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长演讲: 读书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更是照亮未来的长明灯

发布时间:2025-05-19 16:08  浏览量:2

亲爱的同学们:

站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前,历史学家樊锦诗曾流泪发问:“如果当年那些抄经的僧人少写一卷,今天的我们会失去多少文明密码?”

施一公校长演讲

这个问题,恰好揭示了读书最本质的意义——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续写基因,为未来世界埋下伏笔。

一、读书培养“第二本能”:让思维突破生理局限

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相似度达98.8%,但正是那1.2%的差异,让我们创造了文字。读书的本质,是在大脑中构建“外挂系统”:

- 当你们读《史记》,司马迁的史观会重塑你们的历史认知;

- 当你们学几何证明,欧几里得的逻辑链将改造你们的思维路径;

- 甚至读《哈利波特》,也在训练你们理解复杂叙事的能力。

2023年脑科学研究显示:持续阅读者的大脑皮层褶皱比常人多17%,这直接关联创新能力。就像我校机器人社团成员陈宇航,他通过研读《仿生学入门》,设计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壁虎仿生清洁机器人。

二、读书破除“信息茧房”:在多元视角中看见真相

疫情期间,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动国人,这八个字出自唐代佛经。读书让我们获得穿透时空的视野:

- 读《天体运行论》,你们会理解为什么说“地球不过是宇宙的微尘”,从而消解琐事烦恼;

- 读《乡土中国》,你们能看透短视频里的“伪田园生活”,读懂真正的中国农村;

- 读《三体》,你们将学会用“黑暗森林法则”审视国际竞争。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被算法困在认知牢笼。去年考上北大学新闻系的学姐林悦说:“初中读《1984》时背脊发凉的感受,让我在自媒体时代始终保持着清醒。”

校长演讲

三、读书锻造“精神铠甲”:在困境中寻找破局之刃

西南联大师生在防空洞里坚持读书时,炮弹声与诵读声交织成最壮美的乐章:

- 钱钟书在牛棚里默写《管锥编》,用古籍搭建精神避难所;

- 屠呦呦在实验室翻阅1600年前《肘后备急方》,找到青蒿素提取灵感;

- 华为面对芯片封锁时,任正非办公室《基础学科研究》的读书笔记堆了半人高。

同学们,你们正在解的数学题,可能是未来某个技术突破的基石;你们背诵的古诗文,或许会在某个至暗时刻照亮心路。就像刚毕业的学长张子航,他用初中物理知识为老家设计光伏灌溉系统,让干旱的山村重获生机。

四、读书构建“人格坐标”:在洪流中守住价值锚点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煤矿井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场景诠释了读书的真正力量:

- 当你们为《骆驼祥子》流泪,便不会对外卖员的辛苦视而不见;

- 当你们读《红星照耀中国》,才会理解“00后整顿职场”背后的代际认知差异;

- 甚至读《三体》中“给岁月以文明”的呐喊,也在塑造你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我校心理老师做过统计:坚持阅读经典的学生,抑郁倾向发生率比同龄人低41%。因为书籍教会我们:人类的悲欢可以相通,个体的困境早有答案。

同学们,当我们讨论坚持读书的重要性时,本质上是在回答:在AI可以代写论文、算法能推送答案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亲自读书?

- 因为ChatGPT给不了你读到《赤壁赋》时“寄蜉蝣于天地”的顿悟;

- 因为短视频展现不出《滕王阁序》层层递进的逻辑之美;

- 更因为,只有亲自在《史记》中看过人性明暗,你才能真正理解何为“以史为鉴”。

自律学习

最后,请允许我用三个画面结束今天的演讲:

1.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边走边讲,开创“逍遥学派”;

2. 1940年,伦敦图书馆在轰炸中照常开放,读者在废墟中寻找知识之光;

3. 此刻,你们书桌上的台灯连成星河,照亮整个教室。

坚持读书,不是为了赢得某场考试,而是要在心中建起一座永不坍塌的圣殿。当你们未来在人生路上跋涉时,这座圣殿会为你们遮风挡雨,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