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批卡扎菲“狂妄”
发布时间:2025-10-12 12:34 浏览量:4
沙漠狂人卡扎菲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全名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出生在利比亚沙漠腹地的苏尔特,父母是贝都因牧民,家中靠出租骆驼维持生计。少年时代的他目睹西方殖民者对阿拉伯世界的掠夺,尤其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的军事干预,激发了他对殖民主义的仇恨。
青年时期,卡扎菲以“沙漠雄狮”自居,崇拜埃及革命领袖纳赛尔,甚至冒充亲英派骗取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入学资格。1969年,27岁的他发动“绿色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从此开启42年的铁腕统治。
上台后,卡扎菲迅速将西方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利比亚石油收入从1969年的11亿美元飙升至1980年的210亿美元。他推行免费医疗、教育,修建公路和住房,利比亚人均GDP一度跃居非洲首位。然而,奢靡生活与独裁统治的阴影逐渐浮现:他住在沙漠帐篷中接见外宾,却为40多名女保镖配备镶金边私人飞机;车库里停满法拉利、兰博基尼,子女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根据公开可见的资料,卡扎菲与我国至少有过三次交道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说交锋。扎菲上台后,利比亚与台湾当局“建交”。1970年,卡扎菲派遣其总理贾卢德秘密访华,提出以“与台湾断交”为条件购买中国原子弹。周恩来总理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拿核武器做买卖。”
1982年,卡扎菲首次以“非洲统一组织主席”身份访华,却全程无视外交礼仪。他的专机擅自更改航线,从云南入境,迫使中方临时调配接待资源。他随行300余人中,80多名女保镖身着军装、化浓妆,甚至要求在人民大会堂开生日派对。在会谈时他翘腿抖腿,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反对霸权主义”的建议置若罔闻,反复兜售“用石油换核弹”计划。邓小平同志最终以“不予理会”四字回应,卡扎菲悻悻而归。
1978年中利建交后,中国援建了政府办公楼、体育场等项目,但卡扎菲多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攻击中国政策,甚至撕毁《联合国宪章》。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他慑于国际压力宣布放弃核计划,但始终未与中国建立深度合作。
卡扎菲精心打造了自己“反美斗士”的人设,但本质上他只是一个精明的投机者。他击落美军飞机、驱逐美军基地,宣称“美国是阿拉伯头号敌人”。他拉拢第三世界,自封“万王之王”,向非洲国王赠送金枪,却因反复无常失去信任。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北约空袭利比亚,卡扎菲逃亡途中被反对派俘获,遭拖行虐杀,尸体在肉铺冷藏库示众四天。
卡扎菲的统治充满矛盾。他推动石油国有化、支持巴勒斯坦,却镇压异见者、挥霍国家财富。其外交如走钢丝,既挑战霸权又依附强权。中国与他的交往,则彰显了原则底线——核不扩散、不干涉内政。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言:“国际交往不是讨价还价的市场。”卡扎菲的悲剧,恰是狂妄与短视的终章。
毛主席对卡扎菲有过明确且负面的评价,核心是批评其“狂妄”,并反对其用台湾问题要挟中国进行核交易的行为。这就是前面所述的1970年利比亚总理贾卢德秘密访华事件。毛主席得知卡扎菲的要求后极为生气,明确评价卡扎菲“太狂妄”,并痛斥其行为“讨厌”。毛主席强调,中国不会为了与利比亚建交而进行核交易,明确指示周恩来总理向贾卢德转达立场:“中国再缺钱,也不会为了和利比亚建交就卖原子弹”“我们不怕原子弹,也不拿原子弹吓人,更不会拿原子弹做买卖”。
毛主席对卡扎菲的反感不仅体现在言语批评上,还通过实际行动作了表达。他拒绝接见贾卢德。当时中国对第三世界外宾通常会礼节性会见,但毛主席特意指示外交部“不要安排贾卢德与他相见”。这一例外举措,充分说明毛主席对卡扎菲的“狂妄”行为极为反感。
卡扎菲曾自称是“毛泽东的学生”,甚至将利比亚的《绿皮书》与中国的《红宝书》并列,但毛主席从未回应这一说法,也未给予卡扎菲“学生”的认可。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原则,近年来与利比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