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恩怨,让杨李二人至死不相往来?
发布时间:2025-10-25 22:53 浏览量:3
杨振宁 李政道
1946 年秋,24 岁的杨振宁与 20 岁的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初次相遇。
彼时,杨已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而李才刚从西南联大毕业。
然而,偶然的相遇,却后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多年后,杨主动说服 "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为李争取到普林斯顿的邀请;
至此,也开启了他们 "紧密而富有成果" 的合作阶段。
他们的黄金合作期始于 1956 年,彼时的粒子物理学界正被 "θ-τ 疑难" 困住。
两种衰变模式不同的粒子 θ 和 τ,却有着完全相同的质量、电荷与寿命。
当时物理学界公认 "宇称守恒" 定律 —— 即物理规律在镜像世界中必然对称 —— 就像左手戴的手套无法套进右手,但运动规律始终一致。
可问题是,这一定律已在强力、电磁力中得到验证,没人敢质疑其普适性。
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杨与李却大胆突破,改变了这一切。
他们翻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弱相互作用领域从未有实验真正证实宇称守恒。
1956 年,两人在《物理评论》发表《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提出 θ 和 τ 实为同一种 K 介子,只是在弱相互作用下出现了镜像不对称。
为验证这一猜想,他们找到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
后来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吴在极低温环境下用钴 60 实验证实了杨和李所提出的理论,并获得了第二年的物理学奖。
实验证实:互为镜像的原子核衰变放出的电子数存在显著差异,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确实不成立。
这一发现如同惊雷炸响物理学界,不仅解决了 θ-τ 疑难,更推动了电弱统一理论的建立。
1957 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将物理奖授予两人,这项发表仅一年就获奖的成果,创下诺奖历史上的纪录。
此时的他们,还在领奖台上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早在诺奖加冕前,就署名问题两人关系便撕开了裂痕。
时间回到1952 年,他们合作的两篇统计力学论文就署名的顺序出现了争议:第一篇署 "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则颠倒为 "李政道和杨振宁"。
李后来回忆,第一篇论文的核心定理由他证明,而第二篇的关键步骤来自杨振宁,这种 "交替署名" 本是妥协的结果。
且料,当时的杨夫人杜致礼却明确反对将李政道名字放在前面的提议,认为其有 "上海小开" 的轻佻感。
这一插曲让李始终耿耿于怀,并曾一度决定终止合作。
直到 1954 年因 "杨 - 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的讨论,杨和李才重拾起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
后来,这种 "既竞争又协调" 的合作,竟一口气产出 32 篇论文。
李坦言道:
合作成果远大于各自单独工作的总和。
杨也盛赞李:
吸收新知识速度极快。
但署名争议如同潜伏的暗礁,在诺奖荣耀的冲击下愈发凸显。
1957 年斯德哥尔摩领奖前夕,杨振宁突然提出希望按年龄排序受奖 —— 时年 35 岁的他比李政道年长四岁。
这一要求让李政道极为惊讶,因为诺奖通知与所有媒体报道中,两人名字均按论文署名顺序排列,而国际学界惯例多以贡献或字母顺序署名,从未有按年龄排序的先例。
最终在李夫人秦惠的劝说下,李政道才勉强同意,理由是:不能让外国人看中国人的笑话。
1962 年 5 月,美国《纽约客》杂志刊登的《宇称问题侧记》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篇记述两人合作历程的长文,在预校阶段引发了激烈争执:
杨要求修改多处表述,希望将自己的名字置于李之前,并对关键贡献的描述提出异议。
李对此深感失望,他认为文章并未偏袒任何一方,杨的要求实属无理。
当年 4 月的长谈中,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杨后来回忆,称李 "情绪激动并哭泣",表示想继续合作;但李政道则坚持认为杨振宁反复在署名问题上纠缠,已违背学术诚信。
最终,李提出 "今后不再合作",并于 11 月向奥本海默递交辞呈,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作为两人合作的见证者,奥本海默的评价尖锐而痛心:
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这位培养了无数顶尖物理学家的学界泰斗,始终未能挽回这段破碎的合作关系。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为他们的理论提供关键实验证据的吴健雄,却因诺奖的 "双人限制" 与荣誉失之交臂,她在给友人的信中隐晦写道:
如果我的努力被忽视,还是会觉得受伤。
决裂后的数十年间,两人的争执从未停歇。
李通过助手撰写的传记反复强调自己的主导贡献,杨则在采访中直言 "悲剧根源与人品有关",称李 "散布谣言"。
即便周总理曾过问此事,却也未能促成和解。
1980 年从化会议上,主办方刻意安排两人握手,却只换来短暂的尴尬对视,此后再无任何公开交流。
如今,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回望这段友谊时, 或许并不关心到底是"谁对谁错"。
在科学史上,学术优先权之争并不鲜见: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法拉第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归属争议,都曾引发旷日持久的论战。
而是不觉惋惜。
因为,杨和李的合作本是 "1+1>2" 的完美范例。
没有李政道的质疑,杨振宁或许不会跳出传统思维;没有杨振宁的理论功底,这一发现难以成型
2022 年杨振宁百岁诞辰之际,媒体重提这段往事,有人翻出他早年引用的苏东坡诗句: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
这句曾用来形容与李政道情谊的诗,最终成了无法兑现的怅惘。
科学,或许能解释宇宙的不对称,却永远无法丈量人性与利益交织的复杂距离。
- 上一篇:女儿坚持远嫁,8年未联系,忽然来电:爸,能分到多少?
- 下一篇:做最好的自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