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亿账本撕破 “二万” 旧情:万达万科对簿公堂,暴露地产寒冬里的生存困局
发布时间:2025-10-20 08:40 浏览量:4
2019 年长春项目的 “糊涂账”:50 亿入局埋下的雷
没人会否认,2019 年万达抛出的 “长春国际影都” 是块诱人的蛋糕 ——1051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00 亿投资额度,号称要打造 “东北影视文旅新地标”。万科当时咬着牙拿出 50 亿,通过海南万骏增资入股,拿下长春北方影都 15% 股权,双方约定:万达管文旅,万科搞住宅,赚了钱按比例分。
可这份看似清晰的分工,却藏着两个致命的 “模糊条款”。后来翻看合作协议才发现,关于万科 50 亿资金的性质,只写了 “阶段性投资”,没说清是拿固定收益的 “明股实债”,还是要跟项目盈亏挂钩的 “类优先股”;而万达承诺的 “土地成本优惠”,也没注明是合作前提,还是额外让利。
2021 年 6 月,万科突然提出退出时,这两个窟窿彻底炸开。万科财务部门拿出的账单显示:50 亿本金用了 2 年,按协议约定的利率算,连本带利该还 63.8 亿,可万达只给了 52.4 亿,差 11.4 亿本金 + 2.4 亿罚息,合计 13.8 亿。
但万达的账本却是另一番算法。他们翻出长春当地的土地成交记录:万科拿地时楼面价 3300 元 / 平,同期华润在周边拿地要 5700 元 / 平,68 万平住宅用地,单这一项就省了 16.3 亿。再加上万达已支付的 2.4 亿收益,万科实际回报率早超 37%,“按道理最多再补 10 亿,多一分都不合理”。
2023 年股权冻结风波:和解破裂的 “压垮骆驼的稻草”
其实早在 2023 年,双方就差点对簿公堂。那年 6 月,万科突然向法院申请冻结万达商管 19.7 亿股权,理由是 “担心万达转移资产”。这个举动直接打乱了珠海万达的港股上市计划 —— 当时正处于路演关键期,股权被冻结的消息一出,不少机构投资者直接撤资。
彼时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觉得万科 “小题大做”,13 亿纠纷冻结近 20 亿资产,明显是 “超额施压”;也有人理解万科的焦虑,毕竟当时万科已出现 800 多亿资金缺口,深铁刚给的几笔借款还没捂热,急着回笼资金也正常。
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当时还专门发视频劝和:“两家都是行业龙头,差这两三亿不如坐下来谈,真闹到法院,对谁的声誉都不好。” 那段时间,双方确实在上海开了三次调解会,可每次都卡在 “土地优惠能不能抵债务” 上。万科说 “优惠是万达该给的,不能抵欠款”,万达说 “没有我们前期砸钱谈政策,万科哪能拿到低价地”,谈来谈去没结果,最后不欢而散。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的陆鼎后来分析:“本质上是行业寒冬让双方都没了让步的底气。2019 年签协议时,房地产还能靠高杠杆周转,利率高点也不怕;可到 2023 年,房企融资成本飙升,万达自己还背着 1300 多亿债务,哪舍得再掏 13 亿?万科更难,惠誉评级都降到 CCC - 了,多一分钱回款都是救命钱。”
债务泥潭里的 “殊死较量”:不是为 13 亿,是为活下去
如果翻开 2024 年的财务报表,就会明白这场诉讼根本不是为了 13 亿,而是两家企业在债务泥潭里的 “殊死一搏”。
万达的日子有多难?截至 2024 年 6 月,万达商管有息负债 1375.61 亿,其中 302.69 亿要在一年内还清。为了凑钱,王健林这两年几乎把能卖的资产都卖了:2024 年 5 月,一次性卖掉 48 座万达广场,涵盖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据说回笼了 200 多亿;同年 9 月,又把万达电影 29.9% 的控股权卖给了青岛西海岸集团;连运营多年的酒店管理业务,也打包卖给了同程旅行。可即便这样,大连万达仍有 52.63 亿被执行金额,436 条被执行人信息挂在企查查上。
万科的处境同样艰难。截至 2024 年 6 月,万科短期借款 231.46 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347.13 亿,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 693.48 亿,885 亿的资金缺口像座大山压着。大股东深铁不得不频繁 “输血”,从 2024 年 1 月到 9 月,先后 9 次给万科提供借款,累计超过 250 亿。管理层也陷入动荡,辛杰上任董事长不到一年就辞职,黄力平刚接棒,就面临着 “如何化解债务、稳定股东信心” 的难题。
“新管理层必须有所动作。” 一位接近万科的业内人士透露,“起诉万达既是为了追回资金,也是向外界传递信号 —— 万科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笔应收款,这对稳定债权人信心很重要。” 而万达这边,也在积极准备应诉,“如果法院判要还 13 亿,对现在的万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必须争到底”。
从 “门当户对” 到 “对簿公堂”:地产行业的 “时代悲歌”
回望 2015 年,万科与万达签约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时王健林意气风发地说:“万达的商业 + 万科的住宅,就是中国房地产的最佳组合。” 郁亮也笑着补充:“这是门当户对的合作,更是一见钟情的缘分。” 那时的房地产行业,虽已告别黄金时代,但仍有 “白银时代” 的期待,房企们还在畅想 “通过合作实现转型”。
可短短十年过去,曾经的 “最佳组合” 却成了 “最尴尬的对手”。这场 13 亿的诉讼,看似是两家企业的纠纷,实则是整个地产行业的 “时代悲歌”——
曾经的 “粗放发展模式” 埋下了太多隐患:合作时只谈愿景不谈细节,协议写得模棱两可,总想着 “先干起来再说”;扩张时过度依赖融资,把 “高杠杆” 当常态,一旦市场遇冷,立刻陷入债务危机。如今万达卖资产、万科靠输血,再风光的巨头,在现金流断裂面前都得低头。
11 月 3 日的庭审越来越近,可无论结果如何,都解不开地产行业的死结。当 “二万和了” 的海报被藏进企业档案馆的角落,当曾经的 “行业标杆” 为 13 亿对簿公堂,我们不得不思考:地产行业的下一个春天,到底要等多久?而在春天到来之前,还会有多少企业栽在 “旧账”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