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率比藤校还低,昆杜和上纽大成为中外合办的爱马仕…

发布时间:2025-10-17 08:39  浏览量:6

提到中外合办大学,很多家长最先想到上海纽约大学与昆山杜克。

这两所学校可以说是中外合办中的“爱马仕”,就连科学家施一公的子女,也选择了上纽大。由于这两所学校热度越来越高,录取难度也水涨船高。

当留学赛道卷到极致,那些成功上岸的学生,到底做对了什么?

在留学这条看似光鲜却布满荆棘的路上,有一个环节,正悄悄成为许多优秀学生的“隐形绊脚石”——不是GPA,不是文书,而是语言成绩。

他们中有重点高中的学霸,也有体制内的优等生,却在雅思、托福的战场上屡战屡败、心力交瘁。

深夜刷题、疯狂补课、辗转考场、焦虑等分……他们拼尽全力,却依然在口语考场上紧张失语,在写作模板中迷失自我,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三战雅思败北后,她决定换条路

深夜两点,林涵第三次划开手机屏幕,那个刺眼的“6.0”依然没有改变。

书桌上散落着堆砌的雅思真题,每一本都被翻得卷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这是她第三次雅思败北,而此刻昆山杜克研究生的申请日期迫在眉睫。

“难道真的要放弃吗?”这个念头不止一次冒出来。

自小林涵成绩优异,从重点高中到大学,她从未在任何考试中如此狼狈,但唯独英语是她的痛。尤其是在口语面试环节,性格内向的林涵在面对严肃的考官时,总是紧张到心提到嗓子眼,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转机出现在一个失眠的凌晨。

她在社交媒体上,无意中刷到多邻国英语测试(DET),很多学生分享自己的考试经历。

起初她充满怀疑:DET在家就能考试,而且48小时内出分,这么重要的申请,DET真的行吗?关键是价格还这么便宜。

此前为了雅思出分,林涵已经花了不少钱,包括昂贵的考试费用以及补课费、资料费。连接的失败,让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有一段时间,林涵甚至看到厚厚的雅思测试题就生理反胃,她真的不想继续备考雅思了。这一次,林涵她决定破釜沉舟,转战DET。

备考DET的过程截然不同。

她不再需要每个周末穿越半座城市去培训机构,因为可以随时登录DET官网免费刷题、模考,及时查漏补缺,轻松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她也不用提前两三个月抢考位,这种自由度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便利与被尊重。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DET的考试形式和题型设计与其它考试不同,比如听力对答、互动写作… 对她来说都是需要花时间练习和适应的全新题型。

前三次模拟成绩起伏很大,但她渐渐发现,这套测试真正在考察她的语言应变能力,而非应试技巧。她开始享受这种“与英语直接对话”的感觉,不再纠结于模板和套路,而是真正去理解每一个语境背后的逻辑。

正式考试那天,她穿着最舒适的衣服在电脑前蓄势待发。没有陌生考场的压迫感,当最后一个计时器结束,她长舒一口气——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发挥。

48小时后,她正在食堂排队,手机突然震动。看到130分的成绩单时,她激动不已。

这个分数不仅远超昆杜的要求,更是对她英语能力的肯定。那个下午,她终于明白:不是她不够好,只是她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丈量自己。

一年后,当她坐在昆山杜克大学的图书馆里,窗外是江南园林式的庭院,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她依然会想起那个选择DET的深夜。有时,人生重要的不是坚持走那条人最多的路,而是在迷雾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上海体制内高中学生,背水一战

李悦是上海小囡,当她拿到上纽大的B档录取时,心情有些复杂。

作为上海一所“八大”高中的学生,李悦几乎从未在任何一个环节如此忐忑。尤其是高考结束后,她几乎住在了小红书里,反复比对往年录取分数线和自己的成绩,每一天都像在走钢丝。

李悦第一次知道上海纽约大学,是从爸爸口中听说的。后来,她在社交媒体里搜索这所学校,第一印象是“校园里有很多外国人,设施很先进”。从那以后,这个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校园就成了她心中的“白月光”。

校园日面试那天,她紧张得手心出汗。但踏进校园后,看到笑容满面的学长学姐,她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她告诉自己,这是认识新朋友、了解学校的机会。

