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归隐种菊花,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真洒脱吗
发布时间:2025-10-11 02:30 浏览量:7
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影视剧里看到陶渊明甩下官印、转身奔向田园的潇洒场景时,难免会心生向往,这大概就是古代文人最理想的人生姿态吧?
可若是翻遍《宋书・隐逸传》《晋书・陶潜传》,却会发现正史里的他,总在“做官”与“归隐”之间反复拉扯,甚至还因家境窘迫不得不向人乞食。
那么问题来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辞官之举,真的是我们想象中那般纯粹的洒脱吗?
在民间传说里,陶渊明是“千古隐逸之宗”,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流代表。
他的人生仿佛只有两个标签:要么在田园里种菊、酿酒、写诗文,要么在官场里看不惯权贵就拍屁股走人。
可正史却记录了更复杂的一面: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当过安城太守。
这样的家世背景,让他从小就绕不开 “入仕” 的人生选项。而且他并非一开始就想归隐,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多岁,他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多个官职,每次辞官后又会因生活所迫重新出仕,直到最后一次任彭泽县令才彻底归隐。
这种“反复横跳”的经历,与民间传说中“一生只爱田园”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割裂。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史料辨析,还原这位 “菊仙” 被误解的真实人生。
陶渊明的人生并非一开始就朝着“归隐”的方向前进,早期的他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抱负。
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36岁的陶渊明来到江陵,担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当时桓玄手握重兵,是东晋朝堂上的重要势力,陶渊明选择投靠他,大概率是想借助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他在这段时期写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里,还提到“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仕途的期待。
可仅仅两年后,桓玄就举兵谋反,试图推翻东晋政权。
这让陶渊明陷入了巨大的困境,自己效忠的上司成了乱臣贼子,继续留在他身边,会背上“助纣为虐”的骂名;可要是贸然离开,又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最终,他以“母丧”为由辞官回乡,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因“政治立场”而被迫改变人生方向。
后来桓玄兵败被杀,陶渊明才重新出仕,担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当时刘裕是平定桓玄之乱的功臣,在民间声望很高,陶渊明大概是觉得跟着这样的“明主”,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没想到,刘裕后来也走上了专权之路,甚至有取代东晋的野心。
这让陶渊明彻底失望,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里写下“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第一次明确表达了归隐的想法。
提到陶渊明的历史地位,很多人会觉得他只是个“田园诗人”,但正史对他的定位其实更复杂。
《宋书・隐逸传》开篇就说:“隐逸之士,其流不一。或怀玉迷邦,或纡朱怀绂,犯轩冕而不顾,对鼎食而无惭。”
而陶渊明被列入“隐逸传”,并非因为他在官场有多大功绩,而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坚守气节”的象征。
《晋书・陶潜传》里有一段关键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这段文字被后世反复引用,成了陶渊明“洒脱”的核心证据。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晋书》在记载这段故事时,还提到他“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也就是说,他辞官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辞官后生活更加窘迫,甚至要靠朋友接济才能度日。
《宋书》里就记载他“尝从其弟乞酒,而醉卧于外”,这样的场景,与民间传说中“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显然有些格格不入。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影视改编里,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被加了太多“滤镜”。
比如在一些古装剧里,他的田园总是繁花似锦,每天的生活就是采菊、酿酒、和朋友吟诗作对,完全不用考虑温饱问题。
可真实情况却很残酷,他在《归园田居・其三》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可不是什么 “悠然”,而是实实在在的“种地失败”;他在《乞食》里写“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更是把自己因饥饿不得不向人乞食的窘迫写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在官场里的人际关系,其实一直不太好,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他不喜欢官场里的应酬和虚伪,更不愿意为了升职而讨好上司、拉帮结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不懂“职场博弈”的“刺头”。
《晋书・陶潜传》里记载了一件事:他在担任江州祭酒时,“少日,自解归”。
至于辞官的原因,虽然正史没有明说,但结合他后来的经历推测,大概率是因为看不惯官场里的风气。
当时的江州祭酒虽然只是个小官,但要经常和各级官员打交道,少不了要遵守各种“潜规则”, 比如上司来了要隆重迎接,同僚之间要互相送礼,这些都让陶渊明难以接受。
他在《感士不遇赋》里写道:“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这句话里满是对官场虚伪的厌恶,也能看出他和同僚之间的矛盾根源,他坚守“廉退之节”,而别人却都在“驱易进之心”,道不同自然不相为谋。
陶渊明的人生结局,到底是悲剧还是成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世俗成功”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个“失败者”,官没做大,钱没赚着,晚年还穷困潦倒,甚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可如果从“精神成功”的角度来看,他又无疑是个“胜利者”,诗文流传千古,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杆。
而造成这种复杂结局的,主要是两个关键事件。
第一个关键事件是“彭泽辞官”。
东晋义熙二年(406 年),42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这是他最后一次做官。
当时郡里派了个督邮来县里视察,督邮是个喜欢摆架子的人,手下的小吏告诉陶渊明,要穿好官服、束好腰带,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完后,说了那句著名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然后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官回家了。
这次辞官,看似是“一时冲动”,其实是他多年官场生涯的“总爆发”,从江州祭酒到彭泽县令,他见惯了权贵的傲慢、同僚的虚伪,也尝够了“为五斗米”而低头的屈辱。
这次督邮的到来,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个关键事件是“拒绝出仕宋朝”。
公元420年,刘裕废黜东晋恭帝,建立宋朝,史称“南朝宋”。
刘裕登基后,想请陶渊明出山做官,甚至还派人送了酒和礼物给他。
可陶渊明却坚决拒绝了,他还写下《述酒》一诗,隐晦地表达了对东晋灭亡的悲痛和对刘裕的不满。当时很多东晋旧臣都选择投靠刘裕,因为这样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可陶渊明却选择“不合作”。
这次拒绝,让他彻底断了“再入仕”的可能,也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宋书》记载,他晚年“偃卧瘠馁有日矣”,也就是躺在床上又饿又瘦,过了好几天。
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后悔,甚至在去世前,还写下《自祭文》,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说自己“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意思是“富贵不是我的荣耀,污浊也染不黑我的清白”。
这两个关键事件,决定了陶渊明的人生结局。
他放弃了世俗的“成功”,却赢得了精神的“不朽”。
如果当时他选择妥协,向督邮低头,向刘裕称臣,也许他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就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陶渊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