族修水坝:哈尼族在重阳节加固堤坝,预防冬季水患。
76. 傈僳族射弩赛:傈僳族举行射弩比赛,展示狩猎技艺。
77. 景颇族竹筒饭:景颇族用竹筒蒸制米饭,搭配烤肉食用。
78. 水族祭祖:水族在重阳节以新谷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 。
79. 畲族登山祈福:畲族登山祭祖,举行山歌对唱,祈求家族平安 。
80. 回族秋祭大典:福建仙游沧溪郭氏回族举行秋祭,禁用猪肉祭品 。
81. 回族禁吃猪肉:重阳节当日回族禁食猪肉,以示对祖先的尊重 。
82. 朝鲜族赏丹枫:朝鲜族在重阳节赏红叶,野餐赋诗,称为“赏丹枫” 。
83. 朝鲜族祭祀城主神:朝鲜族用新米祭祀城主坛子,祈求家庭平安 。
84. 土家族打糍粑:贵州黔北土家族打糍粑、磨豆腐,谚云“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 。
85. 土家族祭家虎:土家族在重阳节祭祀“家虎”,驱邪保平安 。
六、其他传统习俗(15项)
86. 佩菊花囊:宋代流行佩戴菊花香囊,与茱萸囊并称“辟邪延寿”之物 。
87. 簪菊花:唐代女性在重阳节将菊花插于发髻,白居易诗中描述“菊花须插满头归” 。
88. 重阳占卜:河北永平老人以重阳天气预测未来,“重阳下雨,多日阴雨” 。
89. 重阳放假:宋代官府给官员重阳节假期,提供活动经费 。
90. 重阳赛马:清代北京等地举行跑马会,贵族参与竞技 。
91. 重阳赛车:民国时期上海等地出现重阳赛车活动,为节日增添新意 。
92. 重阳求子:部分地区妇女在重阳节到寺庙祈福求子,饮用九折草茶 。
93. 重阳洗眼:以菊花水清洗眼睛,相传可明目护眼 。
94. 重阳佩五色丝:汉代习俗,佩戴五色丝线避邪,与端午节五彩绳类似 。
95. 重阳食蓬饵:汉代重阳节食品,以蓬草嫩芽与米粉蒸制,《西京杂记》记载 。
96. 重阳围猎:唐代贵族在重阳节组织围猎,兼具娱乐与军事训练 。
97. 重阳拔河:宋代民间重阳节举行拔河比赛,增强体力与团结 。
98. 重阳赐宴:唐代皇帝在重阳节宴请群臣,赏赐菊花酒、重阳糕 。
99. 重阳赠菊:文人雅士互赠菊花或菊花画作,表达敬意与祝福 。
100. 重阳禁忌:避免送白菊、黄菊给活人,忌说“老”字,登高避免单独行动 。
习俗背后的文化密码
- 阴阳哲学:“九”为阳数之极,两九相重象征阳气鼎盛,需通过登高、佩茱萸等平衡阴阳 。
- 自然崇拜:晒秋、祭山神、拜水神等习俗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
- 生命关怀: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洗草药浴等养生行为,反映古人对长寿健康的追求 。
- 伦理传承:敬老宴、归宁父母、祖孙互动等习俗,强化了家庭伦理与孝道文化。
- 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习俗如侗族斗牛、苗族跳芦笙等,与汉族习俗相互交融,形成多元文化景观 。
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既有对自然时序的呼应,也有人文精神的沉淀,共同构成了重阳节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