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前副总裁坐绿皮火车,卢克文:就因当年没签一张纸,我躲过一劫
发布时间:2025-10-25 10:58 浏览量:4
绿皮火车硬座角落,那个戴口罩蜷缩着的男人竟是王自如?这位曾怼罗永浩、当格力副总裁的科技圈红人,如今因 1 亿债务被限高,飞机高铁全没戏!而另一边,卢克文在直播里拍着大腿感慨:“2019 年资本追着我签同个东西,我连夜拒了,现在想想要命!” 一张 “对赌协议”,怎么就把两人的人生拉向天差地别?这纸协议到底藏着多大的坑?今天咱们把这事扒透!
事情发酵于一段网友拍的视频。画面里的王自如穿着旧外套,戴着口罩闷头坐在绿皮火车硬座上,跟当年在直播里意气风发怼罗永浩的模样判若两人。知情者说,他这是没办法 ——1 亿债务压身,早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别说飞机高铁了,连星级酒店都住不了。谁能想到,把他拖进泥潭的,竟是 9 年前签的一张纸。
时间拉回 2016 年,王自如的 Zealer 正是风光的时候,做数码评测圈了一大波粉。投资方找上门来,递出的融资协议里绑着 “对赌条款”:要求 Zealer 三年内估值必须翻倍,还得在 2019 年前开出 20 家线下体验店,要打造成 “中国版 Consumer Reports”。要是达不到目标,王自如得个人兜底回购股权。当时的王自如大概觉得 “搏一把能赢”,想都没想就签了字。
可现实狠狠给了他一拳。线下店烧钱如流水,数码评测市场又涌进大批竞争者,Zealer 的业绩压根没达标。对赌失败的代价瞬间砸下来:原本 3629 万的本金,连本带利滚成 1 亿,而且因为签了 “个人连带回购责任”,哪怕他后来从 Zealer 离职,这债也甩不掉。有网友翻出当年的新闻吐槽:“当时觉得他跟罗永浩约战超酷,现在才懂,那时候就埋下坑了!”
更戏剧性的是罗永浩的处境。那场 “世纪直播约战” 的另一位主角,后来也欠了 6 亿债,但人家靠直播带货硬生生还完了,现在又东山再起。俩人均陷债务,结局却差这么多,有网友分析:“罗永浩是经营失败,王自如是被对赌协议套死,后者更被动!”
而卢克文的经历,恰好成了最鲜明的对照。2019 年,他的账号刚火,好几家资本找上门,开出的对赌条件更苛刻:要求账号估值每年涨 50%。卢克文连夜翻账本、算风险,越算越心惊:“这哪是投资?分明是把我架在火上烤!” 第二天直接回绝不干。现在再看,拒绝的决定有多明智 —— 王自如被债务追着跑,卢克文的公司稳扎稳打,还常跟粉丝说 “慢就是快”。
可能有人要问:“对赌协议到底是啥?就这么吓人?” 说白了,这就是投融资里的 “估值调整工具”,表面是激励融资方好好干,本质是投资方给自个儿留的 “安全垫”。要是成了,融资方赚名声赚大钱;要是败了,就得用现金补偿或回购股权,很多人还像王自如那样签了个人连带,等于把全家身家押上去。
圈内这种例子真不少。有创业者就吐槽:“当年签对赌,投资方承诺给资源,结果啥也没兑现,最后失败全算我的!” 更坑的是 “滚雪球” 计息,像王自如那样从 3600 多万滚到 1 亿,就是这么来的。有财经博主拆解:“对赌协议里的‘业绩目标’大多虚高,投资方早算好了失败的退路,融资方往往被‘快速扩张’的幻梦冲昏头。”
不过也有网友替王自如抱不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好歹当过格力副总裁,人脉资源还在,说不定能像罗永浩那样翻身!” 这话有道理,但翻身哪有那么容易?罗永浩是赶上直播带货的风口,王自如擅长的数码评测领域现在卷成一片红海,想快速赚 1 亿填坑太难。而且被限高后,很多商务活动都参加不了,机会少了一大截。
反观卢克文,拒绝了 “快钱” 反而走得更稳。他在直播里说:“当时要是贪那笔投资,现在可能跟王自如一个下场。做生意哪有稳赚的?那些拍着胸脯说‘肯定能达标’的资本,压根不会替你承担风险。” 这话戳中了很多人 —— 太多人被 “快速成功” 诱惑,忘了算自己能不能扛住失败的代价。
其实不止创业,咱们普通人也常面临类似的 “对赌陷阱”:比如为了高薪签 “业绩对赌” 的工作,完不成扣大半工资;或者借钱搞投资,想着 “赌一把回本”,结果越陷越深。王自如的例子就像面镜子,照出一个道理:天上掉的馅饼,大概率是裹着糖衣的陷阱。
说到底,人生哪有那么多 “一夜暴富”?王自如的落魄和卢克文的稳健,差的不是能力,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对赌协议本身没错,但得有匹配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否则就是拿人生当赌注。就像有网友说的:“别说 1 亿了,普通人欠 10 万都能愁白头发,这种‘豪赌’真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最后想说,王自如的故事不是终点,说不定他真能找到新机会翻身。但这个教训太值钱了:不管做啥决定,尤其是涉及钱和责任的,一定要多问自己几句 “输得起吗?”“后果能扛吗?” 毕竟人生没有回头路,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天堂和地狱的距离。咱们普通人更得记住:稳扎稳打走的路,才最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