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校本研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3个追问+4条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17 15:55 浏览量:5
(全文总4950字,更多完整资料已放在“墨燃教务网”公众号)
各位老师:
刚才教务处和教研组代表的发言,让我看到了大家对研修工作的思考与期待。今天的启动仪式,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现实问题的宣战——宣战"为研修而研修"的形式主义,宣战"研用脱节"的表面文章,宣战"原地踏步"的职业倦怠。接下来,我将围绕"为何研、如何研、凭何成"三个维度,与大家共同探寻校本研修"破虚向实"的可行路径。
一、3个追问:刺破校本研修的"皇帝新衣"
(一)追问价值:我们的研修是"教师需要"还是"考核需要"?
上周翻阅上学期研修档案,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某教研组全年记录"开展专题研讨18次",但随机抽查3位教师,竟无一人能说清"哪次研讨解决了实际教学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形式主义的研修就像"给骆驼穿高跟鞋",看着光鲜,实则寸步难行。
真正的研修应当是"教师成长的氧气"而非"考核表格的填充物"。去年化学组针对"实验安全事故频发"开展专项研修,从"实验操作流程再造"到"应急处理模拟演练",最终形成《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手册》,使本学期实验事故率下降100%。这种"教师出题、研修答题、课堂验题"的模式,才是研修应有的模样。
(二)追问实效:我们的成果是"纸上方案"还是"课堂革命"?
常有老师困惑:"听了那么多专家讲座,为什么还是教不好一节课?"问题症结在于:研修成果若只停留在"教案写得漂亮、总结说得动听",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去年语文组推行"整本书阅读研修",初期形成的《活动设计方案》堪称完美,但在试点班级却遭遇"学生参与率不足40%"的滑铁卢——只因方案忽略了"学困生阅读能力差异"这一关键问题。
这提醒我们:研修成果必须通过"课堂转化率""学生接受度""效果可持续性"三重检验。就像数学组研发的"分层作业二维码系统",学生扫码即可获取个性化讲解视频,使作业订正效率提升60%,这种"让数据说话、让课堂验证"的成果,才是破解"研用两张皮"的金钥匙。
(三)追问担当:我们是"教育工匠"还是"教书匠"?
在教师休息室的墙上,挂着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可现实中,部分教师把"备好一节课教十年"当作经验,把"照本宣科"当作稳妥。这种"教书匠"心态,本质是对教育使命的懈怠。
校本研修的终极价值,正在于唤醒教师的"匠人精神"——像物理组王老师那样,为改进"电路故障分析"教学,带领团队制作20套可拆卸实验装置;像英语组那样,为解决"哑巴英语"问题,开发"校园英语情境任务包"。当我们把每一个教学难题都视为"技术攻关项目",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匠心作品",研修才能真正成为职业生命的"源头活水"。
二、4条路径:构建"研思行"一体化的实践闭环
(一)内容靶向化: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教学问题如同医生接诊,需"望闻问切"后对症下药。今年研修将实施"问题清单管理制度",要求各教研组开学初提交"3个最痛教学难题",经教务处审核后确定研修主题。例如:
语文组聚焦"文言文背诵效率低下",计划开发"情境记忆图谱";
体育组针对"肥胖学生运动参与度低",设计"适应性体能训练模块";
班主任团队瞄准"家校沟通无效化",研究"家长成长档案袋"机制。
特别强调:每个研修主题必须包含"问题描述(含具体数据)、归因分析(至少3个维度)、行动方案(分阶段任务表)、预期成果(可测量指标)"四要素。避免出现"提升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这类空泛表述,要像数学组那样,把"提升几何证明题得分率"具体到"辅助线添加技巧训练"这一可操作层面。
(二)过程实战化:让研修成为"教学急诊室"
去年生物组的"光合作用实验改进"研修给我深刻启示:他们不是先理论学习再实践,而是直接把实验室变成"研修现场"——先让教师按传统方法演示(暴露耗时过长问题),再分组设计改进方案(提出"数字化传感器+微型实验"组合),最后用学生实验数据验证效果(实验时间缩短40%,成功率从65%提升至92%)。这种"问题即课题、课堂即实验室"的研修模式,正是我们要推广的"实战化研修"。
今年将推行"三现主义"研修法:
现场诊断:带着课堂观察量表进教室,记录"学生皱眉次数""主动提问率""重点知识复述准确率"等微观数据;
现地研讨:研修会直接在发生问题的班级召开,用课堂录像片段做"病例分析";
现物验证:研修成果必须制作成"教学工具包"(如课件模板、活动设计单、评价量规),在至少3个平行班测试效果。
例如历史组计划研究"时空观念培养",就需先录制3节不同教师的课例,统计"时间轴使用频率""空间概念错误率",再针对性设计"年代尺拼图""历史地图绘制"等实操工具,最后用单元测试数据验证改进效果。
(三)成果产品化:把"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工具"
为什么有些优秀经验始终停留在"个人绝活"层面?因为缺乏"产品化思维"。所谓"产品化",就是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拿来就能用"的标准化工具。去年美术组研发的"素描分层教学卡片"就是典范:卡片分"入门级(几何石膏体步骤图)、进阶级(静物光影分析)、高手级(人物动态速写)",每级包含"易错点提示""示范视频二维码""自我评价表",新教师用这套卡片教学,学生素描作业优秀率提升28%。
今年要求各教研组期末提交"研修产品包",必须包含:
核心工具(如语文组的"群文阅读议题设计模板"、体育组的"体能分层训练图谱");
使用说明书(含适用对象、操作步骤、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效果检测报告(对比使用前后的教学数据、学生反馈)。
教务处将建立"校本研修产品库",对经实践验证有效的产品,通过"名师工作坊"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可跨学科推广的"教学工具箱"。
(四)评价倒逼化:让"研得好"的教师"走得远"
打破"研修评价=考勤+笔记"的惯性思维,今年将实施"三维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