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哪怕离世依旧有人在黑,关键在于4个原因,现在也该解开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14:13  浏览量:2

[浮云]人都已经离开一个多星期了,但是关于杨振宁的负面评价是一点没停过,都说“人死事清”,但是在杨振宁身上好像不起作用。

从回国到娶翁帆,杨振宁就成了一个舆论漩涡,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关键在4个原因,现在也该说清楚了。

杨振宁为什么会被黑的这么惨?4个原因都是什么?

杨振宁的名字在舆论场上和真是“善恶难辨”,他头顶诺贝尔奖的光环,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术地位甚至有人将他与爱因斯坦并列,但是他同样负面评级缠身,不仅仅是他与妻子翁帆那50多岁的年龄差。

围绕着杨振宁最大的争议可能就是“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回来?”在很多人心中,爱国主义是有一个标准的,那就是钱学森、邓稼先的样子,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回来效力。

比较之下杨振宁的选择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建国初期他没有回来,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无视了“国家召唤”,就连他的父亲也曾多次劝他回国效力,并且老父亲直到去世心中都未能完全原谅儿子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的这个决定。

连杨振宁的父亲都如此,那他在外界的评价自然不会太好,只是杨振宁真的就毫无“报国”之心吗?其实并不是,他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道路,中美关系还处于冰封的1971年,他以美籍知名学者的身份,成为第一个敲开紧闭大门的人。

他回到中国,又在美国到处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为后来的科技交流搭起了一个渠道,这在当时缓解两国关系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独一无二并且别人无法复刻的,后来他多方筹款,资助大批中国学者去美国深造,还曾向国家建议要重视青少年的科普。

等他2003年决定回国定居时,他选择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院,即便年过八旬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走的不是那条“国家需要原子弹,我就回来造原子弹”的即时贡献之路,而是一条为未来播种、为基础铺路的道路。

更何况,当年不回国的决定背后还有一些苦衷,他的研究是纯理论物理,当时的国内条件根本无法支持,想要继续在美国进行自己的科研发展,选择美国国籍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但从杨振宁的行为来看,他的心是一直朝着中国的。

我们总以为科学的世界是纯粹的,天才们的合作应该是和谐的,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决裂让我们知道了问题并不像看到的这么简单,他们因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在1957年一起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可也正是这座高峰成了两人友谊的断崖。

署名次序是两人决裂的原因,按照学术界的惯例,论文署名应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李本应在杨之前,但杨振宁以自己年长几岁为由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这在诺贝尔奖颁奖时再次上演,他依然坚持按年龄顺序而非姓氏字母顺序领奖。

看似是一件小事最终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久,李政道离开了原来的研究所,这对黄金搭档的合作关系彻底破裂,这也让大众看到了研究室里可不仅仅是真理,也有功劳归属、学术地位的计较,杨振宁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

另一个巨大的争议是他两次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他认为当时中国财力技术有限,硬要上马也只能造出落后设备,不如把钱投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第二次中国提议建造巨型对撞机时,他又一次站出来反对。

他这次的理由更加直接,这个领域最精华的“肉”已经被吃完了,只剩下些“汤”,不值得投入几百亿的巨额资金,而他的反对就被一些人看作是“阻碍中国科学进步”。

他的道德谁来审判

而最大的争议点莫过于杨振宁的私人生活了,杨振宁的晚年生活,尤其是他的婚姻是最被人们所争论的,2003年,他决定叶落归根,从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回到清华园定居,他说自己的人生就像画了一个圈,从清华园走出,最终又回到这里。

紧接着一个更惊人的消息传来,82岁的他与28岁的翁帆结婚了,54岁的年龄差给杨振宁贴上了“老牛吃嫩草”的标签,而翁帆也被贴上了“为名利结合”的标签,各种刻薄的揣测和恶意的攻击扑面而来。

不少人都在说着一个“自私”的科学家,年轻时把贡献给了美国,年老了就回国养老,顺便还娶了个年轻妻子的故事,人们人们期待一个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应该像个圣人一样,晚年生活也该是清心寡欲、无私奉献的。

杨振宁的选择,显然是违背了大家心中的“传统”,但现实发生的事却很少有人关心,杨振宁和翁帆在结婚前已经认识了8年,在这8年里,他的发妻杜致礼因病去世,而翁帆也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婚姻和离异。

他们的结合并不是什么“见色起意”的冲动,又或者是看中了谁的钱财,这段当初不被看好的婚姻已经走过了20年,时间或许是对那些恶意揣测最有力的回击,不过也依旧有人想赚这波“黑”流量。

一些不良媒体为了流量,刻意歪曲事实,制造对立,所以不少人对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情只停留在年龄差上,所以,杨振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拥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勇敢追求幸福的老人。

不过与其纠结于给杨振宁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不如当我们好好想一想他对中国的贡献,而这些贡献又能否继续发扬光大,以及我们从他的身上到底能学到什么帮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