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拿到“手软”的日本,氢能源技术顶尖,为何市场销量惨垫底?

发布时间:2025-10-22 19:11  浏览量:4

今年 10 月诺奖名单一出来,日本又成了焦点 —— 坂口志文拿了物理学奖,北川进摘了化学奖,算上之前的,日本(含日裔)诺奖总数直接破了 30 个,在亚洲稳稳坐第一。可另一边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日本 GDP 要被印度超了,马上就得从世界第四掉到第五。

一边是诺奖拿得手软,一边是经济排名往下滑,这事儿看着挺矛盾,其实细琢磨琢磨,里面全是值得说道的地方。

有人可能会说 “诺奖有啥用,还不是换不来钱”,也有人会抬杠 “人家能拿奖就是厉害,你就是酸”。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太极端,咱们不如心平气和看看,日本这 “诺奖爆发” 到底是咋来的,又为啥没能帮着国力往上走。

说起来,日本这波诺奖 “丰收”,还真不是碰巧,早在上世纪初就有计划了。2001 年 3 月,日本政府出台了个《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里面明明白白写着:未来 50 年,要拿 30 个诺贝尔奖。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离谱,连当时刚拿了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都吐槽,说政府没脑子,净说狂妄话。

可日本敢说这话,也不是没底气。那时候虽说日本经济经历了 “失落的十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手里攒下的家底厚得很。更关键的是,当时日本在好多产业上都握着绝对优势,说是 “垄断” 都不过分。

就说家电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 2000 年初,日本家电在全球那叫一个火。咱们那会儿买电视、冰箱,不少人都优先选日本牌子。夏普的液晶电视更夸张,全球市场份额一度占到 80%,2003 年的时候还能占一半。

松下在 2001 年是世界 500 强第 26 名,实力杠杠的。索尼就更不用说了,Walkman 随身听、PlayStation 游戏机,都是当年的 “爆款”,凭着这些产品,索尼不光打响了自己的名气,还把 “日本制造” 的招牌擦得锃亮,直接把日本产品推到了消费电子的顶端。

下游产品能卖得好,上游技术肯定得跟上。就像夏普,早在 1973 年就开始批量生产 LCD 面板,之后还一直升级技术,在面板领域的技术实力没人能比;锂电池也是日本先用到消费电子里的,慢慢把锂电产业做成了全球技术最牛、利润最高的领域。

那时候日本的配套产业也厉害,在国内能排上号的,放到全世界基本也是前几名。就算是现在常被说 “不行” 的 IT 领域,当时日本也不差,笔记本电脑占 PC 总销量的 50%,比美国还多,NEC 的笔记本更是全球最轻薄的;硬盘存储技术方面,富士通、NEC 也是常年稳居全球前三。

后来日本拿诺奖的领域,刚好就是这些优势产业背后的基础研究。

按说科研和产业这么搭,日本应该越发展越好才对,可为啥后来诺奖还在拿,产业却跟不上了?答案其实很简单:日本在终端消费品这块儿,彻底败下来了。

新世纪以后,数码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以前火遍全球的 Walkman,慢慢被苹果的 iPod 取代了;再后来,能听歌、能上网的智能手机一出来,iPod、CD 机全没人要了。掌上游戏机虽说还有些忠实玩家,但更多人开始用手机玩游戏,市场也越来越小。

日本企业在这波变革里,犯了不少错。他们总想着搞点 “与众不同” 的,却不管老百姓需不需要。比如夏普做电视,非要搞个 “四原色”,普通人根本看不出和普通电视的差别,价格还贵一大截;人家都在追求智能化、网络化,日本企业却不当回事。

索尼的 Walkman 被智能手机淘汰,松下押注等离子电视输了整个平板时代,日本手机厂商死守本土标准,把全球市场让给了苹果、三星,后来还有咱们中国的手机品牌。

终端产品卖不动,上游供应链也跟着倒霉。以前专门给这些设备做锂电池的厂家,订单少了一大半,只能艰难转型。到最后,日本很多厉害的技术,都成了 “给别人养孩子”。

有人说日本是 “主动放弃中低端,专攻高端”,这话其实有点忽悠人。不管啥行业,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和利润的,都是走量的中低端产品。

高端技术再好,没人用、用不起,不就是个摆设?而且日本的 “高端” 大多在材料这些上游环节,下游厂商一句 “用不起,不用了”,上游技术就没辙了。

锂电池就是个典型例子。日本研究了好多年,结果因为消费电子不行了,又一门心思搞氢能源不重视动力电池,最后锂电技术反倒成了 “为中国做嫁衣”。

现在消费级锂电池里,日本也就勉强能守住本土市场;动力锂电池更惨,2025 年 1-8 月全球前十里,日本就松下一家,市场份额才 3.7%,还是因为跟特斯拉绑定得紧。而从日资手里脱离出来的宁德时代,回到中国后反倒成了全球第一。

氢能源领域更尴尬。日本拿诺奖的储氢材料技术确实厉害,可实验室里再牛,到了市场上却没人买账。日本一门心思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可加氢站建得少,建了也亏钱,车卖不出去;车卖不动,加氢站更没生意,成本降不下来,陷入了死循环。丰田的 Mirai 氢能源车,技术看着挺先进,销量却惨得很。

咱们中国就不一样,没在乘用车上死磕,而是主攻重卡、公交车这些商用车。这些车路线固定,加氢站好配套,还能帮着减排,大规模应用后成本也降下来了,现在中国氢能重卡的保有量占了全球很大份额。

成本方面,日本 70MPa 高压储氢罐让储氢系统占了整车成本的 40%,咱们靠规模化生产和低压储氢,把成本降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一;制氢端,中国绿氢的成本也比日本进口氢气低不少。2024 年日本氢能生产消费才 200 万吨,咱们中国都 3650 万吨了,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说到底,产业链一旦断了档,上游的技术优势就变不成下游的产品竞争力;反过来,下游没有市场反馈和资金回流,上游的研发也难以为继。

日本会走到这一步,也不是光运气不好。以前日本企业鼎盛的时候,就慢慢变得傲慢,体制也越来越僵化。

更深层的是,日本的经济结构太僵化了,三井、三菱、住友这些大财阀把持着经济命脉,市场封闭、没什么竞争,新的想法和创新根本冒不出来。

日本政府能靠政策保障科研创新的节奏,可产业端的创新跟不上,早晚得 “脱轨”。

咱们中国做市场经济虽然起步晚,但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得听市场的声音,不能傲慢。产品要的是降低成本、提高销量,没有下游终端产品的普及,上游技术再厉害也没用。

日本拿这么多诺奖,肯定有做得对的地方,比如长期重视基础研究、舍得砸钱;可产业跟诺奖越来越 “不搭”,也有做得错的地方,比如产业战略失误、不跟市场走。

其实 “创新” 不是光搞基础研究、尖端科技就行,制度、政策、企业活力、社会治理这些都得创新,各个环节得跟上,不然光靠一个领域厉害,根本不够。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搞科研不是为了 “装门面”,得落地、得有用;发展经济也不能 “偏科”,技术、产业、市场得齐头并进,少了哪一环,都成不了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