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重阳节是“凶日”,牢记:1不说,2不送,3要吃,老传统要懂
发布时间:2025-10-28 10:00 浏览量:2
又是一年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祈福。可就在这个被称为“老人节”的传统节日里,门诊却常常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年患者的就诊量突然增加,有的甚至病情加重。难道这代表着重阳节真的是所谓的“凶日”?
为什么每到重阳节前后,老年人容易生病?
节日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健康风险?
“1不说、2不送、3要吃”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问题,今天就来一一拆解。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正值深秋,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走进门诊,经常会遇到年过六旬的患者因为心脑血管问题、呼吸道感染或消化系统不适而前来就诊。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下降,加上节日中“情绪波动”“饮食变化”“活动过度”等诱因,确实容易诱发潜在疾病。
在某门诊的一项非正式统计中,重阳节前后五天,65岁以上人群的就诊率比平日高出近20%。其中,高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等问题反复出现。这绝非偶然,而是节令与身体之间的微妙互动。
而“1不说”,说的是——不要在节日里频频提“生老病死”等负面话题。
尤其是对老人而言,节日原本是团聚与温情的时刻,若身边人频提“衰老”“疾病”“离别”,极易触发其潜意识中的焦虑与孤独感,甚至诱发节日抑郁。研究显示,情绪低落与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情绪不稳定者感染风险提高约30%。
“2不送”讲的可不是贵重礼物,而是不宜送“过于滋补”的礼品。
比如高浓度人参、鹿茸、阿胶类补品,看似补身,其实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来说,反而可能造成血压飙升、血糖紊乱、血液黏稠等严重后果。
某地一位老年患者就是因服用“礼品盒”中的高浓度滋补液,诱发脑血栓入院。节日送礼要送“适合”的,而不是“昂贵”的。
那“3要吃”又是什么?这说的正是——重阳节要吃点“温阳健脾”的传统食物。
比如山药、糯米、栗子、菊花粥、赤小豆等,这些食物具有祛湿、益气、调理脾胃的作用。其中,菊花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有清热解毒、降压护眼的功效,对于秋季干燥、眼涩头晕的老人尤为适合。
但也要提醒,肠胃虚弱或糖尿病患者,不宜大量摄入糯米类糕点,以防腹胀或血糖波动。养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
临床观察中,节日里的“过度活动”也是诱发疾病的常见原因。许多老人为了“应节”,会选择外出登高、聚餐、熬夜,甚至临时停药吃补。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刚做完手术的老年人,若忽视身体负荷,极易诱发心衰、肺感染或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
重阳节前后,空气湿度降低、尘螨浓度升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上升。在某机构的长者体检随访中发现,节前节后两周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窗口”。这也提示家属们,节日再热闹,也别忽视为老人做好保暖、戴口罩、避免过度外出的重要性。
有些家属在节日聚会时,为了“让老人开心”,会让其“破例吃点平时不吃的食物”。例如大鱼大肉、冰镇饮料、甜点酒水……这些高脂高糖高盐的“节日诱惑”,短时间内摄入过多,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餐后高血糖、消化不良等问题。尤其是患有高血脂、糖尿病、胆囊炎的老人,更应“管住嘴”。
不仅如此,节日中也容易出现用药不规律的现象。有些老人会因为“怕扫兴”而选择临时停药,或者在大餐后“忘了吃药”,这对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极为不利。规律服药是慢病控制的基石,即便是在节日也不能放松。
除了身体层面,节日的“社交负担”也不容忽视。部分独居老人在节日里缺乏陪伴,容易陷入心理低谷。有研究指出,孤独感是老年人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之一。而节日的热闹氛围反而会放大他们的孤独感。节日里陪伴比礼物更重要,真心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
从预防角度来看,节日前加强慢病监测,比如测血压、查血糖、复查心电图等,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身体的“小警报”。
某地一位高血压患者在重阳节前复查时,发现心电图提示早搏,及时调整药物,避免了节日突发事件。这也说明,提前主动管理,比事后抢救更有效。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节日更是一个了解家中长辈健康状况的契机。别只顾拍照发圈、刷视频,花点时间陪老人聊聊天、看看他们的药盒、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往往能发现不少健康隐患。健康,藏在细节里。
所谓“凶日”并非迷信,而是给我们一个警钟:节日的特殊性会激发健康风险,而老年人正是最容易“中招”的群体。只要懂得规律、尊重身体,节日也可以是“护身符”。
重阳节,不是凶日,而是“提醒日”。
不说的,是负面话题;
不送的,是不合适的礼;
要吃的,是顺节气的食物。
愿每一个重阳节,都成为守护健康的契机。愿每一位长者,都在被理解与关爱中安然老去。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2021年.
[2]陈红.《老年慢性病管理与节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22,25(5):6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