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诺奖经济学奖:美国穷人为什么会失败?

发布时间:2025-10-01 01:45  浏览量:1

一个富人他的烦恼是是怎么把100亿变成500亿。

一个穷人的烦恼是怎么把3000元变成5000元,提高生存质量。

然后你会发现富人的烦恼是抽象的,更像一种抽血别人的精神病。

穷人的烦恼是客观真实的,但心有余力不足,更关键的是两个人的需求是矛盾的。
这就是阶级矛盾。

你们公司一年利润500万,老板拿走400万还觉得少,就会看你是不是多余,拿的太多了。

老板只会和你共苦,不会和你共富,比如最近挺火的那个预制菜老板, 他发明了715工作制,几万人的公司交社保的不足百人。

抛开道德不谈,奴隶社会的奴隶也未必一天工作15小时,这是用现代文明的底线触碰奴隶社会的上限。


所以一个普通人如果信奉一个经济学家,那么智力绝对有问题,分不清利益的边界是肯定得。
再回看这些被资产阶级豢养的经济学家,研究的方向也很有意思,《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你怎么不研究《美国流浪汉为什么会失败》?

如果这些人穿越到奴隶社会,他们就会写《奴隶制为什么会失败》。

你是不是很激动,看到这名字很激动的大概率是右人,但可惜的是,这些人是为维持这种剥削制度提供智力建议,不是你。

如果为你提供智力和道德支持他会写的是《美国穷人为什么会失败》或者是《资本论》。

我前面铺垫这么多,只是为了您能轻松地看清一件事物的全貌,重审一句,作者不是在表达不满,而是为大家构建了一套从个体困境到阶级矛盾,再到意识形态批判的完整逻辑链。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阶级立场决定利益和视角,而主流经济学常常掩盖这种根本性的对立。

就像达龙·阿西莫格鲁、只会写《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不会写《美国流浪汉为什么会失败》一样。

再回到我前面举的例子,一个穷人的烦恼(3000元变5000元)和一个富人的烦恼(100亿变500亿)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一、 “烦恼”的本质:生存与增殖的天堑

穷人的烦恼(3000元变5000元)是“生存性”的:这关乎住房、医疗、教育、温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基本尊严的维持。这是客观的、紧迫的、真实的压力。

富人的烦恼(100亿变500亿)是“增殖性”的:这已经超越了生存,甚至超越了奢侈享受,进入了资本逻辑的自我实现阶段。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这种烦恼源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近乎抽象的欲望。

就像我说的一样,是一种“抽血的精神病”,这种欲望的无限性与对真实社会资源的汲取性已经超越了生存的目的。

这两者不仅是量的差异,更是质的鸿沟。而问题在于,富人资本的快速增殖,往往正是通过体系化地压缩穷人那3000元变5000元的空间来实现的(例如低工资、高工时、不稳定的雇佣关系)。

然后我们拆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主流经学家只会写《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美国流浪汉为什么会失败》,这说明,许多主流经济学研究确实存在立场问题。

所以经济学:是“科学”还是“辩护术”?

二、研究《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而非《美国穷人为什么会失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前者将问题抽象为制度、政策等宏观概念,后者则直指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命运。

选择前者的视角,本身就隐含了一个前提:维护现有体系的有效性是研究的默认目标。其潜台词是“如何让这个系统更稳定地运行”,而不是“这个系统对大多数人是否公平”。

功能的异化:这类研究常常沦为“为维持剥削制度提供智力建议”。它们擅长用复杂的模型和术语(如“效率”、“增长”、“灵活性”)来合理化贫富分化、劳动条件恶化等问题,将其包装成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或“自然规律”,从而掩盖其背后的权力和分配不公。

因此,“一个普通人如果信奉一个经济学家,那么智力绝对有问题”,我的本意是告诉你:如果不先审视经济学理论背后的阶级立场和利益归属,盲目信奉,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阶级立场,接受了一套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话语体系。

三、 《资本论》与《美国穷人为什么会失败》成为被忽视的答案,而《资本论》,恰恰正是解答“美国穷人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的钥匙。

1. 结构性压迫:穷人的“失败”不是个人不努力或能力差,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必然的结果。系统需要一支庞大的、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产业后备军)来维持低工资和高压的工作环境。流浪汉、穷困者是这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副产品”。

2. 剩余价值的秘密:“公司利润500万,老板拿走400万”。老板的财富增长,本质上来源于占有了员工创造的价值中远超其工资的部分。所以“不会和你共富”是系统的必然,因为“共富”意味着放弃部分剥削收益。

3. “715工作制”的实质:预制菜老板案例,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现代翻版——通过无限度地延长工时来榨取更多价值。当这种触碰现代文明底线的行为发生时,任何道德说教都显得苍白,因为这正是资本逻辑突破一切社会约束的赤裸体现。

所以《美国流浪汉为什么会失败》,作者替这个经济学家补充良知和道德。

“美国流浪汉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奴隶制为什么会失败”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除去阶级观点,他们的“失败”不是个人原因,而是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系统精密运作下的、可预见的必然结果。

他们的存在,非但不是系统失灵的证据,反而是系统按其内在逻辑正常运行的必要产物。

1. 系统如何有计划地“制造”潜在流浪汉?

劳动力市场的“柔性化”:系统需要一支随时可雇佣、可解雇、没有福利保障的“零工”队伍,以保持低工资和高利润。这些人永远在失业和就业的边缘徘徊。

这就是社保缺失的本质,制度设计如此。

怎么制造出这种柔性,比如住房的彻底商品化,住房不再是基本权利,而是牟利的投资品,租金和房价的上涨速度远高于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增速。

2. 系统如何完成“最后一击”?

当一个人因为上述系统性原因失业或收入微薄时,一次意外的医疗账单、一次家庭变故,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系统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缓冲的余地。 最终,失去固定住所,成为流浪汉。

3. 流浪汉对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这才是最残酷的部分。流浪汉的存在,对于这个系统而言,有其重要的“功能”:

对在岗工人的“警示”:他们活生生地展示了“失败”的下场,迫使那些还有工作的劳动者接受更低的工资、更差的条件,因为“否则你就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产业后备军”的终极形态: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后备军”,流浪汉是其最极端的一部分。他们时刻提醒着劳动力的“过剩”,从而帮助资本压制工资水平。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质:美国流浪汉为什么会失败?

答案就是:因为他们是被这个资本增殖系统精心设计、批量生产,并用于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牺牲品”。他们的“失败”,是系统成功的证明。

研究《美国穷人为什么会失败》,就是要去解剖这套冷酷的机制。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标榜“机会平等”的社会,如果其底层逻辑是资本至上,那么它就必然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出大量的“失败者”。

这才是最深刻的阶级矛盾的体现——不是所有人都在这条船上,而是有的人在船上,有的人被故意抛入水中,以确保船能开得更快。

结语:从批判到认知

——剥去了经济增长、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理论中那些冠冕堂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资本背后冷酷的阶级逻辑和利益分配机制。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去“信奉”某个经济学家,而是掌握这种穿透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理解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认清自身所处的利益边界,从而不再被各种华丽的口号所迷惑。

这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学讨论,而是一场关于认知解放的启蒙,希望你们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完成认知上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