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我一切除了快乐!”15岁女儿勒死律师母亲,惊醒付出型父母

发布时间:2025-10-21 17:17  浏览量:5

这起发生在5年前的案子,现在依然让人震惊。

“你可曾知道,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蓝色的忧伤。”2020年4月,45岁的青岛女律师张灵在写给女儿的诗中如此倾诉。

她不曾想到,一个多月后,这份“蓝色的忧伤”会化作勒紧她脖颈的绳索,永远结束她的生命。

2020年5月23日,张灵在家中被自己15岁的女儿勒死。

作案后,女孩将母亲的尸体装进行李箱,反锁家门,与遗体共处两天一夜,直到警方接到张灵同事报案后赶来。

警方进门时,这个15岁的女孩在家里瞪着双眼干坐着,平静地承认:“我把妈妈杀死了。”

1

在旁人眼中,张灵是个近乎完美的母亲。

作为山东诚功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优秀律师,她事业有成。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近十年,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和事业上,根本没考虑再找个对象。

“她太要强了,有苦也不会表现在脸上。”一位与张灵熟识的女商户说。

在邻居们的记忆里,母女俩总是形影不离,张灵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上下学和各种辅导班。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母亲,对女儿的要求却严格得令人窒息

张灵的朋友透露,她期望女儿必须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学校,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研究生或出国。

她还禁止女儿与父亲见面,调查女儿的朋友,让女儿在同学间被孤立。

女儿曾对妈妈说过:“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2

案发前,女孩刚考入一所重点高中,张灵曾欣慰地对朋友说:“忙过这一阵儿,可以放心出差了。”

然而正是这个让母亲感到终于“可以放心”的时刻,成了悲剧的引爆点。

警方透露,女孩作案的动机是由于没有考好,担心被埋怨。她以给母亲做按摩为由,从身后用丝带缠住张灵颈部,将其勒死。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预谋的行为——早在周五,她就在学校里考虑杀死母亲。

精神心理医学专家何日辉分析,从案件细节看,孩子事前做过策划,意识非常清晰,而且懂得法律,却还是选择作案,这三点都体现了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

“成绩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其实是经历了长期的、大量的体验性创伤,孩子的心早已‘死’了。”何日辉说。

张灵在诗中说:“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但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这份带着缺口的爱,却最终变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

2016年,北大学子吴谢宇因母亲“管得太严”而弑母;2018年,湖南12岁男孩吴某康亲手杀死母亲,理由是“我就是恨她,管得太严”;2019年,江苏13岁男孩因母亲管制他玩游戏而杀母。

这些极端案例背后,反映的是普遍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

何日辉指出,很多成功人士同时也是有强迫型人格特点的家长,他们不仅对自己要求完美,对家人也要求极高。这种高压式教育下,孩子极其压抑。

3

张灵和女儿的故事,令人想起美剧《恶行》中的真实案例。

48岁的单身妈妈蒂蒂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患病”的女儿吉普西,成为模范母亲的代表。然而真相是,女儿根本没有病,只是被母亲控制了十几年。

最终,吉普西借助男友的手砍死了母亲。现实中的吉普西在受访时说:“比起在母亲身边,我更愿意在监狱。只有这样,我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活着。”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最终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起案件的法律后果显而易见——根据中国刑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日辉建议,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内心想法,给予孩子理性引导。

在学习方面,应该重视过程,理性看待结果。同时,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重庆市康渝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晔律师指出,女孩长时间的压抑状态是否已诱发出精神障碍,并通过司法精神病鉴定确认,是本案定罪量刑的关键之一。

专门教育学校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沈阳市教育局在相关答复中提到,要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正如张灵在诗中所写:“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然而当爱变成了控制,当期望变成了压力,孩子回馈给父母的,可能真的只剩下背影。

健全的人格修养比学习成绩更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都是一场需要不断调整期望、学习沟通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没有任何一方应该成为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