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全票通过弹劾,亲华总统被迫下台,中国百亿投资要打水漂?
发布时间:2025-10-16 01:08 浏览量:1
2025年10月10日,南美洲的秘鲁政坛上演了一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闪电政变”——时任总统迪娜·博鲁阿尔特在国会弹劾投票中,以“全体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的惊人结果被解职。这场从动议到新总统宣誓几乎“一夜完成”的权力更迭,让全球目光瞬间聚焦。而对中国人来说,最揪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中企投资249亿人民币建设的钱凯港项目,会不会因为这位“亲华总统”的下台而功亏一篑?
这场政变的导火索,藏在三根“压垮骆驼的稻草”里。第一根是安全局势的急剧恶化:2025年以来,秘鲁谋杀率飙升18%,首都利马夜间抢劫成了“家常便饭”。10月8日晚,一支家喻户晓的乐队演出后遭武装分子袭击,多人受伤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民众对政府“治不了乱”的怒火瞬间点燃——安全感崩塌,是执政者最致命的“信用破产”。
第二根稻草是腐败丑闻的连环暴击。博鲁阿尔特被曝拥有多块来源不明的劳力士手表,在人均收入不高的秘鲁,这比“炫富”更像“扎刀子”。更致命的是,她的兄弟因“官职买卖”被捕,反腐检察官甚至冲进总统府调查。这些画面通过媒体反复播放,让她的个人形象从“改革者”变成了“特权阶层”的代名词。
但最根本的第三根稻草,是她的政治基础脆弱得像“纸牌屋”。博鲁阿尔特所在的“自由秘鲁党”在国会130多个席位中仅占13席,执政全靠一个跨党派联盟“撑着”。当国内危机四起,联盟里的“政治投机者”发现“攻击她比支持她更有利”时,这个联盟瞬间崩塌——国会失去制衡,弹劾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权力游戏。
这三根稻草,桩桩件件都戳中了秘鲁社会的痛点。但问题来了:如果只是内政问题,为何博鲁阿尔特的下台会被国际媒体贴上“亲华总统”的标签?中国投资真的要打水漂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钱凯港这个“超级项目”到底有多重要。这个由中远海运控股、中国电建承建的深水港,投资额高达249亿人民币,是拉美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它的战略价值堪称“南美物流的钥匙”:建成后,秘鲁农产品到中国的运输时间将缩短近两周;全国60%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将提升,每年带来45亿美元收入和上万个就业岗位;更长远看,它还能与规划中的“两洋铁路”相连,打造一条绕过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新物流动脉——这相当于在南美大陆上挖了一条“经济运河”。
如此重要的项目,自然触动了某些国家的神经。美国一直把拉美视为“后院”,对中国“一带一路”在当地的推进警惕万分。钱凯港这个可能成为中国在南美战略支点的项目,无疑成了“重点盯防对象”。于是,一种观点悄然流传:博鲁阿尔特的倒台,根本原因是她对华合作的积极态度挑战了美国在拉美的传统影响力,国内危机只是“外部势力动手的时机”。
但新总统何塞·耶里真的是“反华”的吗?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就在2025年6月,正是时任国会主席的耶里主持通过了《国家港口系统法》修正案,明确授予港务局给予企业“独家经营权”的权力——这项法律修订,被视为给中方投资者吃下的“定心丸”。支持钱凯港项目不是博鲁阿尔特一人的决策,而是秘鲁国会多数派的共识。他们太清楚:这个项目对秘鲁经济意味着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场政变的本质:它是秘鲁国内政治矛盾激化与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结果。博鲁阿尔特的个人执政危机,为各方势力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窗口。但无论谁上台,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特别是钱凯港项目,是秘鲁未来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
为什么说中国的百亿投资基本不会打水漂?因为有三把牢不可破的“安全锁”。
第一把是“法律锁”。中远海运与秘鲁签订的商业合同,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修正案,共同构成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土地永久使用权、独家经营权这些条款,不是总统一个人说改就能改的。新政府若想推翻,必须先修改国家法律——这在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是“极其复杂且困难”的政治程序。
第二把是“经济锁”。中国连续十年是秘鲁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据其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2025年前五个月,在全球出口仅增长14%的背景下,秘鲁对华出口飙升了31。2%。钱凯港带来的就业、税收和贸易便利,更是秘鲁经济无法割舍的“增长引擎”。任何新总统,只要想稳定经济、改善民生,就不可能做出“自断财路”的非理性选择。
第三把是“政治锁”。新总统何塞·耶里上台后,立刻宣布组建“和解政府”,首要任务是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他本人亲自主持通过了保障钱凯港运营的法律,这表明他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清楚国家利益的核心在哪里。对他而言,维护与中国的合作,就是维护秘鲁经济的稳定,也就是维护自己执政的合法性。
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会一帆风顺。新政府为了平衡国内政治压力,或向民众展示“强硬”姿态,很可能会在一些细节上“找茬”:比如要求增加本地雇员比例、提出更严苛的环保合规要求、在税收安排上寻求重新谈判……这些操作虽然不会动摇项目的根基,但会增加中方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沟通成本。
这给所有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纯粹的商业项目已经不复存在。每一个大型投资背后,都牵动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地缘博弈。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深耕本地社区关系,并对东道国的政治风向保持高度敏感。
钱凯港的风波,与其说是一场投资危机,不如说是一堂深刻的海外风险管理公开课。它告诉我们:远航的巨轮不仅要提防海上的风浪,更要看懂岸上的风云。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项目能真正“独善其身”——但只要抓住法律、经济和政治这三把“安全锁”,再大的风浪,也掀不翻一艘稳扎稳打的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