然而,最终她拿到的是B档录取。

上纽大分为A档与B档录取,A档录取的学生,如果高考成绩不太拉垮,几乎是高枕无忧。当她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晒出A档offer时,李悦说“不失落是不可能的”,但她很快调整心态,重新投入高考备战——因为她知道,B档意味着她还需要在高考中进一步证明自己。

高三备考的日子是单调而压抑的。

每天早上6点起床,乘公交车上学,在学校里不停地刷卷子、做题,回家后继续做卷子,直到深夜12点才能睡觉。周末稍微能多睡一会,但也要去补课。“这非常正常,对于高三生来说,”谈话间,李悦的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高考出分后,等待最终结果的那段日子,可能是她人生中最煎熬的时光。当最终登陆上海教育考试院看到“录取”二字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所有的努力和等待,在那一刻都值得了。

如今李悦已是上纽大的一名新生,她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满意。未来,李悦考虑去美国读研究生。上纽大被称为藤校跳板,不少上纽大的毕业生在硕博阶段被美国藤校录取,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读上纽大的原因之一。

回忆起自己的备考过程,李悦指出一定要尽早准备,尤其是英语测试。李悦高一的时候,就把DET成绩考出来了,并取得了135分的高分。到了高三递交申请资料时,她不用像其他同学为英语成绩焦头烂额。

备考DET的过程对她来说相对轻松。

虽然第一次因为设备问题作废,但第二次她几乎没有特意准备,只做了几次官网的免费模考就顺利过关。

虽然上纽大也接受雅思成绩,但李悦告诉我们,她身边好多同学都是考的DET。

最后,回首这段从高考到上纽大的旅程,李悦:“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你都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到最后谁也说不准结果是什么。”

全球300万人涌向DET,凭什么?

林涵和李悦的故事,并非个例。

我们看到了太多像他们一样的学生:

Emily在托福屡战屡败后转考DET,最终叩开耶鲁的大门;

Nono在作品集与语言考试的双重压力下,靠DET一举拿下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录取;

Bena在托福四次失利后,仅用一周时间备考DET,就拿到了相当于雅思8分的成绩,成功入读全美第三的文理学院……

她们的经历,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不是你不擅长英语,而是你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考试方式。

针对传统语言测试的那些「老毛病」,DET一直在针对性解决。

先说说大家最头疼的几个“痛点”:

痛点

考位焦虑:托福雅思的考位有多难抢?每年申请季,不少家长要定闹钟刷系统,甚至找代抢,即便抢到,考点可能在几十公里外,娃得提前一天去住酒店,既费钱又影响状态;

出分慢:要是考砸了,等出分的那段时间简直是煎熬,有孩子甚至文书没法定稿、选校列表不敢确定,只能眼睁睁看着截止日期逼近;

口语主观分:有些语言考试会遇到不同真人考官,评分标准可能有差异,有的考官注重流利度,有的在意语法准确性,娃明明发挥得不错,成绩却不如预期,重考又要花时间;

而DET之所以能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转折点”,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语言考试的种种问题,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

DET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全球300万考生加入正是基于以下优势:

时间灵活,地点自由:不用抢考位,不用跨城赶考,在家就能完成考试;

出分迅速,告别焦虑:48小时内即可拿到成绩,不再因等待而打乱申请节奏;

价格亲民,试错成本低:一次考试70美元(约合人民币498元),比其他语言考试省了四分之三,要是需要重考,成本也低;

更重要的是,DET正在被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涵盖英美加澳6000所院校项目。

美国:几乎实现“全覆盖”。全美百强本科院校里,98所都接受DET成绩,更有400多个顶尖项目认DET。

加拿大:375+院校项目认可,而且覆盖了“U15研究型大学联盟”(相当于加拿大的“985高校”)的所有成员。

英国:罗素集团(英国顶尖高校联盟)的多所名校都认DET,比如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约克大学。

DET已成为留学语言考试中不可忽视的“新宠”。

留学之路,本不该是苦行僧的修行,而应是孩子探索世界、发掘潜能的旅程。当语言考试不再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孩子才能更从容地将精力投入到真正热爱的探索中。

正如林涵在昆山杜克的图书馆里所感悟的:

“人生重要的不是坚持走那条人最多的路,而是在迷雾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而对于正在留学路上跋涉的学子而言,DET或许就是那条更明亮、也更从容的路径。